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834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开拓眼界,成长之旅

 

实习时间:

2015年8月10日—2015年8月21日

实习成员:

山西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1301、1302、1303班全体成员

实习工具:

GPS、锤子、标本夹及相关制作标本工具

指导老师:

实习路线:

临汾——西安·翠华山——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科院水利部——兰州·刘家峡水电站——西宁·青海湖——湟中·塔尔寺——兰州·中科院寒旱所——中卫市·腾格里沙漠——银川·宁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太原——临汾

实习目的:

①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优势种群以及优势种。

②了解地质地貌,及其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

③通过亲自观察刘家峡水库的黄河段,了解黄河。

这次实习,使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实习任务:

通过本次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提高我们学生的野外实习能力,比如野外调查基本技能、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技能和学科技能,学会如何在野外记录、绘图、照相、制作标本及样本采集、用图、应用GPS和辨别方向等。

培养我们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基本地理知识和理论。

最后对整个实习进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一方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正文

实习内容:

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交通概况

实习区的三大板块:

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贺兰山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实习经过的兰州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祁连山脉是青藏高寒区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的一部分)

★十三朝古都——西安

一、基本概况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兼具现代感和历史感,因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

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为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古城墙也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二、自然地理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中心,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

三、人文地理

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一个典型的放射型城市。

地理上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是古代丝绸之路北线最初起点。

西安有三千年建城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包括西汉、唐在内的总共13个王朝都曾在此建都。

对于新出台的“一带一路”政策,使西安能更好的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更好的走向世界,推动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具体实习内容:

●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

翠华山原名太乙山,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3部分组成。

其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

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1、植物学的美

翠华山还是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属国家重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有8种,草本植物10种。

从翠华山登至秦岭终南山主峰,林带层界分明,南坡植株低矮、皆为草甸;北坡杜鹃成林,三、四月杜鹃花开则红霞蔽日,尤为壮观。

最奇山上墨松,南侧枝干突兀,北侧枝繁叶茂,羚牛、羚羊经常出没此处,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情趣。

2、地质公园

翠华山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翠华山山崩地貌形成历史悠久,山崩主体形成于西周时期,山崩规模面积在中国范围内属于最大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塔吉克斯坦的Usoi山崩河新西兰的Waikaremoana山崩,位居第三,其单个崩石的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山崩地貌类型有堰塞湖、堰塞坝、崩塌石海和临空面等。

其山崩景观分布在5.2千米范围内,呈现出奇、特、险、幽、野的风格。

山崩景观是翠华山的一大重要景观,有一条路就是山崩科考路线沿着这条线路我们在一路上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崩的自然地理知识

翠华山地质演变:

翠华山园区属于秦岭山脉,由中元古界(距今1.0亿年前)变质杂岩组成,秦岭北麓大断层从北侧通过。

该断层仍在活动,其北侧相对下降形成关中平原,南侧抬升形成高高耸立的秦岭,一万年以来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

强烈的断裂活动加上构成翠华山山体的岩石之间性催,又地处地震带且多暴雨,从而引起山体崩落。

大约距今4.8亿年时,翠华山一带北广泛的海水所覆盖,它的北侧为华北板块大陆架地形,南侧为一列东西向展布的古老海岛链,它本身处于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边缘海;后在华北扬子两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翠华山地区海盆逐渐关闭,海水逐渐退去,在广泛的变化、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下将原堆积沉淀物改造为各种变质岩,这一过程大体发生在4—2.5亿年间;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在大约1.3亿年,翠华山地区又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过程和花岗岩浆活动,原先深埋底下的岩石随之缓慢的抬升,形成翠花山雏形;新生代(约650万年)以来,因多次断裂活动,将区内岩石切割的支离破碎,翠华峰高高的崛起。

最终因地震活动,导致山体的崩塌,大大降低了翠花山的高度,留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山崩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

山崩——山坡上的物质脱离母体,在中立作用下极其快速的下滑、堆积过程。

大规模的山崩主要由地震产生。

翠花山山崩有着多起山崩留下的崩落面、崩塌残峰、山崩堆积地貌单元;两期主要崩落面:

第一崩落面走向近南北;第二崩落面走向近150°,第二期山崩倒石堆出露规模最大,构成主景

区石海景观。

混合岩是形成山崩的岩性条件和物质来源。

堰塞坝和堰塞湖:

堰塞坝是指由火山熔岩流、冰渍物、山崩、山体滑坡等堵塞山谷、河床或河谷而形成的类似于坝体的堆积物。

堰塞坝储水而形成的湖泊称堰塞湖。

1

奇洞

奇洞分别有冰洞与风洞。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

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m

堰塞湖——天池

“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以“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为特色。

看奇石、穿奇洞,在洞穴中看冷气缭绕,寒风刺面的景象。

 

 

1山崩奇石

翠华山崩形成的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

翠华山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

3、

山地小气候

终南山处于秦岭北麓,翠华山的最高峰叫终南山峰,也就是终南山的最高峰,翠华山也是终南山的一部分,终南山区气候属于凉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收海拔高度的影响,还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的特征。

山地1月平均温度大都在0℃以下,7月平均温度在20℃左右,冬夏两季气温温差大,体现了大陆性气候的特色。

4、岩崖石刻(人文)

摩崖石刻,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翠华山岩崖石刻有历代诗人和现代书画家,其中有王维、祖咏、司马光、于右任等;现代书画家有赵璞初、刘自犊、魏俊秀、陈少默、邱星、茹桂、赵步唐、吴三大、杜中信、萧云儒、雷珍民、李成海、赵熊等尽百名人,为翠华山及山崩奇观留下100多幅墨宝。

观后感:

翠华山跟着植物老师一块在翠华山,认识了不少植物,见过了好多从来没见过的植物,植物的世界好大,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的了解植物。

●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东经108°~108°7′,北纬34°12′~34°2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20.22万。

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

博览园内包括逸夫科技馆、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室外蝴蝶园、树木园及多种植物种植资源圃等,是国内在建的最大农业博物馆组群。

●昆虫馆

中国第一个国立昆虫博物馆1987年6月创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1999年8月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展览馆和蝴蝶网室于2005年10月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昆虫博物馆分为展览、收藏、科学研究和支撑系统四大部分。

昆虫博物馆主要承担了昆虫学课程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

由于昆虫标本收藏量大、实验材料丰富、研究条件好、展览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昆虫学的积极性

●动物馆

(镇馆之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动物馆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原有各种动物标本的资源优势,在邵氏基金项目第15批赠款大学项目资助下组织建设的学校重点项目

动物馆分为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珍稀动物展厅、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动物生物技术展厅等8个展厅。

(珍稀动物展厅)

●土壤馆

本土壤博物馆收集了半个世纪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形态标本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国家土壤特征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

土壤博物馆分4个展厅,分别是:

(1)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厅;

(2)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厅;(3)中国与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厅;(4)土壤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厅。

我们通过观看这些丰富多彩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认识土壤,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珍惜土壤资源的意识。

的确,土壤不仅是珍贵的,而且也是美丽的。

五色土:

东南青土、东北黑土、中部黄土、西北白土、西南红土。

●植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基础上而建的。

该标本馆始建于1936年,珍藏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约55万余份,是我国目前馆藏量最为丰富的植物标本馆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收集最全、规模最大、建馆历史最为悠久的植物标本馆。

该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不仅是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涵盖了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类群,而且采集地点遍布全国,尤其是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现有的珍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藏有植物模式标本300余份,植物照片三万余张。

植物博物馆分为展览、收藏、科学研究等三部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展览面积4000平方米,按照历史顺序布展,分为“原始农业厅”、“三代农业厅”、“汉唐农业厅”、“宋元农业厅”、“明清农业厅”和“近现代农业厅”六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

为目前国内展示内容最为系统的农业历史博物馆。

观后感:

博览园,的确参观了之后感觉真的是博览啊,自己以前的知识实在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博览各种知识。

★中科院水利部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中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配套技术和实体样板;形成了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学科,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有关领域为支撑的总体学科框架;确立了在中国水土保持科技方面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研究所共有5大研究领域,16个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研究:

土壤侵蚀实验技术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

土壤侵蚀环境

土壤侵蚀环境水土流失过程计算机模拟

旱地农业研究:

坡面生态系统水分溶质运移机理及调控

植物整体抗旱性研究

节水农业的生物学基础

流域生态与管理:

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流域生态系统管理

区域水土保持:

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分析与趋势预测

区域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

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农业水土工程:

雨水资源化与高效利用技术

节水工程技术与系统设备

水土保持工程与规划新技术新方法

★兰州——辗转之所

●战略位置及自身条件兰州,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1]。

兰州也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

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3℃。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

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

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刘家峡水库(东经103°18′,北纬35°82′)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

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

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电站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

刘家峡是在黄土山的怀抱下的一汪碧水,需要机动船跑3个小时左右才到头。

在苦事的开始处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金色的分界线——“泾渭分明”,因为水流来源不同。

刘家峡位于青海与甘肃交界处,距离甘肃省会兰州市西南约八十公里。

刘家峡水库有一个很大的水力发电站,可供应陕、甘、青三省的用电。

刘家峡水坝所处的地方是一处高原峡谷,两岸是坚硬的花岗岩。

★青海(东经89°35′~103°04′,北纬31°40′~39°19′)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

湖水最深处为32米。

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

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

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

10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

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地处高原,在7、8月份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度左右,此时是青海湖最美之时,环湖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碧波万顷的湛蓝外围散布着金灿灿的亮黄,高山牧场的野花五彩缤纷,如绸似锦,数不尽的牛羊膘肥体壮,点缀其间。

●塔尔寺

塔尔寺院依山势建筑,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

塔尔寺的由来,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

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

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

 

●兰州——中科院寒旱所

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部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学科基础上,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于一九九九年六月整合而成,重组与建设7个研究室,全面突出干旱、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它们是:

1.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2.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3.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4.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5.水土资源研究室;6.生态与农业研究室。

7.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科研成果展示:

1.包兰线沙波投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

2.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黑色路面的修筑技术

3.国际横穿南极考察冰川研究

4.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

5.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6.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技术研究

7.利用前冬地温制作中国汛期降水预报的方法

8.高亚洲浅冰芯气候与环境研究

重点学科与方向:

1.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

主要方向有山地、基地冰川(冰芯)与全球变化;寒区环境与全球变化;冰川资源及其动态监测。

冻土与寒区工程:

主要方向有冻土物理与寒区工程;冻融过程及其控制。

2.沙漠化与风沙物理:

主要方向有风沙物理与土壤风蚀;沙漠化过程;沙漠化治理。

3.高原大气物理研究:

主要方向有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干旱气候;雷电物理与雷害机理。

4.寒旱区水土资源:

主要方向有寒旱区水文过程与水资源;水土资源承载力与优化配置;生态水文学环境;寒旱区土壤与土地资源。

5.生态与农业:

主要方向有恢复生态学;节水生态学;生态经济

 

兰大地科学院冰川漂砾

 

 

中山桥

★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它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沙漠海拔1200~1400米左右。

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因此得名。

地理位置:

中国第4大沙漠。

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

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

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

自然气候: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

植被:

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

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

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高度一般为10至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

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50至100米。

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

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

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头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营造的人工林。

★宁夏——西夏王朝(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自治区首府银川。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

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

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地理位置: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

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

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

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地形地貌: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天然屏障与高原“绿岛”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

●宁夏博物馆

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原馆位于银川市承天寺院内。

1959年筹建,1973年正式建立。

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层。

宁夏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近四万件。

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四千余件,经鉴定确认的国家一级文物159件。

新馆一、二、三层所陈列的通史篇、专题篇和临展篇三大版块十二个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宁夏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基本陈列

《宁夏历史文物陈列》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宁夏地区出土的文物为基础,来反映宁夏自原始社会至明清的历史概貌。

《西夏文物陈列》主要集中了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从文字、工艺、佛教、建筑等方面,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