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595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docx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

高二历史

第Ⅰ卷(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

其他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1914年以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法国和德国C.英国和德国D.美国和日本

2.从图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A.20世纪初的世界已连成一个整体

B.20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3.“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

”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日德兰海战D.索姆河战役

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

“德国政府现在所实施的潜艇战,是对所有爱好和平国家所发出的战争宣言。

……我们现在已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借此夸大国家实力,……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这个演说

A.反映了欧美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协约国的利益D.力图保护世界和平

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②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③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④一战后的中国跻身强国行列

A.①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③④

6.《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

“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D.一战导致思想观念的转变

7.与下面两幅地图变化有关的战争是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苏德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

”其“转折”表现为

①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②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出现

③科学技术得到发展④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写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材料反映了

A.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B.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

C.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D.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

B.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C.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D.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联合国成立

1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土耳其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放弃海外殖民地④支付巨额赔款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

“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

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A.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B.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

C.极力维护英日同盟D.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

13.“……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上述内容发生于

A.巴黎和会期间B.华盛顿会议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D.二战后初期

14.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

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

A.裁军B.集体安全C.委任统治D.国际合作

15.下列为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

它们

1919年1月18日

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2日

华盛顿会议

1941年8月14日

罗斯福和丘吉尔大西洋会晤

1942年元旦

26国华盛顿会议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①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②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

③都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④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美好追求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

是以国内斗争来解决问题,还是以国家之间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议题。

最终,这些问题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演习”。

这个国家是

A.德国B.西班牙

C.波兰D.捷克斯洛伐克

17.《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20世纪3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

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

A.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C.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D.德国吞并奥地利

18.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

C.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D.促使美英首脑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

19.“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

”材料中的“宣言”签署于

A.1939年B.1940

C.1941年D.1942年

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1943年是影响巨大的一年。

这一年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②敦刻尔克大撤退③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④中途岛海战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21.“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达成上述

决议的国际会议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2.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Sino-Japanese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C.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D.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23.二战时,罗斯福表示:

“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24.“一个根源,多种力量;互相制约,和平有望。

”这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未来世界格局及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

其中,“一个根源”是指世界格局的变动根源,它是指

A.美国的霸权主义B.世界的多极化

C.世界和平的力量

D.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25.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共同点是

①体系包含有损中国主权的内容②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③会议体现了各大国的意志④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③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

26.“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D.成立经互会

27.20世纪的世界,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D.“冷战”局面的形成

2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29.在印巴分治方案中,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B.体现了信仰自由与平等

C.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30.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它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②促进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③使各国军事界对传统的战争观念进行重大反思④苏联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减弱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31.《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反映安理会

A.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B.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C.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D.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32.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大气污染艾滋病祸及儿童南斯拉夫难民

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消除贫富差距

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D.消灭霸权主义

第Ⅱ卷(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17分,34题17分,35题18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

料其难以取胜。

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

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参加三国首脑会谈。

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