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560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玉山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版)

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

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

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

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重人事”、“制天命而用之”、“无神论”、“人定胜天”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人的作用要大于天,故表明当时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所以选D;题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是唯物思想,故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相似之处,所以不是争鸣,故排除B;思想合流是指各种思想之间的融合,题干中各种思想还是各有不同的,故C不符合题意。

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壮大自耕农队伍

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规定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说明官府征收的赋役数量少于豪强地主,所以会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壮大自耕农队伍,故B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C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排除D。

5.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代

不课户

不课口

课户

课口

天宝十三载(七五四)

3888504

45218480

5301040

7662800

天宝十四载(七五五)

3565501

44700988

5349280

8208320

乾元三年(七六○)

1174529

14619587

758582

2370799

 

A.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B.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看出,760年与755年相比,户口锐减,课户、课口数量减少,结果造成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造成赋役征收受到影响,故B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且在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就走向崩溃了,故排除A;表格数据反映出755年课户、课口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会增加,760年课户、课口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会减少,故C项中“日益减少”表述错误,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课役户口数的情况,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故排除D。

【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

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6.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该学说应是

A.宋明理学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先秦儒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以“圣人”为最高境界、“现实生活、道德精神”、“崇高的理想”、“理性”和“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等信息可知,这是指的宋明理学,故选A;黄老学说和先秦儒学盛行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道教还没有产生,故排除BD;两汉经学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主要不是关于个人修养的,故排除C。

【点睛】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建构。

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7.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答案】D

【解析】

【详解】提干提到宋代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市”,D选项中的“深巷明朝卖杏花”符合题意,故选D;A中的“市”和B中的“草市”说明商业活动是有空间的限制的,所以排除AB;C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但是没有提到空间问题,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8.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

这表明言谏制度

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

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

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言谏制度是为了限制君权,能够防止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故A正确;言谏制度不能制衡皇权,说法绝对,职能限制,故B错误;言谏制度本身不能做出决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决策的科学性,故C错误;决策权仍由皇帝掌握,故D错误。

【点睛】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企图防止君主独断专行所带来的决策失误而出现的自下而上的匡正补阙制度。

言谏制度限制君权,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带有一种明显的开明特色,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

9.理学家朱熹说: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

点睛:

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0.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今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向南转移,政治中心在今西安;宋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则由西向东转移,最后在今北京。

所以上述题干中的漕运变化原因既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的东移有关,故选C;A只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排除A;关中自然条件的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期是最大的,之后的明清时期不如元朝,故D不符合史实,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1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

这反映了该时期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分别是粮食、棉布和盐,这与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关系密切,故选A;题干只是提到了鸦片战争前期市场流通商品的总体情况,并没有体现对比,所以不能说商品经济是否迅速发展,故排除B;题干中的棉布和盐属于手工业品,但是没有提到前后变化,所以私营手工业是否发展没法体现,而且古代实行盐铁专卖的制度,盐不属于私营手工业的产品,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只说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商品,没有与世界的比较,故没法体现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D。

13.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

“(他)所注重的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

‘知识的来源在哪里?

’‘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

’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

”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论的是王夫之,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等,故D项正确。

王守仁是明朝中期思想家,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不符,排除A。

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

14.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君权至上

C.儒家礼制

D.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所以导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B项正确。

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儒家礼制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排除C;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D。

15.读下表:

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土布产量大幅增长,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即中国土布大量采用国际市场上的洋纱作为原材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只涉及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勃兴”,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使用的原材料的变化,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遭受冲击的状况,故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故排除。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

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

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1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C.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B项正确。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的应该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故排除A。

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故排除C。

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故排除D。

17.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这一战役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体现的是中国远征军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选A项。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而题干时间为1943年,故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故排除。

18.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无须广告

B.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C.产品质优,供不应求

D.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广告业存在的目的是推广市场宣传,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1956年广告业消失是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行政计划和指令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进行管理,无须广告,故选A;由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所以不需要市场了,因而就不需要广告了,所以不是政府取缔,故排除B;市场自由竞争不复存在,所以谈不上供求问题,也与产品质量无关,故排除C;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所以D不符合题干中1956年的史实,故排除D。

【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

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

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

19.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

这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

领域

增长目标

年均增长率

工农业总产值

51.1%

8.6%

工业总产值

98.3%

14.7%

农业及副业总产值

23.3%

4.3%

 

A.忽视农业基础地位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出现经济冒进思想

D.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目标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总产值的增长目标,说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反映了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故D项正确。

A不符合史实,1952~1957年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以前是较快的,年均增长率为4.3%,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无关,故B项错误。

经济冒进思想出现在1958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20.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

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B.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D.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强调陪审法庭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而不是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故排除A。

雅典的司法制度对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的依据问题,故排除C。

21.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

据此可知,罗马法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理

索债(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的追补

后五表的追补

 

A.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C.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篇目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主要是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故B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民法,而不是主要以司法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十二铜表法》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与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无关,故D项错误。

22.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

罗马法

A.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C.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

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所以罗马法不可能适应欧洲所有时期的发展,故排除D项。

23.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变化表明

A.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国王权力得到进一步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故答案为C项。

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而不是行政权,故排除A项;1701年国王仍然拥有一定权力,还没有真正处于“临朝而不执政”的地位,排除B项;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权力,题干中的信息也是说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所以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24.有学者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

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

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B.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只有…各国才能取得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可知,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