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60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21日在上虞市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王慧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上虞综合实力加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生事业加快推进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按照“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民生、和谐”的工作主题,突出“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两大任务,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到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1%;财政总收入65.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5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1%和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1.18亿元,年均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241.07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32.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1%和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8亿元,年均增长16.3%;自营出口27.4亿美元,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33元,年均分别增长12.2%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86‰;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我们注重开发开放,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全力配合嘉绍跨江通道、杭甬高铁、绍诸高速、杭甬运河等重大工程建设;南北中心大道、滨海大道、东西中心大道等工程加快实施,329国道过境线(四环线东关至边墩)建成通车,龙山隧道全线贯通;新东进闸、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给排水管网931公里、输变电容量359万千伏安,新围海涂6.34万亩。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聚区,东一区、东二区基础配套基本完成;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步伐加快。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成功举办欧洽会、虞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累计利用外资10.47亿美元、内资168.94亿元,引进总投资5-10亿元项目15只、10亿元以上10只。

五年来,我们注重转型升级,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个,新建无公害农业特色基地16.76万亩,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县。

实施新兴产业“1331”培育计划和“211”企业培育工程,累计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71家,上市公司7家,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块状经济集聚发展,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02只,淘汰改造“三高一低”项目56只。

建筑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新增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17家,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浙东新商都”、“四季仙果之旅”品牌日益打响,新增商贸楼宇面积165万平方米,城北新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网点)47家,曹娥、东山、祝家庄三大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园,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

大力开展“引智强企”活动,成功举办科技节,国家级照明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级绿色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引进各类人才4.3万人,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69家,新创省名牌产品35只,参与制订国际标准2只、国家标准21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6.2%。

五年来,我们注重统筹协调,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编制实施城市发展系列规划,城北新区展现魅力都市形象,滨江新城、高铁新城、滨海新城和大龙山区域加快建设,老城区功能日益完善,“数字城管”建成运行,完成拆迁155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拓展到36.5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深入推进“扩权强镇”,累计完成中心镇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18公里、乡镇污水收集管网145公里,培育超50亿元块状产业2个,新增税收收入超亿元乡镇4个。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公交、给排水、垃圾处置等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成效明显,省待整治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村级物业项目139只、便民服务中心365个,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14.5万户,新解决13.7万农民的饮用水问题,新增家庭工业4740户,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镇村两级换届选举圆满完成。

五年来,我们注重普惠共享,民生事业加快推进。

预算内民生支出累计达9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年均增长24.6%。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转移2.9万余人。

推进社保扩面提标,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4.7万人、五大社会保险参保56.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从70元提高到420元,建成经济适用房500套,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1376户。

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建中小学校59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8所,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高考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成效明显,新居民子女就学得到切实保障。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完成三轮城乡居民健康体检,重大疫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实施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和“魅力文化十大行动”,运作“十大民间爱心基金”,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省示范文明城市、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省老龄工作先进市和省双拥模范城,被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和省历史文化名城。

成功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

征兵工作获得国防部先进集体荣誉。

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统计等工作切实加强。

五年来,我们注重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清水工程、清洁空气和“811”环境保护行动,建成废水、废气、固废处理设施1576台(套),淘汰高危高耗能特种设备1336台(套),建设清水河道30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1万亩,新建生态防护林带64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5.41%,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和省森林城市。

努力保障公共安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完成道路安全改造136公里,维修加固山塘水库117座、桥梁136座,新建标准江堤80.5公里。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行社会稳定“三色”预警机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92件,医患纠纷、交通事故专业调解和110联动调解机制不断健全,新居民服务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加快构筑,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五年来,我们注重积极有为,政务效能日益提高。

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策导向、财政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推进、督查考评等一系列机制,共推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积极应对风险考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努力化解金融风险,着力破解要素制约,争取各类扶持资金24亿元,盘活存量土地9869亩,服务解难的成效不断显现。

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切实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五年,成绩令人欣喜,经验弥足珍贵。

我们感到,继承创新是前提。

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坚持既定战略不动摇,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开拓工作思路,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们感到,优势整合是基础。

在抢抓战略机遇的过程中,只有坚持赶超发展不停步,主动对接配套,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融合互动,才能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和发展后劲。

我们感到,合力攻坚是关键。

在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咬定目标不松劲,倡导勇于担责,加强协作配合,强化考核激励,努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感到,和谐稳定是保障。

在促进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懈怠,强化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才能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新上虞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在虞直属单位和驻虞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上虞发展的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任重道远,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城市功能尚需不断完善,新城开发模式有待创新突破,镇村实力仍然偏弱,城乡面貌有待继续改善;民生保障与群众诉求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生态环境仍需优化;政府自身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工作执行力和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上虞既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多重考验,推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任务艰巨、前景美好。

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始终坚持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始终坚持富民惠民这一根本,着力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加快城乡一体,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生态文明,着力推进文化繁荣,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建设亲民政府,合力打造“创新上虞、精致上虞、人文上虞、幸福上虞”,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愿景:

1.更加突出开放发展,努力在参与区域竞争上增创新优势。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开发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不断提升开放理念,崇尚创业创新,倡导大气包容,尊重创业者,关爱建设者,服务新居民,努力提高城市的亲和力。

不断优化开放平台,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积极发挥港桥联动、产城互动效应,努力打造全省海洋经济产业带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中心;经济开发区加快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努力打造现代科技新城;乡镇工业功能区着力推进“腾笼换鸟”和区域联动,努力打造块状产业提升发展集聚区。

不断深化开放举措,坚持招商选资向高新产业拓展、向上下游产业延伸,鼓励返乡投资,引导对外并购,优化外经外贸结构,加快提升城市的开放度。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跻身全省十强。

2.更加突出转型发展,努力在促进产业升级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高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力突破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特色、生态、精品农业,致力提升建筑业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水平。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科创平台,集聚高端人才,争创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改造提升作为内在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兼并重组、股权投资和股改上市,着力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坚持把产业互动作为重要抓手,整合农工商旅文和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3个、200亿级1个,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上市公司8家,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3.更加突出融合发展,努力在加快城乡统筹上获得新进展。

按照建设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推动城市内涵提升和城乡互动发展。

围绕打造精品城市,突出“一江两岸”重点,注重规划精益化、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实施五年500亿建设计划,扎实推进“三城一区域”开发,努力提升老城区功能,不断彰显山水人文特色和现代都市魅力。

围绕推进城乡融合,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中心镇发展规划,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镇际道路、公交网络等基础配套,努力把中心镇建成现代小城市、一般乡镇建成特色小城镇。

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四美三宜”目标要求,积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快农村住房梯度改造,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村、示范村。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三城一区域”初具形象,“一江两岸”展现新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6%,新增税收收入超2亿元乡镇3个,基本消除年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4.更加突出均衡发展,努力在推进惠民安民上再上新台阶。

致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完善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体系,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计划,努力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致力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养老、医疗、低保、慈善救助等社保制度,健全教育、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住房、消费、出行等生活环境,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努力实现新居民同城化待遇。

致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机制,促进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努力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

致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强市建设十大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创建省现代化教育强市、省卫生强市和省体育强市。

5.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努力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迈出新步伐。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型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加快培育生态产业,严格新上项目准入标准,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重组,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区。

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行动,不断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施“蓝天行动”、“清水工程”五年计划,加强虞南山区和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平原绿化和防护林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6.更加突出服务发展,努力在优化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提升服务转型发展的能力,优化产业扶持导向,强化政策激励和行政倒逼,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着力提升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健全社会管理网络,加大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有利于改善民生保障、维护公共安全的体制机制。

着力提升高效履职的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科学决策、行政审批、工作推进和服务解难等工作机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问责,扎实推进政府系统行风效能和廉政建设,努力打造务实高效廉洁的亲民政府。

三、2012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展望新的一年,宏观形势较为复杂,但机遇仍然十分难得。

从宏观形势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但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的措施正在加快落实,经济有望实现稳中求进。

从我市实际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要素保障、社会管理的压力不断加大,但区位、平台和产业的优势正在加速放大,推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前景依然看好。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自营出口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均完成目标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7‰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克难奋进、和谐共进”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项目推进年”、“城市提质年”、“企业服务年”活动,着重抓好七方面工作:

1.激发经济活力,力保平稳增长。

全力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围绕“重投入、兴实体”,推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和社会民间投资。

加快推进70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只,5-10亿元项目20只,力争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158亿元。

加快20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服务业投资80亿元。

全力配合嘉绍跨江通道、杭甬高铁建设,加快南北中心大道、110千伏高贡变、世纪新丘治江围涂及一线标准海塘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滨江河、329国道北移线(绍兴孙端至道墟四环线)等工程,推进隐潭水库、上虞新港、500千伏江滨变、三环东路上跨及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临时码头、九四丘临江一线海塘加固等工程建设。

加快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东二区、东三区和经济开发区拓展区基础配套,力争完成投资4.5亿元。

有效挖掘市场消费潜力。

组织开展“浙东新商都”购物节和生态休闲旅游节活动,突出主题购物,丰富消费业态,加快培育特色街区。

着力发展会务经济,整合商旅资源,注重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强项目招商和整体推介,规范提升农家乐,积极打造“沪杭甬都市会客厅”品牌。

实施水果基地创建提升计划,力争建成水果基地AAA级景区2个,进一步扩大“四季仙果之旅”影响力。

大力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计划,扎实推进“三网一区”建设工程,进一步挖掘市场消费潜力。

积极优化外经外贸结构。

完善激励扶持政策,组织系列境内外参展活动,鼓励块状产业抱团参展,深化电子商务合作,加强海关、国检大通关服务。

支持发展加工贸易,加大高新设备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力度。

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支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鼓励设立境外销售机构,深入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引导支持境外股权并购。

健全外经外贸预警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贸易摩擦能力。

努力维护金融生态环境。

健全经济运行监测和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企业扶持政策和解难机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和融资服务中心,鼓励设立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信托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力争引进市外银行2家。

全面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立企业互助基金,强化金融秩序监管,依法打击涉众涉企型经济违法犯罪和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切实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2.强化创新提升,推进工业转型。

全力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

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注重产业链招商,深化驻点招商,鼓励返乡投资,推动增资扩股和股权投资,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

完善目标考核和督查推进机制,力争新引进总投资超5000万美元外资项目3只、超5亿元内资项目10只,实现合同外资3亿美元,实到外资2.3亿美元,引进内资55亿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建设全省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深入实施“1331”培育计划,细化完善财政扶持、土地配套、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政策制度,着力推动港龙客车、艾可普罗锂电池材料、启德通用航空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力争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8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企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各项促进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继续实施“211”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合资合作,提升企业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加快企业股改、上市进程。

实施新生代企业家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推进经营模式和管理创新。

力争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14家、超10亿元企业2家,新增上市公司1家、报会2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0家。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项目,扎实推进精细化工、照明电器、汽车零部件等科创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完善人才创业扶持体系,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吸纳创新团队和领军型人才,力争引进各类人才8000人。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力争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只,授权发明专利70件。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加强品牌和标准化工作,新创省级及以上驰(著)名商标5只、省级名牌6只,制订国家、行业标准5只。

3.提升城市品质,繁荣城市经济。

精益化完善城市规划。

注重城市规划与文化内涵相融合、与功能布局相协调,加快实施“一江两岸”城市建筑、景观、亮化规划设计和业态布局规划,深化“三城一区域”专项规划,优化完善新城之间、新城与主城之间、城郊之间的区域连接规划,编制完善104国道、329国道、人民西路等入城口改造和三环路、迎宾大道、舜江西路等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城市设计规划,加强电力、通讯、给排水等综合管线和城区停车、排涝、慢行系统规划研究。

精品化推进城市建设。

完成滨江新城一号路建设和聚英路改造,加快杭甬运河一号桥、北二路和五星路建设,推进滨水景观带前期工作,推动电力调度大楼等重点楼宇项目。

完成高铁新城站前广场一期和江华路建设,加快推进称山北路、康居路等路网工程,启动建设城北客运中心。

完成滨海新城滨海大道建设,加快推进东西中心大道、经七路、经八路、经十二路等骨干道路和职工居住区、千亩人工湖建设。

全力推进城市门户改造,完成大龙山区域生态公园二期、三环路绿化提升改造、三环东路绿化和四环北路生态绿地二期等工程建设。

制定实施城市改造五年计划,适时启动城中村、城郊村等拆迁改造,力争全年完成拆迁改造6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安置房52万平方米。

精细化实施城市管理。

提升“数字城管”管理水平,强化马路市场、夜排档疏导管理,开展步行街等重点商业路段专项整治,完善城市保洁机制。

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交通组织,启动公交公营化改革,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和站点设置。

完善社区基础功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违章建筑“一月一整治”活动,切实抓好五大类市政民生工程。

高端化培育城市经济。

以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制定出台本地企业扎根上虞、在外虞商回乡创业、市外企业设立总部等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建筑强市”优势,加强虞商联谊联络,力争新引进企业总部3家,建成投用百官广场,实现建筑业产值1150亿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制定实施专项扶持政策,全力推进惠普两化融合外包服务、滨海创意休闲生态园、省农发集团商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省交投集团高速物流、杭甬运河曹娥作业区和英特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2家。

加快百安广场等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4.加快统筹协调,增强基层实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成中心粮库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45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70万亩、产量28万吨。

实施农业七大提升工程,建设省级农业综合区2个,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实施4.5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新建设施农业3000亩,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名牌2只。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进虞北渔港建设。

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业政策性保险。

大力培育活力城镇。

深化“扩权强镇”改革,优化考核激励机制,高标准制定完善中心镇发展规划,继续实施“三年拆迁改造计划”,加快崧厦小城市培育,推进丰惠、章镇、小越、道墟等中心镇建设。

积极培育块状区域品牌,集聚提升边界经济,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