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485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x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申请建设可研报告

 

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1

第二章申报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2

第三章现有基础条件4

第四章项目实施方案11

第五章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13

第六章项目实施预期目标、效益19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21

第一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本项目名称为: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是房县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其投资方向完全符合房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对促进房县农业资源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产业集群,带动山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的承办单位为“房县五商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

韦建中。

由十堰市著名的五堰商场集团有限公司及陈小龙等个人投资创办的房县五商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07年11月11日,公司注册地址:

房县房陵大道174号,注册资本人民币305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

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五金、家电、珠宝首饰、钟表眼睛、家具、装修建筑材料、文体用品、通讯器材、日用百货、服装、纺织品、废旧物资、干鲜果品及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房县五商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设董事会、成员共5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下设总经理办公室、企划部、综合业务部、财务部、物业管理部等机构。

公司现有职工2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0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

公司始终坚持“诚信务实、客户至上”的宗旨,秉承“以人为本、稳健经营,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公司现正向以农产品交易为龙头,辅之以科、商、农、服务业、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迈进。

第二章申报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建于房县城关的房陵大道与神农路交汇处东南片,经概算建设项目占地18226.22m²,施工图设计总建筑面积46293.38m²,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520.71m²,地下室及停车场9772.62m²。

房屋结构为框架结构,能容纳经营户800户以上,有配套住宅88套,建成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1850万元。

市场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兼营中药材、酒类、小商品、百货,形成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的完整的产业链。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将是鄂西北地区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集农产品加工、交易、展示、信息、仓储、运输、服务为一体,融商务、会展、物流、美食、旅游、休闲、观光于一身的大型商业平台。

一、建设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是房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房县具有农副土特产品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木耳、香菇、黄酒、中草药驰名全国,但由于缺乏现代化、规模化的交易市场,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将以市场为龙头,带动房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增产增收。

二、建设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是发挥房县区域经济集散地作用的需要。

虽然房县与十堰城区相比而言,交通条件较差,但房县是南三县(房县、竹山、竹溪)及毗邻的神农架、保康县、谷城县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周边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集散地。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将强化房县的区域经济集散地左右,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共同致富。

这里将是鄂西北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窗口,也将是鄂西北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三、建设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是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支持特色产业的需要。

房县政府着力建设山羊基地、耳菇林基地、地道中药材GAP基地、核桃基地、板栗基地、烟叶基地和茶叶基地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针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将交易中心划分为:

木耳香菇区、中药材区、核桃板栗区、茶叶烟叶区、肉类区、小商品区,实现与特色产业基地的对接。

四、建设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是完善农产品交易功能、发挥品牌优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农副特土产品要想大规模进入大型超市销售,必须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必须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品牌。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将对进入市场的农副土特产品提供检验、检疫和认证服务,以“中国房燕”的品牌进行统一推广,真正打响房县农副土特产品品牌。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的宗旨是:

“立足土特产,多角度发展,面向国内外。

”突出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和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扶持,立足于“大市场”,按照“高起点、外向型”的发展战略,推动鄂西北农副产品经营领域的全面创新。

本项目在建成三年之内将达到3—5亿元/年的交易额,年创税收将达到500—1000万元,并能够直接解决超过3000人的就业问题,并且通过市场带动转移超过10000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对推动房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推动就业与再就业工程,都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独特的位置,全新的概念,优惠的政策。

该项目不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而且可持续发展,属各级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前景十分看好。

第三章现有基础条件

3.1房县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优势

房县位于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

县城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政府102公里。

房县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和华中林海神农架之间,处于“两山一江”旅游热线支点位置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温泉、观音洞、野人谷等景点独具特色。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选址房县,极易承接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带来较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二、房县面积与人口

县境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31公里,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是全省第一版图大县。

200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48.88万人,其中城关镇人口8.24万人。

三、房县自然资源优势

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光热水气条件较好,房县的立体农业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物种资源丰富,可供采集、驯化栽培的中药材品种多,中草药基源种类600多种,是神农尝百草之地,有“华中药库”之称,资源优势十分显明。

房县林业用地52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全省第一;矿泉水资源属富含氡、锶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被誉为“中华泉水之冠”,单泉流量居全国首位;农副土特产品达千余种之多,特别是木耳、香菇、黄酒为房县千年历史特产,优势十分鲜明。

房县主要农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花生、芝麻、油菜、大豆、马铃薯、红薯、烟叶等。

主要土特产品:

木耳、香菇、花生、茶叶、天麻、油桐、绿豆、红小豆、生漆等土特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四、房县经济发展状况

(一)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指标

根据《2007房县统计年鉴》,2007年,房县县实现生产总值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财政收入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二)居民收入、生活情况

随着房县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城乡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7亿元,增长20.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35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2326元,比上年增长15.7%。

(三)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房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007年房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农村经济总收入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四)经济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房县将实施“项目兴县、工业立县”战略,走“一主三化”之路,大力发展水能水电、生物医化、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建材、矿产等八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和一批税收过百万元的优势企业群体,到2010全县工业GDP达到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税收1.6亿元。

3.2项目交通条件分析

一、国道、省道交通条件

公路运输方面,房县交通条件便利。

境内209国道和305省道呈“十”字型穿越县城,具备商品的交通运输条件,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

2008年年底,209国道两条隧道可全面贯通,将突破五条岭、柳树垭两座大山的瓶颈制约,房县到十堰仅需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而且避免了雨雪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将极大地改善全县交通条件。

二、高速公路交通条件

随着“十一五”期间襄天高速公路和郧房高速公路的修建,房县将成为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将形成“Y”形大交通构架,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襄天和郧房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房县经济基础较差,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大大缩短房县与周边大中城市间的运输距离,将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快资源开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本项目在县城内的交通条件

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位于房县城关镇房陵大道与神农路的十字街交汇处东南片,与房县汽车站毗邻,是209国道和305省道交汇处,是县城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交通十分便捷,商业氛围十分浓厚。

3.3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日趋强化的技术贸易壁垒和大城市市场日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建设的繁重任务,在农业资源丰富的房县建设一个大型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拓鄂西北农副土特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促进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是农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人们对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健康食品的需求,绿色有机食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南水北调大坝加高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绿色——有机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已迫在眉睫。

一、支持南水北调,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目标,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必须加强水源区生态建设。

然而,用牺牲水源区300万人民根本利益的办法抓生态,既不可行也不可能。

确保水源区山长青、水长秀,必须使这里的农民富起来,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有本可依。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部分,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既保康绿色——生态有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也包括销售和流通。

房县目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已经初具雏形,而销售流通环节却依然滞后,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起大型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已是当务之急。

二、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搞活县域经济需要

房县具有农副土特产品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却并没有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特别的实惠,农民常常为“卖难”发愁。

目前,大多数土特产经销商情愿长途跋涉去新疆、吉林等地采购,也不愿意到房县来,究其原因:

一是房县的土特产虽然丰富,品牌也多,但是由于宣传不够,经销商甚至不知道房县有这么丰富的产品。

二是缺少中介商,经销商不可能挨家挨户收购。

因此,要吸引外地商家进来,必须做大中介组织,多培育中间商,从而带动农副产业的发展。

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除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生产以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产品销售渠道流通不畅的问题,解决产品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

虽然房县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像样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尤其是外向型的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

由于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山区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的问题,很多优势产品不怕没有市场就怕不能进入市场,导致积压在身边的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身边的资源不能兑换为资金。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很多外地的客商,特别是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