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352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docx

教育学大纲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①阶级性。

②道统性。

③专制性。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

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通常以德国赫尔巴你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一1841)的《普通教育学》(1506)为标志,美国杜威(JohnDewey,1859一1:

)52)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该学派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首先,

其次,

第三,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学校文化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仟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止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2.学生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回答。

1.内发论

2.外砾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2.成熟的意义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l)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1.人的价值的含义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1.人的潜能的意义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2.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

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教育者必须做到,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1.人的力量的含义

2.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

(三)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个性意义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l)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l)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口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前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例如,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所以,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竟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口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l)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

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口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l)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道义上讲,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

①学生的身份。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都对未成年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

①人身权

②受教育权。

3.学生的义务

(l)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l)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社会学者常常把职业划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或者说适合于教师工作的个性品质包括了很多内容,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

冷漠孤僻、木钠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l.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像,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熏要。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二)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如果以目的和口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设计的意义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

(l)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①初步树立止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新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效率、效益、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②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④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教学大纲

3.教科书设计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

第四节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迁移性原则。

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6.组织教学活动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第五节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二)探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1)确定教育计划的口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说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