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3553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docx

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2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家,均居西部第一。

成都、德阳、绵阳等15个市州也积极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定,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和23%。

2010年,我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同比增长%,净增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取得专利授权数达到4013项,其中发明专利674项。

(二)专项资金拉动有力,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项目1851项,共安排资金亿元,拉动项目投资亿元,拉动比达到1:

88。

项目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润亿元,税金亿元,节创汇亿美元。

同时,还形成专利2652项,专有技术2546项。

在专项资金的拉动下,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入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亿元,增长了124%;重点企业新产品产值从200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亿元,增长了229%。

(三)重大专项实施顺利,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重大技术创新专项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了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共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144项,资金8900万元,项目总投资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利润亿元,税金亿元,节创汇13亿美元。

形成专利441项,专有技术454项。

以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关键技术、聚酯和尼龙新材料、抗甲型H1N1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的研制技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依托,推动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内力,加快发展。

(四)风投融资成效显着,成果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展

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体投资、风投资金拉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技术创新投资新机制逐步形成,有效推动了技术与资本融合,创新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总投放151项,总投资亿元,新增销售收入亿元,新增利润亿元,税金亿元,节创汇亿美元。

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技术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打造“西部硅谷”。

近年来引入KKR、摩根大通、首创投资等国内外16家风险投资机构,企业或项目累计实现股权融资亿元。

三是多方拓宽中小企业转化资金来源,会同政策性银行对重大技术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建立技术项目的银行贷款、担保及财政贴息联动机制。

“十一五”期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银行间接融资超过200亿元。

四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

扶持有上市意愿和正在上市改制的创新型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以来,已完成企业改制35家,培育拟上市企业18家,辅导支持川大智胜、利尔化学、硅宝科技、二重重装、科伦药业、科新机电、雅化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直接上市融资320亿以上。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

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尚不健全,部分扶持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我省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层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国际新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实现的销售收入份额较低。

(三)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与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

现有人才储备、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同时存在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

企业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意识薄弱。

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层次,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储备不足。

(四)全社会创新的氛围还没形成。

部分大型企业缺乏创新投入的动力。

2010年全省百强企业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为59家。

另外41家中尚有部分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大多数企业追求上短、平、快项目,企业的精力和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活动、技术改造和引进设备生产线。

(五)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还不顺畅。

社会创新资源没被有效整合,企业创新需求没被及时反映,从成果到产品的中试环节扶持力度不够等。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两化”互动发展战略,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把自主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工业人才,培育一大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创造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全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驱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

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注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兼顾设计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人才引领的原则。

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创新投入,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达到3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创新项目、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四个方面的建设。

开展“四个一”工程,实施200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00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100项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0项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100项重点产品设计项目。

到“十二五”末,力争突破200项国家级行业关键技术和工艺,引进消化2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完成200项重大发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力争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

全省重点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中小型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结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在重点行业领域里建立10~20家行业技术中心。

各市(州)全面建立市(州)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制度。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目标。

“十二五”末,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以上,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比重超过1%,企业发明专利占比稳步提高。

50户重点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能力跻身全国领先行列。

推动5户企业技术中心改制成功并上市。

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十二五”末,企业全员创新氛围基本形成,企业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超过60%,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三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电子信息

重点研发:

适用于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和三网融合应用的网络产品,物联网关键设备,基于IPv4/IPv6的高性能路由器/交换机;能够提供端到端服务质量(QoS)、支持多功能多业务、安全的网络技术及设备,Tbit以上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软交换设备、网关,IP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流媒体系统设备,相应的网络测试设备;适用于三网融合的统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网关,以及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专用芯片及设备;物联网感知技术及无线射频(RFID)产品。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DRA等)技术与数字电视音视频信号处理相关的关键设备、专用芯片、关键部件(数字高清成像器件和智能监控产品),地面数字电视、数字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射、接收产品及设备,蓝光高清光盘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内容保护技术,家庭网关技术,家用电子设备互联技术,统一的多业务认证平台技术;高档数字音响系统等家庭信息终端,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产品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

高端服务器及配套软件,云计算模式下的新型终端、新型云计算结点、网络存储及海量存储设备,大容量高速率的移动存储器,固态硬盘(SSD)以及PB级海量存储管理集群文件系统,面向超大规模复杂数据的分级和虚拟化存储管理系统,光、磁盘驱动器,组合公钥(CPK)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系统,虚拟专用网和无线网络领域的安全监管系统,等级保护管理,可信计算技术与产品,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内容安全和网络容灾类产品。

高性能传感器及关键芯片、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及芯片、纳米及以下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纳米级芯片设计平台(EDA工具)及配套IP库,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基于SMT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TFT-LCD、PDP、OLED、电子纸、3D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关键设备、半导体级单晶设备生产设备、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和后封装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重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技术;蓝宝石晶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合材料工艺技术,高效、高亮度LED器件技术、高纯多晶硅、8-12英寸硅外延片等先进电子材料技术;高速光器件(有源和无源)。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线技术,Ka、V频段卫星通信技术,SOC片上集成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电磁辐射、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软件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网络化大型软件开发和验证技术,IP多媒体子系统(IMS)技术,IPTV中间件(Middleware)技术,组合公钥(CPK)新型密码技术,认证与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良信息识别、防范与过滤隔离技术,可信计算技术,工业现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软件即服务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关键支撑工具处理技术,游戏动漫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绿色IT支持软件技术。

第二节装备制造

重点研发:

大型火电、石化、冶金、核电工程所需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变送器、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网络化制造技术;高性能现代科学仪器设备制造技术;高性能、多功能的位移、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和生物敏等新型传感器制造技术;精密微细加工技术和成形设备技术;性能稳定的大功率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和调整刀具制造;新型工业机器人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面向危险作业、人类健康、社会公众、残障人群的机器人;乙烯裂解炉,“三机”、冷箱、氢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组、氧化反应器、回转干燥机、真空过滤机等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关键基础件、大型构件制造技术及装备;电机节能高压变频装置,大功率高端电机调速系统,变流装置技术;印刷、纳粹材料绿色制版、电子轴传动等数字化专用设备;快速制造技术、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装配技术及装备;高性能工业X射线CT装置,辐照、辐射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同位素辐照设备、大功率辐照加速器、电子加速器及成套设备等辐射装置及成套设备,以同位素γ源和加速器为射线源的大型工业在线检测技术;高速列车成套关键技术与设备,动力分散式交流传动动车组,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交流电传动及其控制系统,机车、地铁网络控制及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维修养护成套设备,路基/轨道/车辆姿态监控系统。

第三节能源电力

重点研发: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电解质材料制备技术,大容量锂动力电池成组技术与设备、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与生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微型燃料电池;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技术,风电逆变系统的数字化实时控制技术,保护检测技术,风电储能及电网稳定技术与设备;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太阳能晶硅冶炼用长寿命石墨材料,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及装备,太阳能电池非玻璃封装技术,中、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与设备,光伏逆变并网系统技术,兆瓦级以上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太阳能热量采集及利用技术及装备,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及装备;生物质直燃、混燃和气化供热/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垃圾、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技术;水源、空气源热泵与采暖、空调、热水联供系统技术;煤矿地质与资源条件适用型成套生产装备技术,大型矿井支护、采掘设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煤矿瓦斯高效抽采技术及设备,煤矿用高性能抢险救灾装备,煤矿全矿井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高效益、低成本的煤层气勘探技术,煤层气规模开发与采煤一体化技术;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高性能燃料元件,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5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技术及设备,1000千伏交流长距离输电技术及设备,环保绝缘材料输变电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及核心元器件,超大规模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及智能调度技术,智能配电、用电技术,电网环保与节能技术及设备,大规模储能系统。

高压容器贮氢、金属贮氢、化合物贮氢技术,氢加注设备和加氢站技术,超高纯度氢的制备技术,氢燃料发动机与发电系统技术;氢镍电池、新型结构(卷绕式、管式等)密封铅酸蓄电池等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新型大容量密封铅酸蓄电池设计制造技术。

第四节油气化工

重点研发:

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技术,新型特种工程塑料制备技术,阻燃改性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汽车轻量化热塑性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技术;新型、高效分子筛材料、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制备新技术;高性能碳、无碱玻璃、氨纶、芳纶、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维、聚酞亚胺等纤维制备技术,晶须材料;新型膜材料制备及组件技术,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与成套装备;低碳、节能、安全、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高性能、低能耗特种炭黑,新型环保、节能、高性能纤维(金属)骨架材料,低耗、低排、绿色、高性能橡胶助剂;氯碱、纯碱及黄磷等基础化工高效产品节能技术和清洁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农药制备技术,高性能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等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有机硅深加工技术,有机氟特种单体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产业化技术,高效、新型、环保型造纸用化学品制备及产业化技术,高效、新型、环保型油田用化学品制备及产业化技术,高效、新型、环保型选矿用化学品制备及产业化技术,高效天然气制氢、化工、冶金副产煤气制氢,低能耗电解水制氢,微生物制氢技术;大型粉煤气化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纤维乙醇)生产技术,窑法磷酸生产技术等。

第五节钒钛钢铁

重点研发:

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技术,钒钛磁铁矿贫矿(极贫矿)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品种结构调整与升级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技术,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新一代高效、低耗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技术与装备及信息化智能控制技术,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废弃物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及物质循环关键技术,钢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化关键工艺技术,冶金矿产资源领域安全高效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矿产资源勘查与安全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铝、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铜、铅、锌短流程连续化节能环保冶金技术,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型材制备技术,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钨、钼、钛、锆、硅、锗、镓、稀土等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高效清洁冶炼分离提纯稀土技术,高纯稀土材料制造技术;稀土深加工及应用技术;高温结构材料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金属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技术;大型矿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与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有色重金属污染防控及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技术,选冶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仿真优化控制技术等。

第六节饮料食品

重点研发:

新型高效食品专用酶制剂,高附加值的氨基酸和有机酸、生物防腐剂、生物絮凝剂等新型微生物制造的食品和大宗发酵制品,生物反应废液生物酶分解技术,食品安全检测用芯片,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功能食品,抗氧化与抗缺氧功能食品,减肥功能食品,特殊人群功能食品等,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食品的冷等静压灭菌保鲜技术及产业化,食品非热保鲜加工、高效分离提取、质构重组和高效节能干燥技术与装备,食品包装新材料与新设备,基于减少营养损失和提高品质的果蔬加工新技术,果蔬加工中的节能减排技术,食品加工数字化监控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资源化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及设备,木本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饮用水灵敏、快速的监测、预警、强化处理、高效安全消毒、微污染净化等安全保障技术,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饲用氨基酸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添加剂、生物活性肽及抗菌肽、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幼龄动物专用饲料、风味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蒸发浓缩设备、高速和无菌灌装设备等食品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第七节现代中药

重点研发:

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开发及制备技术,新型抗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制备技术和产品,药物生产的绿色合成、手性拆分、晶型制备技术,药物生产在线质量控制技术,药物信息技术;新型给药技术及药物新剂型;道地和紧缺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及规范化种植、养殖,重要、濒危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中药种质及活性成分资源库,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新型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装备;中药新药及预防保健产品制备技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制备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新型医用精密诊断技术及治疗设备;适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农村基层诊所及医院的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同位素药物及辐射治疗技术。

第八节航空航天

重点研发:

先进大型客机;综合航空电子、环境控制、安全及救生三大机载系统,民用航空发动机及重要部件;民用飞机及发动机标准件、工艺装备;训练用、工程用飞行模拟机系统;民用航空卫星通信、导航、监视及航空交通管理系统(CNS/ATM)管制工作站系统、CNS/ATM网关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管制系统等在内的成套空中交通管理设备,空域设计与评估系统,空中交通进离港排序辅助决策系统,空管监视数据融合处理系统,飞行计划集成系统,卫星导航地面增强系统;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含连续观测网络、实时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芯片、RNSS授时接收机,基于位置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及其应用服务终端(与无线通信网络结合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和室内定位技术),具有导航、通信、视听等多种功能车辆、船舶信息系统、个人导航信息终端,兼容型卫星导航接收机,卫星导航用芯片和嵌入式软件,基于BD-2的气象测风终端、高现势性导航电子地图,卫星导航时间频率原子钟;卫星导航高精度测地应用平台,导航、位置(三维地理信息)与授时综合信息服务;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标准体系。

第九节汽车制造

重点研发:

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电动转向装置、主动(半主动)悬架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电子稳定装置,环保薄膜安全气囊,铝车身及零部件,智能前灯和中央照明系统,载重车用盘式制动器,商用车与越野车用空气悬架;启动/发电机/飞轮一体电机,驱动电机;42V电源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环保冷酶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尾气处理系统及控制模块,汽车传感器;商用车无内胎车轮,汽车再制造技术;满足国家标准排放和节能的汽车用柴油机、汽油机,船舶、铁路机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核电等配套用新一代柴油机,汽车配套用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控直列式喷油泵、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电控高压单体泵以及各种新型喷油器、喷油嘴;汽柴油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自动变速、主/被动安全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车用集成电路芯片,关键车用传感器,车用总线网络系统、车辆维修诊断系统,车载雷达及相关图象处理软件、零事故智能交通系统,基于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DBIII)的远程车辆信息采集监控系统,车载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化仪表,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满足国IV、国V标准汽车净化器。

第十节生物工程

重点研发:

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及设备,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抗生素和维生素的绿色生产技术;传染病和治疗肿瘤等慢病的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口服疫苗、新型佐剂的制备技术,疫苗生产用清洁动物、细胞基质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规模化制备技术;预防流行性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布氏菌病、出血热、疟疾、钩虫病、血吸虫病、手足口病、肠道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传染病和治疗肿瘤等慢病的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口服疫苗、新型佐剂等,疫苗生产用清洁动物、细胞基质;生物医学材料制备技术、产品及装备,生物材料技术及产品;重大疾病、传染病、遗传病、地方病等诊断用生物芯片。

第十一节其它工业

(一)建材。

重点研发:

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水泥低碳化生产等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材料制品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技术,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开发及高效深加工技术,建材产品的低品位燃料生产技术,新型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建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和城市废弃物技术等,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外墙隔火防热材料,高效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玻璃和门窗,低辐射玻璃。

(二)纺织丝绸。

重点研发:

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化技术,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聚酯多元化产品及技术,纤维素纤维环保型加工技术,新型纺纱技术,纺纱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毛、麻、丝专用纺织加工技术,新型针织编织技术,新型机织加工技术,纺织品的智能加工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纺织品功能整理技术,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高品质丝绸制品加工技术,现代服装制造技术,差别化、高新纤维制造技术与装备,新型纺纱、织造、非织造布、印染、后整理及关键配套件等的设计制造技术。

(三)轻工业。

重点研发:

家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器制冷剂(HFCF)物质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