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593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docx

粤教版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3篇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重点:

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难点:

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

戈多是谁?

为什么要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中国荒诞的事特别多:

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七十年代个人崇拜。

 

2、从《秃头歌女》情节介绍。

 

3、贝克特简介: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二、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

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

 

(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

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

……”(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你真的想要吗?

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搞笑吗?

> 

二、叫学生表演性朗读课文对话 

1、开头至111页“爱斯持拉冈 你干嘛不帮帮我?

” 

2、113页“美丽的地方”到114页“你说话真是不留情” 

要求学生能读出那种无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乱的意思 

三、讨论问题: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

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

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2、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

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

这是为什么?

明确:

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

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

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

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

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

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简言之:

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

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

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

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

 

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 

教后:

 

学生的讨论有这么一些意见,很精彩:

 

1、戈多是谁:

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

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

/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

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文/李振林 

  

  [导学新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

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

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

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

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

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

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

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一)》第448页]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

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0—291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教学过程 

 一、学生排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二、品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围绕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来展开剧情,揭示戏剧冲突。

精疲力竭的爱斯特拉冈“使劲往下”脱靴子,“使尽平生之力”脱下后,往靴内又瞧又摸。

弗拉季米尔也脱下帽子又瞧又摸。

两人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