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46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docx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

赵延东、邓大胜、马缨、洪岩璧

摘要:

职业取向是社会成员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

根据对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报告发现博士毕业生倾向于到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就业,在工作类型上首选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数人对未来职业成就有较高预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等。

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博士职业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职业取向与实际就业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职业取向博士毕业生社会调查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导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紧迫,而且有不断向高学历获得者(如硕士、博士)蔓延之势。

博士毕业生是一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产品,也是一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因此,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理应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体制运作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国家有效开发使用科技人力资源的能力。

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职业取向是社会成员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

它不仅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霍兰德提出职业取向研究的政策意义的前提是“国家的人才库是有限的”,他通过研究指出了职业选择的三个原则:

①受遗传和个人经历影响,不同的人倾向于选择不同的职业或职业群;②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③职业的满足感、稳定性和成就感取决于个人的人格和本领与职业所要求的技能之间的匹配程度。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人才的激励、发展和表现,而不是人才的分配,这样就能增加各行各业的人才数量(Hollandetal,1967)。

帕默尔等人则认为通过职业取向和职业选择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是职业取向研究的本意(Palmer,1941;Baumgardner,1956)。

总体而言,通过对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研究,我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博士们在职业选择上的倾向,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职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情况,从而作出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选择。

不仅如此,对高级人才的职业取向研究还有助于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体制和环境,增加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博士的职业取向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预期,如果实际工作与原来的取向存在很大落差,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并影响其实际工作的情况。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向比较重视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取向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从1958年起每年做一次应届博士毕业生的普查(简称SED),调查内容为博士受教育的情况和毕业后的职业取向;另外,自1973年以来每两年进行一次博士毕业生抽样调查(简称SDR),了解已获博士学位者的职业变迁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博士学位的评价。

欧洲各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这样系统、持续的研究项目,但也都做过一些相关调查研究(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1999)。

通过对博士就业和职业取向的调查,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Danieletal,1999;王建梁、郝理想,2006;赵蒙成,1999;Shinichi,1999)。

而我国对这个问题则重视不够,已有的少数研究在样本范围、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上都存在许多局限,难以为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支撑。

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委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组织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研究”课题组,对我国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了对个别对象的定性访谈方法。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对“博士毕业生”的操作化定义是那些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尚未开始工作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并没有包括那些已经在各行各业开始工作的博士毕业生。

课题组使用典型抽样结合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兰州四个城市中随机抽取了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应届毕业的3000名博士研究生,对其发放自填问卷进行调查。

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903份,有效回收率为63.4%。

数据录入工作使用了Epidata3录入软件,采用“背靠背”的双录校验模式输入计算机。

所有的数据统计工作均使用SPSS14和Stata8统计软件完成。

本报告将根据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展开全面分析。

本报告首先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

其次,本报告分析了影响博士职业取向的主要个人及社会因素。

再次,本报告对博士的职业取向与他们实际就业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在报告的结束部分,就本次研究的政策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

二、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总体描述

在研究中,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一是考察博士职业取向的具体内容,即博士对工作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期望;另一方面是考察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即博士对不同维度的评价及内部结构。

(一)博士职业取向的内容分析

(1)博士的职业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性,东部城市地区是大部分博士就业的首选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则少人问津。

调查结果显示,首选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到总数的83.2%,首选北京的占46.7%,首选上海的占18.5%。

这一结果说明博士的职业取向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东部地区成为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进一步分析表明,从东部省份院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极少愿意去中西部省份工作,而在中西部省份院校毕业的博士则大多希望到东部地区工作(在武汉和兰州的院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分别有53%和70%表示首选到东部省份工作)。

从这一结果看,中西部地区要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已是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吸引来自东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了。

从职业取向的城乡类型看,集聚性更为明显。

绝大多数博士(占总数的94.9%)在找工作时希望到大城市就业,而选择到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就占86.5%。

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的博士不足5%。

(2)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博士首选的工作类型,应用研发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博士的青睐,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博士就业的首选单位;从博士的专业背景看,存在着“理科博士做研究,工科博士搞应用,文科博士当老师”的倾向。

本次研究发现,教学和科研工作仍是博士首选的工作类型,选择“当老师”的博士占总数的38%;应用研发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博士的青睐,选择“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博士分别占总数的22%和15%;而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的比例差不多,均在11%左右。

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作类型的选样很大程度上与博士所学专业相关:

相比较而言,文科的博士毕业生首选从事教学工作的比例最高(约57%),理科博士首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比例最高(约20%),工科类博士首选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比例最高(两者相加约为57%),概括起来就是“理科博士做研究,工科博士搞应用,文科博士当老师”。

与工作内容相对应的,博士就业时首选的工作单位也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

近一半(47%)的博土首选去高校工作。

首选科研机构的博士也有16%。

相比较而言,工科博士中愿意到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37%。

(3)博士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和保留工资平均值分别为6300元和4026元,相对而言,工科博士、上海和北京毕业的博士工资要求更高。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分别询问了博士就业时的“期望工资”(expectedwage)与“保留工资”(reservationwage)情况。

期望工资指被调查者根据自身能力,并结合市场供求关系,找到合适工作后的平均期望收入,而保留工资则指被调查者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

从调查结果看,博士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平均数约为6300元这里的预期工资和保留工资均指月工资。

其中,期望工资低于5000元的比例为24%,5000~8000元之间的比例为44%,8000元以上的比例约有32%。

博士毕业生的保留工资(能接受的最低工资)的均值为4026元。

分组来看,期望工资低于3000元的比例为18%,3000~5000元之间的比例为49%,5000元以上的比例约有33%。

分专业来看,无论期望工资还是保留工资,都是工科博士的要求最高,理科博士其次,文科博士要求最低。

按毕业学校所在城市划分,上海、北京的毕业生期望值高于武汉和兰州的毕业生。

这种因专业和学校所在地不同所导致博士期望收入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也就是说,博士们所学专业和学习所在地已经决定了他们处于彼此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预期收入的差异只不过是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而已。

(4)大多数博士对未来职业目标有较高的定位,近80%的博士不仅仅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而愿意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

个人对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的预期也是职业取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职业目标”。

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博士表现出对较高职业目标的追求,选择“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这一最低目标的仅占19.7%,三成多(33.6%)博士将未来职业目标定位在“成为单位业务骨干”,近四成(37.8%)博士的职业目标定位是“在某领域内有一定影响”,更有近一成(8.9%)的博士表达了更大的雄心,有志于在未来“成为某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些博士在对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上反映出来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有力保证。

不同职业取向内容的博士毕业生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

比较而言,向东部聚集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职业目标。

选东部的博士只有16%左右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而选西部的博士却有40%左右选择该项。

从期望工资分组对比来看,期望工资水平与职业目标有着完全正向的相关关系:

期望工资越高的博士,职业目标也越高。

(5)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大部分都回到原单位工作,其中九成以上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对口的;近一半的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曾经考虑过更换工作,但真正找到新工作并更换工作的只有8%。

定向生或委培生是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通常他们年龄较大、有过工作经验、已经有明确的工作单位,大部分人是非脱产学习(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都与应届毕业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把这些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讨论。

本次调查的定向/委培生基本上都将回到原单位工作,其中92.2%的人认为回去后的工作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对口”或“很对口”的,可见这些委托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大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自己未来工作有关的专业。

尽管委托培养的博士会受到很多正式或非正式的约束,但他们中仍然有许多人有意通过读博士在毕业后更换新的工作。

调查显示有53%的定向/委培博士考虑过找新工作,36%的人尝试过找新工作,但真正找到新工作并更换了工作的只占总数的8%。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全脱产攻读的委培博士、回原单位工作月收入较低的和读博期间自己承担费用的委培博士更有可能寻找新工作。

(二)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分析

职业取向从其内容看,是一些具体的指向,即指向工作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工作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内容为何、薪酬多高等;而从结构看,它又是由一些选择工作的维度和标准构成的。

在前面分析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内容后,我们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他们选择职业的维度结构。

1博士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为重视的因素包括工作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工作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分成“功利性取向”和“价值性取向”两大类。

功利性取向又分成财富取向、声望取向和权力取向;价值性取向也分成生活取向和社会交往取向。

进一步地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比如财富取向可以包括薪酬收入、福利待遇等指标。

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将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分解为15个维度指标,然后要求被调查者为这些维度的重要性打分。

结果如表3所示。

所有指标的平均得分都大于3分,意味着这些指标都被认为是重要的,只是重要性的程度有所不同。

“未来发展空间”的得分最高(4.44),说明博士毕业生认为该指标重要。

得分排名第二到第四位的指标是“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平均得分分别是4.30、4.26、4.22。

得分排名靠后的三个指标是“工作的挑战性”、“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单位内人际关系”,平均得分分别是3.80、3.84、3.85。

调查中我们还要求博士毕业生在上述15项指标中选出最重要的三项,排序结果与平均得分十分接近。

约有60%的博士认为“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是找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排在各项指标的首位;第二位是“未来发展空间”,选择的比例超过了40%;第三位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比例约为30%。

选择比例超过20%的指标还包括“家庭因素”和“工作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博士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对职业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工作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是最为看重的。

2博士们的职业取向维度可归结为理想取向、报酬取向、单位取向、自由取向和家庭取向五个基本维度

为了进一步理解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结构,我们使用了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的统计方法,将以上15个维度简化为五个代表职业取向不同维度的因子,分别命名为理想取向、报酬取向、单位取向、自由取向和家庭取向。

表4职业取向的五维度及其含义

维度名称

主要反映的指标含义

报酬取向

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工作的物质设施条件

单位取向

单位类型(如国企、外企、政府、科研单位等)、单位所在地区/城市

理想取向

是否能实现个人抱负、未来发展空间、行业发展前景、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自由取向

工作的自由度、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

家庭取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配偶居住地,小孩上学等)

具体看来,理想取向反映的是被访者对未来职业“是否能实现个人抱负”、“未来发展空间”、“行业发展前景”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这几个问题是否看重,这些都代表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着重于自己理想和价值的实现。

报酬取向反映被访者对未来职业的“工作薪酬水平及福利”和“工作的物质设施条件”有多重视,很明显这里他们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回报条件。

单位取向反映了被访者对未来职业的“单位类型”、“单位所在地区/城市”的关心程度,体现了他们对就职的单位特点的关心。

自由取向反映了被访者对“工作的自由度”、“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的看重度,体现了博士对支配工作的自由的向往。

而家庭取向反映的则是被访者在择业时是否看重“家庭因素(如父母、配偶居住地,小孩上学等)”。

以上这五个维度与我们开始时提出的“功利性”和“价值性”取向大分类基本吻合,其中理想取向和自由取向可归纳为“价值性”取向,报酬取向和单位取向则可归纳为一种“功利性”取向,而家庭取向更体现为一种对个人情感的诉求,既可以归入“价值性”取向,亦可独立为新的“情感性”取向。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使用这五个因子的因子分数作为个人职业取向维度结构的指标。

(三)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与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结构与内容之间进行的相关分析限于篇幅,具体的相关分析结果没有在报告中列出,我们发现了以下有趣的结论。

(1)从区域上看,选择到西部就业的博士在理想取向上的得分远远低于选择东部的博士,而在报酬取向、单位取向、自由取向和家庭取向上前者的得分都要高于后者。

这喻示着那些选择在西部就业的博士们更多的是出于在工作条件、单位类型和家庭等因素方面的现实考虑,而更少的是出于实现理想的目的。

这似乎暗示着,西部地区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才,主要问题可能并不在于物质待遇太低,而在于它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环境。

(2)从工作内容上看,选择教学工作的博士在理想取向和报酬取向上均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但是在自由取向上获得较高的得分;选择基础理论研究的博士在自由取向和理想取向上得分最高;选择技术开发与转化工作的博士在报酬取向上得分最高;选择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两类博士在单位取向上得分很高,同时在自由取向上得分都很低。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选择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博士更重视专业对口、工作自由度,同时也强调要实现理想抱负。

选择应用研发的博士对薪酬回报有更强烈的关注。

而选择管理工作的人则更看重未来工作单位的性质。

这些都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3)从对收入的预期上看,博士的报酬取向和理想取向越高,其预期收入也越高;而自由取向越高,预期收入越低。

可见博士很清楚,为了保证自由取向是要付出收入上的代价的。

三、影响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在对当前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后,我们很自然会提出的问题就是:

这些博士的职业取向是如何形成的?

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取向?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的形成机制,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础。

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影响着博士职业取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家庭层次和学校层次,其中个人层次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实习经历、职业经历、健康状况、学术研究兴趣、科研经历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家庭层次的因素可以分为父母家庭背景(包括父亲职业、童年居住地等)和博士当前自身家庭情况(包括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学校层次则包括学习专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级别等因素。

在分析这些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时,我们采用了变量之间简单相关(交互)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办法。

在报告中,为表述简洁起见,我们不再具体介绍简单相关的分析结果,而直接报告回归分析的主要结论。

(一)影响博士职业取向内容的因素分析结果

(1)性别对职业取向内容的影响很显著,女性进入学术机构工作和从事学术工作的意愿比男性更为强烈,但与此同时,她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却相对较低。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作用下,性别对于博士毕业生是否愿意到学术机构从事学术工作均起着显著的作用。

具体说来,女性无论是在进入学术机构工作还是在选择从事学术工作方面的意愿都比男性强烈得多。

但进一步的分析却表明,在报考博士时出于对学术兴趣的女性只有37.7%,而男性中这一比例高达48.5%,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女性读博士的目的更少的是出于学术兴趣。

那么这些缺乏学术兴趣的女性为什么更倾向于选择学术工作呢?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进入公司、企业和政府时比男性遇到了更多的障碍,同时她们也更青睐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样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的缘故。

(2)出身于农村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较差的博士更愿意进入学术机构从事科研活动,他们对科研事业也有着更强的认同感和兴趣。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看,相对于出身于大城市和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博士而言,那些出身于农村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较差的博士更愿意进学术机构从事科研活动。

与此同时,这些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博士对于学术科研事业又表现出更强烈的认同感和承诺感。

有50%来自农村的博士表示自己报考时是出于对学术的兴趣,而来自中小城市的只有41%,来自大城市的则只有38%。

然而这些出身家庭社会地位较低的学生承受的经济压力也比别人大得多。

本次调查发现有41%的农村出身博士研究生认为读博期间的经济压力很大,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只有27%和25%认为经济压力很大。

而这种经济压力必然使很多有志于学术科研事业的青年望而却步,尤其对于博士生这样的大龄青年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具有学术热情的学生报考博士以及继而从事学术科研工作,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善博士就学期间的生活状况,加大经济资助的力度,不让经济问题成为发展学术科研人才道路上的绊脚石,使博士能安心从事学术科研工作。

(3)学术兴趣高低是决定博士是否愿意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因素,学术兴趣高者更可能从事科研活动。

调查发现对学术有兴趣的博士毕业后期望从事学术工作的愿望更强烈,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那些对学术真正有兴趣的人,才有可能在学术研究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博士教育体制吸引更多的有志于学术科研工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4)在就业的最低可接受工资(保留工资)问题上,女性低于男性,党员低于非党员,没有实习经历的人低于有实习经历的人,出身城市者低于出身农村者,文科低于理工科。

在回归分析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女性的最低可接受月工资除非说明,本报告中有关保留工资的论述均指月工资。

(保留工资)比男性低了近600元,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更倾向于去学术机构就职所导致的(前面的分析已表明,想到学术机构就业者的平均保留工资远低于去企业和政府的人)。

党员身份对保留工资的作用是负向的,党员比非党员的平均保留工资低271元,这可能是因为非党员更倾向于到企业和公司就职,而党员更倾向于去政府和学术机构工作的缘故。

读博期间没有实习经历的人比曾经实习过的人保留工资低331元,其原因可能在于有过实习经历的人更倾向于去公司就业,因此保留工资更高。

农村出身的博士就业保留工资高于城市出身者,这一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有一致性。

农村出身的博士没有其他的经济支持,也许还要通过自己的工资收入所得去支持家人,因此他们无法接受较低的工资;而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的城市出身的博士对于起点工资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因为他们有相对坚实的经济后盾,可以有更为长远的预期,对于较低的起点工资的接受度也较大。

最后,工科博士的就业保留平均工资分别比理科和文科博士高出近500元和一千元,这不仅受到毕业生从事工作种类的影响,也受到其将来所进入的单位类型的影响。

(二)影响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维度的因素分析

我们还以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维度的因子得分为因变量,考察了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对于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维度的影响,发现了以下一些基本结论。

男性在理想取向和报酬取向上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家庭取向上明显高于男性。

婚姻状况合乎情理的只对家庭取向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其他取向无显著作用;但有孩子却对理想取向有显著的负效应。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旦成家立业尤其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现实的负担和压力就接踵而来,消磨了人的理想。

父亲的职业地位只对报酬取向和自由取向有显著负效应,这表明父亲职业地位越高,博士对工作的报酬越不看重,因为这不是他所需要担心的,这表明家庭社会地位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令人诧异的是,博士对学校的满意度、对理想取向、报酬取向、单位取向和家庭取向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这表明随着对学校满意度的提高,博士对职业各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可能是因为能令毕业生们感到满意的学校,一般都是软硬件条件更好的学校,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一般相对较高,故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自然相对较高。

对导师的满意度只对理想取向有显著正效应。

专业类别对于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也有重要影响,相对于理科毕业生而言,工科毕业生更为看重理想取向,而对于家庭取向则更为不重视;而社科类博士则更看重单位取向和自由取向,在报酬取向和家庭取向上显著低于理科毕业生。

四、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及其与职业取向的比较

本次调查显示并非所有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都在找工作,到接受调查时为止,曾经找过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占总数的69.6%,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的定向/委培生占11.1%,此外,有6.6%的毕业生准备出国而没有找工作,还有12.7%的毕业生由于其他原因没有找工作或不需要找工作。

我们认为毕业后选择不就业的博士应该是极少数人,本次调查中没有找工作的博士主要是出国、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以及直接留校工作,也有部分是毕业前很早就确定去向所以不需找工作。

由于出国和不找工作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遇到求职和就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