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729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docx

中函院本科《国际贸易》

中函院2006本科(经管专业)第二学期《国际贸易》单元参考答案标签: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C5.A

6.C7.B8.C9.A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D3.ABD4.BCD5.BC

6.BCD7.ABCD8.CD9.AC10.AC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基础并不仅限于两国之间生产技术或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可能展开贸易。

只要各国具有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各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样,两国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提高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为比较(相对)成本理论、比较(相对)利益理论。

2.H-Q理论认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按照这一结论,作为世界上资本相对最富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应该是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可是当经济学家、投人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等年份的数据对H-Q理论进行验证时,得出的结果却与之相反: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也就是说,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

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悖论"。

五、论述题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

与国际直接投资超过贸易的增长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信息,包括电话、传真机、电视、自动提款机、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的商业贸易。

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大大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逐步取消或减少关税壁垒,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大为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措施"的实施也受到限制。

但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如发达国家依然通过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服装等的出口;发达国家运用高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大行其道;某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外国商品反倾销的力度,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进入。

六、案例分析题

美国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所有者分别拥有土地、资本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而土地、资本和技术对美国劳动者而言,则是稀缺要素。

在我国制造业广大的劳动者虽然不一定是这些要素的拥有者,但这些生产要素在我国相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

根据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一国贸易后富裕要素价格上芳和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也就是说通过自由贸易,会使美国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上升,不拥有这些要素劳动者的实际收人下降。

同样,在我国会使制造业部门的实际收入增加。

因此,对要素所有者收入的不同影响导致了他们对待贸易的态度不同。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D

6.A7.B8.D9.D10.C

二、多项选择题

1.CD2.AD3.ABD4.ABC5.ABCD

6.BCD7.ABD8.ABCD9.ACD10.ABC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波特认为一国的内部竞争环境取决于四大因素,即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这四个决定因素构成了一个钻石,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此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是两个重要的辅助因素。

2.行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录中的商品。

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包括: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相互倾销、规模经济导致的双向贸易;要素禀赋决定了垂直差别产品的双向贸易;需求差异也会导致行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之间发生行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间歇性贸易、转口贸易或复出口贸易、自由贸易区的影响等造成的。

五、论述题

企业群落作为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从四个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

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但集聚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集聚区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这样可以减少在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等,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

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

企业群集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

这种知识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企业群落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企业聚集也剌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第四,品牌与广告效应。

企业群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有时这种形象会影响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个优势产业群。

第三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B4.C5.B

6.C7.D8.A9.B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BD3.ABC4.ABD5.AC

6.BCD7.ABD8.ABCD9.ACD10.ABC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对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人该国设置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的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的检疫检验制度以及绿色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内容。

2.《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规定不可起诉的补贴主要包括:

(1)对所有企业都适用、不是专门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

(2)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补贴;(3)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而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4)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补贴;(5)严格限制在短期内实施、并逐步取消的补贴;(6)在执行前一个月已经通报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和各成员方、并未得到任何反对意见的补贴;(7)政府按商业惯例提供的产权资本、贷款、贷款担保、供应或购买商品或服务。

五、论述题

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

倾销可分为持续性倾销和间歇性倾销。

间歇性倾销又分为掠夺性倾销和偶发性倾销。

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至于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WTO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值在国外市场销售。

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

(1)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

(2)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

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倾销成立是进口国政府实行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进口国是否应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

根据WTO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倾销成立;

(2)国内产业受到损害;(3)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当进口国认为外国企业有倾销行为时可以发起调查。

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确定了倾销幅度,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

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优势(倾销),即通过征收关税的反倾销行为来抵制出口国"不公平"的倾销行为。

征收额不可大于倾销幅度。

第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A4.C5.C

6.B7.A8.A9.C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D3.ACD4.BC5.CD

6.ACD7.ABC8.ABCD9.BD10.AB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包括幼稚产业保护论、贸易条件改善论、减少总就业论、增加特定行业就业论、抵消外国倾销论、抵消外国补贴论、国防安全论以及改善贸易余额论等。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由攫取外国垄断利润模型、实现规模经济以促进出口模型、促进研发以扩大出口模型、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模型等组成。

五、论述题

幼稚产业保护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即便在当代,幼稚产业保护论依然是贸易保护的重要理论,其依据和行业或企业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有关。

某一产业对某些国家而言还刚刚起步,属于幼稚产业,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由于起步早或某种偶然的原因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以较低的成本占领国际市场。

在自由贸易的情形下,刚起步国家的这一产业将受到国外低成本进口的冲击,缺乏发展的空间。

该理论认为如果后来的国家通过进口限制,对其幼稚产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护,推动它们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直到单位成本降低到能够出口的水平,世界市场上将增加一个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者,无论幼稚产业受到保护的国家,还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都将获益。

当然,短期内,保护国的消费者必需支付高价,为该国幼稚行业的长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部分效率损失。

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比发达国家更频繁地利用幼稚产业理论,发展自己的产业体系,以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保护都符合或适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关键在于,不是每一个声称是幼稚产业的都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如果不加分辨地加以保护,保护国将为长期保护一个高成本产业和低效率的资源利用而付出代价。

保护幼稚产业的再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关税、配额、补贴等具体保护措施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福利影响,对幼稚产业保护的效果也会不同。

六、案例分析题

(1)美国对钢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的理论基础是就业保护论。

其基本观点是,通过限制进口,可以把国内需求由国外产品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从而扩大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2)就业保护论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内就业,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本国的就业增加,反而会降低本国的就业总水平。

因此,美国对钢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

(3)通过贸易保护来增加就业是一种明显的以邻为整的行为,必将导致他国的报复和制裁。

因此,美国的钢铁进口限制措施必然遭到了欧盟等许多国家的反对。

这些国家把美国起诉到了WTO以后,美国必然要败诉。

加之贸易限制措施得不偿失,美国最终不得不取消限制措施。

第五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C4.A5.D

6.A7.C8.D9.D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ABCD3.BCD4.BC5.AC

6.ABCD7.BC8.AB9.BCD10.ABC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向内看战略,是指试图通过保护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内产业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战略。

具体而言,指一国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竞争,用本国的商品生产替代进口。

进口替代战略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保护,国内工业没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往往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竞争力;国内资源有限加上进口市场封闭,很难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多建立起初级制成品的国内生产体系,难以形成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内生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进、出口贸易政策都进行了改革。

其中,出口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包括:

出口鼓励政策的强度逐渐减缓;出口政策逐渐转向了依靠市场机制;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出阶段性特征。

进口保护政策的调整包括:

削减进口关税;调整非关税壁垒;放松进口权等。

五、论述题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向外看战略,是指通过制成品出口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战略。

强调打破价格扭曲、促进资源配置,参与国际贸易。

按照比较优势安排、鼓励生产。

其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缺陷,有可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且由于进口限制低,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效率。

出口导向战略下的贸易政策以鼓励出口政策为主,出口补贴是最常适用的政策手段。

此外,不少国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汇率,还有的国家将贸易保护措施和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化相结合,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面向出口的工业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也具有阶段性特点。

初级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代替传统产品出口,高级出口替代阶段以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出口导向战略虽然在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取得成功,但也存在缺陷。

首先,出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了对国外市场、技术和资金的严重依赖;其次,出口替代部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工业和农业部门发展相对缓慢,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和发达国家经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工业相比,依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出口工业具有先天不足,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有可能在经济条件恶化时出现问题甚至爆发危机。

第六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B5.D

6.D7.C8.B9.B1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CD4.ABC5.ABCD

6.ACD7.BCD8.CD9.BC10.AC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按合作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区域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类型分别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

它们各自的特征如下表:

特征

形式

内部是否取

消贸易壁垒

是否实行统

一对外关税

生产要素是否

能自由流动

是否实行统一

经济政策

特惠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2.WTO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指的是成员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二是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有益补充。

在实现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平等待遇基础上,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人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该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三是市场开放原则。

为了维护一个更自由的贸易环境,通过多边谈判,开放市场,为货物和服务在国际间的流动提供便利;四是公平竞争原则。

成员方应避免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纠正不公平贸易的行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五是透明度原则。

世贸组织成员需要公布有效实施的、现行的贸易政策法规及其变化情况,不公布的不得实施。

五、论述题

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

其中,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即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

贸易转移指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福利效应外,还会带来不少动态效益。

首先,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

建立关税同盟后,同盟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各国生产者面临着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从而剌激同盟内各国总体竞争水平;其次,关税同盟形成的广大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现在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另一方面,由于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大为减少的同时,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可能剌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即所谓的关税工厂),就地销售,以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最后,建立关税同盟后,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六、案例分析题

请参照本单元第五题论述题的答案。

第七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A4.B5.B

6.C7.A8.D9.A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BC4.ABCD5.ACD

6.BD7.BC8.ABD9.ACD10.BC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四、简答题

1.中国在加入WTO时做出了较大幅度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承诺,对农业的贸易保护水平将大幅度降低,同时,加入WTO后进口管理手段被严格约束,国内政策性支持空间受限,因此,农业将是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部门之一。

农产品市场开放冲击国内农业的基本机制在于,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进口,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降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挤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农民收入。

当然,人世在对中国农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孕育着诸多机会。

如果能抓住人世机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向高价值、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生产,则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还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2.加人WTO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后,外资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将打破国内服务业的行业垄断,强化市场竞争,促进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外国服务业者带来的先进服务产品、服务理念与管理经验,国内服务业可以通过"干中学",提高整体水平,并促进国内潜在服务需求变为现实;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如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加公平的条件,从而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开放服务市场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国内一些服务业者,特别是一些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性垄断而竞争不足的大型国有企业(如国有银行业),如果在与外资服务者的竞争中失败受创,可能引发某些严重后果;其次,开放市场后对人才的竞争加剧,人才价格可能水涨船高,这将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成本和价格,使其低成本优势受到削弱。

五、论述题

加入WTO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包括直接的影响,也包括间接的影响。

1.直接影响:

第一,政府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方式如关税、配额、财政补贴等基本不再适用。

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WTO规则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国内市场的新方式;第二,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式必须改变。

加入WTO后,为了支持国内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政府必须改变保护市场、直接补贴等办法,将重点转向促进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与鼓励技术创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等方面;第三,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角色和方式必须转变。

加入WTO后,涉外经济管理法律与政策将更加透明,有关政策更具有可预见性。

在司法审定、进出口许可程序等方面中国己做出了具体承诺,这就促使政府在涉外经济管理方面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并重。

同时,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也要相应转变,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克服管理的随意性;第四,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必须调整。

兑现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原来一些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或者交给了市场或社会中介组织;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亟待加强,如对国外进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与国外的贸易谈判等。

随着政府涉外经济管理职能的改变,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设置也要进行调整。

2.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中国落实加入WTO承诺而对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也要求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相配合,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体制不协调现象,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体制的正常运转。

更重要的是,加人WTO将使中国更深地介入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并在竞争中受益,中国的经济体制质量在总体上必须有新的提高。

所以,与加入WT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