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608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长度单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

2、情感目标:

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

会用厘米测量

四、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动手、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充分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

五、说学法

1、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准备:

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10厘米长的小纸条、图钉数个、一角硬币数个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你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同桌相互合作,然后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

(提示:

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质疑:

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

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教师开门见山说: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

(板书:

用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教师一一介绍尺子上的大小刻度、数字、cm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教师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3)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

量比较短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长的概念

师:

同学们!

你们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下面请你们拿出直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那么在生活中1厘米的实际长度到底有多长呢?

(1)教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1厘米

(2)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3)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是小组合组,教师发给小组每组一张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问:

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

并要求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注重个别指导。

然后,等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汇报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最后,由教师总结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10厘米长的小纸条,说“同学们,量物体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10”,说明纸条长10厘米。

”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小纸条的宽度。

4、巩固练习:

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测量你的数学书的长和宽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2)量一量自己的水杯高多少厘米。

把测量的结果写下来,同桌之间检查。

教师巡回指导。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三)拓展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1角硬币的长度。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办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打破常规思维,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非常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再小结:

这节课,首先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然后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还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

(五)作业

课后调查,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的自我实践及探索,培养学生自我探究意识,从而为今后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用尺子

认识厘米:

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测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

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进位加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力争取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这一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3.体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等运算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但学生对整百数的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不清楚,同时由于小学生注意的分散、监督能力差,思维不够严密,所以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将相邻、相近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发觉联系,形成系统知识的整理归结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迁移规律,课前我设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练习。

只要明确了加法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的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2.创设情境,激情引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本课还是由儿童喜闻乐见的“乘车”这一情境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进而讲清图意,提出问题。

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诱发了学生情感的孕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二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人?

”这一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35+37”。

3.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教学中,面对“35+37”的计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5加7满十,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上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两大核心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才更有意义。

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思考: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这样,把教师“教”的内容变成学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的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把具体的直观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建模的认识。

4.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创新意识的,因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我会算。

(教材1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材16页的11题。

①小华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艘玩具火箭,一共要用多少钱?

②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设计意图]:

这道题的设计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创新训练(教材16页11题第三问):

③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

这样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

5、全课小结

小学生的概括能力稍微欠佳,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候我会引导学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以及加法的笔算方法和注意要领。

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6、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进一步加强理解和熟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六、说板书设计—浓缩教学精华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