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园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45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园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园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园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园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园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园林.docx

《9园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园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园林.docx

9园林

第九章园林

学习目的

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类型;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异同。

主要内容

●园林艺术的特征与成就

发展特征

●园林分类

依性质分依艺术风格分

●颐和园园林艺术简析

●园林与旅游

●中外园林艺术比较

第一节园林艺术的特征与成就

一、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大规模的苑囿还可供渔猎。

它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金石艺术于一体,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故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有人认为其他三者为山水画、烹饪和京剧)。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黄帝时即有“圃”,供狩猎。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经营灵台、灵沼、灵囿,其他诸侯也多建园囿、宫苑,并以之竞夸。

此为中国园林之发轫期。

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秦汉大筑宫苑,如秦代在咸阳建上林苑,并“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三秦记》)。

汉代将秦之上林苑扩充到周围150余公里,宫苑内蓄珍禽异兽,多植花木,凿池堆山。

在建章宫内开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山”,为皇家园林主要模式“一池三山”之滥觞。

并有私人园林出现,富豪袁广汉在北邙山的私园和大将军梁冀在洛阳的私园规模均可观。

此为中国园林奠基时期,开模拟自然山水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受崇,士大夫多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山水诗画发展,推动了园林建筑。

园林艺术从单纯模仿自然进而为对其作艺术加工,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因此,有意识地利用假山、水池、植物和建筑的组合来创造特定景观。

著名园林有北魏洛阳御苑华林园、石崇的金谷园、萧绎的湘东苑等。

城市宅园非常普遍,如《洛阳伽蓝记》所述:

“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由于佛教盛行,寺庙园林也大量出现,此时并有“舍宅为寺”的风气,庭院园林和寺庙园林更少差别。

此为中国园林艺术转变时期。

唐、宋时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

前者如大明宫、华清宫、兴庆宫、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玉津园等,后者如王维辋川别业、李德裕平泉山庄和丛春园、沈尚书园、富郑公园、湖园等。

此时期,利用石材堆假山已非常普遍,几乎达到“无园不石”的地步,所以官府在平江(今苏州)专设“应奉局”,征集江浙一带的珍异花木奇石,即所谓“花石纲”。

已经利用嫁接方法培育新的花木品种。

此时期还出现了中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唐长安的曲江池,平时供居民游玩。

每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皇帝到此宴会群臣。

宋代一些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也定期对游人开放,任人游览。

这时期的园林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

此为中国园林鼎盛时期。

元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园林规模更是前所未有,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人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发展起来。

其造园艺术也已臻成熟。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被誉为“人间仙境”。

并且出现了计成、张涟与张然父子、戈裕良等造园高手和构园专著如计成的《园冶》、李笠翁的《一家言》等。

此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

清末政局江河日下,园林艺术亦无进展。

近代虽有构园,但鲜有为人称道者。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妥善保护古典园林的同时,也继承发扬其传统,构筑新园。

近年“城市园林化”呼声日高。

改革开放后的新兴城市深圳,2000年被评为世界园林化城市之冠。

园林艺术必将迅速普及,并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9.1.2中国园林艺术特征.ppt

中国皇家宫廷建筑,乃至衙署、民居建筑,强调规范化、程式化,很难体现“个性”。

而园林建筑则呈现出相反的特点,突破了上述藩篱,“个性”在其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正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

这是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即以客观存在之模山范水为蓝本,经艺术加工提炼,按照特定的艺术构思,“移天缩地”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水光山色、四时景象、贵贱僧俗等荟萃一处,如宗炳在《山水画序》所云: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以借景生情,托景言志,情景交融,使人足不出户而得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这是一种中华文明的体现,与西方几何形的规整的园林有显著的区别。

中国园林有定法而无定式。

基本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要求“相地立意”,“构园得体”,“巧于因借”。

因此,在整体布局上,园林建筑要求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形胜,与环境和谐一致。

这样也必然冲破其他建筑的突出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而显得活泼生动。

在空间处理上,则运用分割、通联、伸缩、虚实等手法,以使大者不感其旷,小者不觉其促。

造园追求“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而以“意境”为最终目标。

所谓“生境”,即要求其体现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所谓“画境”,即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其犹如绘画之高于自然;所谓“意境”,乃是情景交融,是主观感情与客观外在的有机统一。

在这一点上它与绘画、诗文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

为此,无论叠山、理水、筑屋、铺路、架桥、砌墙、植花木、蓄鸟兽,其形式、规模、用料、装修、体量、色彩、种类等都有种种研究,甚至对方位、光线、风向等也能巧妙利用;再通过缜密、灵活的整体布局,采用借景、对景、隔景、障景、框景、夹景、漏景等手法,使各景区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以取“步移景异”之妙,组织成为一个包括起、承、转、合,有序幕,有高潮,有结束的建筑乐章。

由“形”体现“神”,由“静”产生“动”,从而用具体的形象将诗情画意体现出来,“是凝固了的绘画与文学”,使游人在园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而且领悟到造园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理想。

扬州“个(即“竹”)园”堪为典型,其园虽不大,然而通过不同植物品种和不同颜色山石的配置,利用了“枯山水”的艺术手段,造成了四季景象。

游人在园中游览一周,即可领略春夏秋冬各季节情趣。

中国园林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

一是历代都城及其附近。

这是因为都城乃首善之区,聚集着帝王后妃、皇帝国戚、达官显贵、巨商大贾、文人名士。

他们有追求享受的欲望,也有建造园林的条件,而且都城选址一般都考虑到自然风光的因素,建园便容易找到相宜的地点。

北京海淀和西山园林密布便是极好的例子;二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或大都会附近。

因为这样的地区必然是富商官僚活动的场所,也常是他们和官运亨通的文人墨客的乡里。

他们或在宦海沉浮之后,或在广聚资财之后,年迈力衰心意俱怠,便致仕归隐,欢愉晚年,造园林适得其所。

苏州园林星罗棋布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苏州河汊纵横,又有岗阜,也具备“立基”的客观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度艺术造诣,曾使得西方旅行家和传教士感到惊异,认为想象中的天国也不过如中国园林美景而已。

通过他们的介绍,中国园林艺术传到了西方,群起效仿。

18世纪形成了“中国园林热”。

在法国、英国等国家曾产生“没有中国园林便不成为园林”的说法。

以致凡尔赛宫伐掉了修剪规整的林木,而代之以自然生长状态的林木。

此后,在西方园林中出现了具有自然风格的部分。

日本更早在6世纪便输入了中国园林艺术,并成为其园林艺术的主要渊源之一。

西方艺术家认为“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近年美国不惜重金请中国复

制了苏州网师园之殿春籕簃装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新加坡的主要旅游中心之一的裕华园系完全仿照中国园林而建。

近几年国际上屡屡举办园林展览,中国连连夺魁,并将展品(复制的名园局部)作为礼物留赠给展出地。

第二节园林分类

一、依性质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依性质可分为皇家园林、私人园和宗教园林。

其规模、功能与艺术境界各不相同。

1.皇家园林9.2.1.1皇家园林.ppt

皇家园林起源最早,约在奴隶社会便出现了,称作“囿”,是专供帝王游猎的场所,同时也带有炫耀武功的政治色彩,因此常设在政治军事要地。

皇家园林一般面积很大,保持自然景色,多有鸟兽。

商代以后人工建筑成分逐渐增多,以适应帝王起居、理事、观景的需要,但力求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更发展为利用自然条件,而以人工建筑为主体。

其名称上也多变化,常见到的名称即有“苑”、“宫”、“园”、“城”、“山庄”等。

传统皇家园林都力求在开阔的水面上布置三个岛屿,以形成“一池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个仙岛,即蓬莱、方丈、瀛洲)”的意境,表示帝王在园林中犹如身在神仙世界。

为了满足政治活动的需要,常有局部的中轴线,如圆明园中的大宫门以内部分,颐和园中的排云门至佛香阁部分,避暑山庄中的澹泊敬诚殿部分。

轴线在其他园林中通常是没有的。

其他部分同私人园林一样也力求自然,但中轴线部分却或金碧辉煌,如颐和园;或朴素淡雅,如承德避暑山庄。

当然,即使后者,因使用了楠木等高级材料,仍能够显示出其皇家的尊严。

2.私人园林9.2.1.2私人园林.ppt

又称“府宅园林”。

文人雅士,尤其是官吏、富豪,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多在府邸宅院内特辟富于艺术欣赏价值的园地。

这种倾向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受到重视,汉、唐时期发展迅速,明代达到高峰。

此种园林多为主要建筑物之附属部分,但后来也有的反客为主。

由于地处城市,环境受到限制,个人财力也有限,故一般较小,然而营造精心,故艺术水平较高。

全依个人志趣,故多别具一格。

或以花木取胜,或以布局见长,或以巧用借景出众,或以人造山水冠群。

3.宗教园林9.2.1.3宗教园林.ppt

附属于宗教建筑、祭祀场所和陵寝的园林。

多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

总体布局最见匠心,并广植特定品种之树木(以松柏、银杏为多),以充分体现主体建筑所需要的特殊气氛。

一般多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以达到对人产生强烈感应的目的。

例如北京潭柘寺、佛山祖庙等都有园林部分。

苏州狮子林更是由宗教建筑转而成为著名园林的。

二、依艺术风格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既然植根于自然,强调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一致,便因中国南北自然景观相去甚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的差别,再加上各地的经济、文化、民族因素,便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三种流派:

1.北方园林9.2.2.1北方园林.ppt

以北京为中心。

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

这类园林中,皇家园林堪为代表,其规模宏大。

其政治活动区金碧辉煌,其他景区常仿照江南景色或模拟江南名园。

以北京颐和园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最为著名。

然而颐和园的万寿山部分、避暑山庄的山区部分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北方园林的风格。

私园规模当然小得多,因而显得小巧些,多以水石为胜,难能有江南园林的苍翠玲珑。

2.江南园林9.2.2.2江南园林.ppt

多属私园,以宅园为主。

规模小但充分利用一切空间造景,即使墙角、路面也精心点缀,故曲屈多致,虽小而足供观赏。

多奇石秀水,玲珑纤巧,轻盈秀丽,栗柱粉墙,灰砖青瓦,韵味隽永,富有田园情趣,身入其境舒适恬淡,称之为“城市山林”最为贴切。

然而,多属达官巨富、文人骚客为颐养晚年而筑,故意境多趋消沉。

苏州、杭州、无锡、扬州、镇江以“园林城市”而闻名。

苏州之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被誉为“四大名园”。

无锡有蠡园、梅园等。

南京、成都亦有名园。

江南园林的艺术造诣最高,常被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成为后人效法的范例。

其影响渗透到各种园林类型、各种流派的园林之中。

3.岭南园林9.2.2.3岭南园林.ppt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宅园为主。

其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因而风格在二者之间。

近代又受到外国构园方法的影响。

由于地理因素影响,多用榕树、木棉、藤本植物,故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建筑物也洗练简洁,轻盈秀雅。

室内造景,内外呼应。

广州、潮州、番禺、佛山、顺德、东莞皆有名园。

顺德之清晖园、东莞之可园、佛山之十二石斋与番禺之余荫山房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园”。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园林。

拉萨的罗布林卡为此类园林之杰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宗教气氛。

第三节颐和园园林艺术简析

颐和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原名清漪园。

此时正是清代封建统治最兴盛的时期,所以乾隆皇帝亲自主持营造。

1860年清漪园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利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在遗址上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太和”之意。

1900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3年修复。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功能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1925年颐和园正式对游人开放。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皇家园林发生和发展的总结。

它代表了皇家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园林,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重点,现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对其加以简单分析,可以较好地说明中国园林的成就和艺术特点。

9.3颐和园园林艺术简析.ppt

乾隆皇帝博古通今,喜好游玩,曾遍游大江南北,留意各处名园建造。

并且,此前清代已经先后建造了静宜园(今香山)、静明园(今玉泉山)、圆明园等,有了丰富的经验。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这里原有西山余脉瓮山(又名金山)和西湖。

据《长安客话》载:

“西湖去玉泉山不里许,即玉泉、龙泉所潴。

盖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土名大泊湖。

环湖十余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中,可称绝胜。

”元代郭守敬利用此处泉水开凿了通惠河以供漕运。

故山水形胜很好,向为游冶胜地。

金帝完颜亮即于此建金山行宫。

明代于此建好山园。

清漪园选此地营造,正符合中国造园“相地立基”的要求。

从构景要素上,颐和园可分为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

从功能上,可分为三大部分:

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和游览区。

政治活动区由两部分组成。

一进东宫门,是以仁寿殿为主体,包括仁寿门、配殿等建筑的两重院落。

其名源于《论语》:

“仁者寿”。

这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日常处理政务的场所。

因在园林之中,而且颐和园中还有更重要的处理政务之所——排云殿,所以本组建筑皆为灰瓦卷棚顶,并为适应交通条件,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

不过毕竟属于皇家园林,所以殿前陈设着铜铸龙、凤、麒麟、缸、假山,殿内布置也与宫殿相同。

仁寿殿后为不高的黄石叠山,上布花坛,内植牡丹,中留曲折的小路。

这一布置起到了障景作用,将其同其他景区隔开。

当走出小路时,顿觉豁然开朗,万寿山、昆明湖扑面而来。

牡丹又是富贵荣华的象征,用此方符合本园的性质。

仁寿殿北的德和园、玉澜堂、乐寿堂等几组建筑,属于帝后生活区。

它们曾分别是观戏、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寝宫。

玉澜堂之名源于“玉泉涌微澜”诗,并植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

乐寿堂之名则源于《论语》:

“知(智)者乐,仁者寿”,均仍用卷棚顶。

但乐寿堂之规模大于玉澜堂,表明了慈禧的地位在皇帝之上。

乐寿堂前还陈列着铜铸鹿、鹤、瓶,寓意“六合太平”。

室内有大象负瓶摆设,寓意“太平景象”。

然而事实上并不太平。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于玉澜堂内。

至今在东西配殿室内还可以看到当年为此而砌的墙。

游览区分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

昆明湖系纳西山诸泉之水汇聚而成。

经人工疏浚,水面达3200余亩,灌溉着园内外稻田,并输水给北京城里的六海及护城河。

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系效仿汉代凿昆明湖以训练水军的典故。

慈禧为掩饰其动用海军经费修复颐和园供个人享乐的事实,确曾在此装模作样进行过水兵演习。

挖湖之泥土,又用来增筑万寿山,使其局部改变形状。

从鸟瞰图看,山形如蝙蝠,湖形似寿桃,寓意“福山寿海”。

湖东岸建知春亭。

其岸用青石堆成,参差错落。

游人可临水而憩,岸周散植垂柳。

春季到来,湖冰消融,柳树先绿,“春暖鸭先知”,故名“知春”。

于此仰视万寿山,历历在目,正成对景。

面西而望,昆明湖、西堤、玉泉山、西山,分别为近景、中景、远景,极富层次。

玉泉山、西山层层叠叠,虽实际都在园外,却如尽在园中,是极好的借景。

每两株垂柳都仿佛组成了一个画框,从不同的“画框”可分别看到万寿山、西堤各桥、南湖岛,各成一幅自然画图。

这是“框景”效果。

所以此亭是颐和园最理想的观景点之一。

沿湖岸由知春亭南行,有铜牛,原意为用其“镇水”,防止洪水泛滥。

在湖西岸玉河斋有“耕织图”石刻和石碑,故又解释为将昆明湖比作银河,铜牛与织女又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象征。

再南有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

三者相接,其形似龟。

龟在中国传统中为长寿的象征。

廓如亭和十七孔桥均为中国园林中同类建筑之最大者。

尤其廓如亭若按体量而言,已经与一般亭子相去甚远,但只有如此方能与十七孔桥相称。

这即是造园方法中对尺寸的要求。

十七孔桥呈弧形,构成长虹卧波景象。

中央一孔最高最阔,这是为了便于行船,以此为中心左右对称,显得结构匀称。

桥栏望柱顶端共有石狮544只,还多于以石狮闻名的卢沟桥(485个),狮子数目为古代建筑之冠(上个世纪80年代陕西绥德建“千狮桥”,但属现代建筑)。

所以此桥兼有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的特点。

南湖岛又名蓬莱岛,其上最高的建筑物为涵虚堂,隔湖同万寿山上的排云殿相望,又成对景。

当夕阳西下暮霭初现时,于此望西山最为壮观。

南湖岛与治镜阁岛、藻鉴堂岛分布于昆明湖上,以象征海上三山。

这是中国皇家园林自汉代以来的传统模式。

湖面又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和白堤而修起了西堤。

堤上迤逦建有六座桥梁,使昆明湖具有了杭州西湖意境。

开阔的湖面被三岛、十七孔桥和西堤分割为不同的区域,就使得湖面不再一览无余,从而避免了过于空旷之感。

这即是造园中“以大见小”手法。

西堤高度与水面接近,人行其上同水几乎没有间隔,以此获得人同水相亲的效果。

六桥形式、高低各不相同。

这使基本平直的西堤产生了变化,从东岸望去,是在湖水和西山之间的一条优美的曲线。

其中玉带桥以其形式和白色最引人注目,同时它是来往西部水域的必经之道,也要求桥拱高耸。

万寿山前的湖岸皆用平整的石条砌筑,并有汉白玉栏杆,远远望去犹如一个精致的盆景。

岸后为长廊,为双面空廊,共273间,全长728米,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之最长者(数年前深圳西丽湖建上下双层游廊,长度在900米以上)。

长廊绘有彩绘14000余幅,皆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神话传说,可以视此彩绘为中国文学的形象展示。

而在构园上,它起着湖区和山区的联结过渡作用。

此廊虽长,但略有曲折,并建有留佳、寄澜、秋月、清遥4座八角重檐亭子,还有伸向水边的对鸥舫、鱼藻轩和伸向山脚的“湖光山色共一楼”,因而不仅不觉其单调。

并且“亭者,停也”,它们也是驻足观赏不同景色的理想地点。

万寿山前山地形较少变化,既是需要也为弥补其不足,便以建筑为主体。

前山建筑有从排云门至排云殿再延伸到佛香阁、智慧海的逐层增高的建筑群,形成整个颐和园的中轴线,并与南湖岛遥遥相对。

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所在,因而一反通常园林建筑的风格,使用歇山顶,红墙黄瓦,一派金碧辉煌。

佛香阁、智慧海(又称众香界)属于宗教建筑,将其放在宫廷建筑之上,其寓意为“君权神授”,仍然具有政治目的。

游人随坡度很大的爬山廊而上,在排云殿,在佛香阁,都可尽览全园景色。

于此观知春亭、南湖岛、西堤等,是俯瞰角度,有凭高临虚之感,更是一番风光。

在形成中轴线的同时,也向横向发展,所以东西两侧分别建有轮转藏、宝云阁(铜亭)、听鹂馆等。

万寿山西端有石肪——清宴舫。

舫本是水上船形建筑,供人在内饮宴和观赏水景。

皇家罗林中的石舫还有一层寓意:

唐代诤臣魏征曾力谏太宗: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故圆明园、西安华清池、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花园等处也有石舫。

清宴舫原为木构船仓,在重建时改为西洋式建筑,同颐和园风格不甚协调。

后山主要是宗教建筑,包括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日月台等,都属于宗教建筑。

所以后山的清静脱俗,同前山的热闹世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皇家园林中有这许多宗教建筑,反映了清代以宗教信仰来联络各民族、加强中央政权的一贯政策。

后山临湖为苏州街,又称买卖街,系仿照苏州市景景象的建筑。

各种店铺、石桥以及曲折狭窄如河的后湖水上的小舟,都使人仿佛到了江南水乡。

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凹与凸、曲与直、高与低、大与小、软(水)与硬(山)、实与虚相对比的手法。

常年囿于宫廷生活的帝王后妃们,也希望品味一下市井生活情趣,所以不仅登后山观看百姓前往妙峰山赶庙会,还修造了苏州街。

他们身着民间服饰,向同样衣着的太监、宫娥“购买”日常用品,品茶听曲。

本组建筑直到近年方得以重建,其中身着清代服装的工作人员和讲解员也有利于重现当年的风彩。

凡大园往往有“园中园”。

谐趣园就是颐和园的“园中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在较小的范围内,却湖、山、涧、堂、轩、廊、榭、台、桥、碑、竹、木、荷、鱼等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且有的并非一座,较充分地反映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在知鱼桥可体会庄子同惠子关于人究竟是否知道鱼乐的辩论,在玉琴峡可听涧流玉音。

水面不大,却因湖岸收放曲折,不辨水源来龙去脉,因而不觉其促。

这是“以小见大”手法,同昆明湖正好相反。

颐和园位于北京“三山五园”的中枢,集中国造园艺术之大成。

圆明园当初景区很多,也很美,但它们各自单独成景,风格不统一,好似“章回小说”。

而颐和园则各景区、景点相互映衬,有统一的构思,犹如“长篇小说”。

该园涉及皇家、市景、宗教等各种建筑和习俗。

园中的彩绘、题刻等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从乾隆盛世到清代政权最终覆灭等一系列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甚至中国海军建设,京剧的发展,都同颐和园有着联系。

新中国建国前毛泽东等也首先到达颐和园。

周恩来在此接见美国总统代表基辛格,并进而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所以,无论从园林、文化、历史等各个角度,研究颐和园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节园林与旅游

中国园林由于造诣之高,自会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旅游资源中占据突出地位。

有些城市所以名扬四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众多的、出色的园林。

由于它与自然景物水乳交融,它常成为宫廷、官衙、私邸和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游览上述项目时,也便包括园林在内。

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关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即发生于其中。

私人园林也常与历史名人有关。

这种情况更赋予它以历史意义。

慈禧发动政变于承德避暑山庄;陆游、唐婉洒泪于绍兴沈园等便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园林中之建筑物必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

这不仅是装饰,且点出风景特色,启发想象,或表达园主的志趣,箴规游人思想。

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其书必艺法精湛。

故能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有上述多种原因,园林便成为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

游北京必游颐和园,到西安不能不去华清池,而承德、苏州等城市假如没有园林,其旅游业实难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最初建造的意图皆为供少数人享用,要求有幽静的环境,闲适的气氛,从容的时间,非此难以领悟其完美的艺术境界。

而现代的旅游者来去匆匆,游人又过多,严重影响了游览效果,也不利于文物保护,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强烈的文化艺术色彩,想了解它特别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

第五节中外园林艺术比较9.5中外园林艺术比较.ppt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园林。

它同中国的书画等艺术一样,“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

因而无论是在选址上、布局上,以及建筑细部的处理上,都能够同周围环境相和谐,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又能体现出造园者的思想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以水为中心,尤其规模很大的皇家园林,常在水中造岛,以象征海上三山。

通过巧妙的平面布局和种种构园手法,使园林的一切因素非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它避免了中国其他建筑程式化约束,充分体现出自由创造的艺术魅力。

这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不过就总体而言,人工建筑物较多,有些园林略嫌拥挤,小园林尤其如此。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因而其园林风格同中国基本相似,但更讲究用石,尤其是用纯天然的巨石作为观赏重点,而用水较少,常利用“枯山水”的艺术手法。

建筑物数量较少,林木也较稀疏,常点缀以石柱、石灯。

从总体而言,更有朴野之趣。

埃及与中西亚国家的干旱少雨。

其园林完全是为了制造一个人为的美好空间,故只能采取封闭空间形式,四周围以建筑物。

其内种植花木,布局呈规则形状,并以五色石铺地,构成抽象规则的图案,防止地面风蚀。

特别重视水的利用,最常见的是在中心部位修一方形或长方形水池。

最高级者还利用地势修建为台阶状多级跌水。

西方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