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3579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x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

外治法诊疗常规

中医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院肝胃病科结合肝病治疗的成功经验和我院的独特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发扬中医特色为出发点,全面展开肝胃病中医外治工作,做到了不用吃药就能治病的效果,并收到很好的疗效,得到了广大肝胃病患者的好评和认可。

目前我科主要开展以下肝胃病外治疗法:

敷脐灸、穴位贴敷法、灌肠、局部熨疗。

敷脐灸疗主要是是将自制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上面加以自制艾条灸疗,使药物直达病灶,能扶正祛邪,调节阴阳,起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一种外治方法。

该法使药物经皮肤吸收,避免了人体脏器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能使穴位地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

尤其适合年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

灌肠法使患者提高了药物的总量、速度、生物成分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提高药效。

局部熨疗是指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加以熨疗(自制中药做成),以达到治病求本,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真正做到了振奋阳气,扶正固本,行气活络,祛除病邪让患者滞气去,瘀血除,络脉通,病痊愈。

胃疼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缘于胃肠疾病,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可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发作。

常伴见脘闷、纳呆、嗳气、大便不调等。

[范围]

西医学中的腹部疾病均可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如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胃炎活动者为著。

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他如肺炎、阑尾炎或结肠肝曲或脾曲处的病变也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分型:

1:

脾胃虚寒:

主症: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受凉时疼痛加剧,得饮食或温熨是减轻。

次症:

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倦怠,不温,大便溏薄。

舌谈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中健脾。

外治治疗:

主要采用温中健脾药物,选用胃痛一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

中脘.神阙脾俞

2:

胃中蕴热

 主症:

胃脘灼痛,得凉则减,遇热则增。

 兼症:

烧心嘈杂,口干喜饮,口臭,尿赤,或口疮,便秘等。

 舌象:

舌质红,苔黄少津。

 脉象:

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或导滞通腑。

选胃痛二号

选用穴位:

中脘胃俞神阙

3:

 胃气壅滞

 主症:

胃脘胀痛。

 兼症:

嗳气倒饱,甚则呕吐酸腐,纳呆少馨;

 舌脉:

舌质正常,苔白或腻。

 脉象:

弦。

 治法:

理气和胃止痛。

选胃痛三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

膻中中脘神阙膈俞

4:

瘀阻胃络

 主症:

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

 兼症:

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面色晦暗,或内镜下可见靡烂,渗血,溃疡等。

 舌象:

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

  脉象:

涩或弦。

  治法:

活血化瘀。

选胃痛四号加热敏

选用穴位:

中脘膈俞神阙

泄泻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辨证分型:

1:

脾虚泄泻

主症: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

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健脾益气。

选用泄泻一号

选用穴位:

神阙下腕脾俞足三里

2脾肾两虚泄泻

主症:

黎明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

形寒肢冷,腰膝痠软。

舌脉: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选用泄泻二号

选用穴位:

神阙下腕脾俞肾俞足三里

便秘外治诊疗常规

[定义]

便秘系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等因素,致使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干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质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甚至伴有饮食不下、腹胀、腹痛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的习惯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结肠、直肠及肛门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便秘,年老体弱引起排便无力而致的便秘,药物引起的便秘,肠道肿瘤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见到的便秘均可参阅本篇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

①大便干结不通,便燥如球;或排便次数减少,多间隔三、五日或七、八日,甚至半月不排便者亦有;或便质不干,但排出困难,努挣不下,排出不尽为主症。

②常伴有腹部胀满,甚至腹痛,脘闷嗳气,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头晕头胀等症状。

③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程冗长。

④部分病例可在左下腹扪及条索状包块。

⑤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劳倦损伤等诱因有关

选用便秘方

选用穴位:

神阙下腕大肠俞,支沟,天枢

黄疸外治诊疗常规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临床表现】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黄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病初起,目黄、身黄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肢体困重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为主,三五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出现尿黄与身黄。

亦有先出现胁肋剧痛,然后发黄者。

病程或长或短。

发黄程度或浅或深,其色或鲜明或晦暗,急黄者,其色甚则如金。

急黄患者还可出现壮热神昏,衄血吐血等症。

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

【诊断】

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

2.常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因。

4.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阳黄

热重于湿

症状: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右胁疼痛而拒按,壮热口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短少,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腑化瘀

湿重于热

症状:

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右胁疼痛,脘闷腹胀,头重身困,嗜卧乏力,纳呆便溏,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治法:

健脾利湿,清热利胆

选用肝炎一号

主要穴位:

神阙肝区肝俞

阴黄

·寒湿阻遏,

症状: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右胁疼痛,痞满食少,神疲畏寒。

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

温中化湿,健脾利胆。

选用肝炎二号

主要穴位:

神阙肝区期门

肝硬化(腹水)

定义:

臌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由于患者腹部膨胀如鼓,故名为臌胀。

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出现腹水时,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症状:

本病初起以气胀为主,病人虽感腹胀,但按之尚柔软,叩之如鼓,仅在转侧时有振水声;病至后期则腹水显著增多,腹部胀大绷急,按之坚满,并可出现脐心突出。

青筋暴露,脉络瘀阻等症状。

我科室根据肝硬化腹水的表现特制肝硬化腹水方

主要穴位:

肝区神阙脾区

选用肝硬化2号

此方也应用于肝硬化脾大患者。

主要穴位:

肝区神阙脾区

肝癌患者选用肝硬化1号

主要穴位:

肝区神阙脾区肝俞

附表一:

脂肪肝

定义: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症状: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的症状:

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

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

选用脂肪肝方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优点

1:

适应症广

2:

贴敷治病简便易行

3:

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4:

疗效显著

5:

可补内治之不足

注意事项

1:

治病要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

2:

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

3:

合理选择稀释剂调和贴敷药,有利于发挥药物之间的作用

4:

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

5:

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

6:

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以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7:

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8:

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中病即止

9:

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亦可与内治或其他疗法并用

表二:

常见用病穴位定位

【1】神阙:

任脉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2】中脘:

任脉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主治病症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

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3】上脘:

任脉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

【4】下脘:

前正中线,脐上2寸

主治:

腹痛,腹胀,腹泻,呕吐

【5】期门: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6】脾俞:

定位: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腹胀,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

【7】肝俞:

定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胁痛,黄疸等肝胆病

【8】胃俞:

定位: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9】足三里:

定位:

犊鼻穴(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

【10】膈腧: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贫血;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11】肝:

上界:

在右腋中线第七肋,向左经,右锁骨中线第五肋,至左锁骨第五肋间隙。

下界:

在右腋中线第十肋,沿右肋弓下缘向左经剑突下3-5cm处,斜向左上,至左第七八肋软骨结合处,连于上界左端。

【12】脾:

上端平左第9肋,下端平左第11肋,后缘距后正中线4-5cm,前端达腋中线。

【13】支沟:

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

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14】膻中: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15】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16】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

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17】天枢:

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

主治:

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此穴的治病疗法有:

穴道指压法治疗下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