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3156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础医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知识.docx

《基础医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医学知识.docx

基础医学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

(1)—人体解剖学

张彩

第一部分概述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

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

其中,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称为内脏。

局部解剖学是按人体的某一局部或某一器官,重点描述人体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结构层次等。

为了能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的语言,即标准解准解剖学姿势、轴和面及方位术语等。

标准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朝前。

方位术语:

1.上和下: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

按解剖学姿势,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和后:

是指距身体前、后面距离相对远近的术语。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而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

3.内和外:

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

近内腔者为内,距离内腔远者为外。

4.浅和深:

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

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

5.近侧和远侧:

在四肢,常用近侧和远侧描述位置关系。

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肢体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6.内侧和外侧:

以身体的正中矢状面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

轴和面:

是描述人体器官的形态,尤其是关节运动时常用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计为三个互相垂直的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根据上述三种轴,可设计出人体互相垂直的三种面,即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70%。

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支持体重和保护内脏。

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有序地收缩和舒张,牵拉骨产生运动。

骨及骨连接:

骨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重塑的能力。

成人有206块骨,按所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按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四类。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前者质地坚硬致密,分布于骨的表层;后者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

骨膜被覆于骨的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

5岁之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骨主要有无机质和有机质组成。

无机质主要是以碱性磷酸钙为主的无机盐,赋予骨的硬度和脆性;有机质主要含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赋予骨的弹性和韧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机质与有机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幼儿为1:

1,成人为7:

3,老年人骨的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脆性加大,易发生骨折。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骨连结。

按其连结形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直接连结是指骨与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连结之间无间隙,活动度甚小或完全不能活动。

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相对骨面之间有腔隙,内有滑液,活动度大。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

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及其主要连结:

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于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颅骨共23块,借骨缝或关节形成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其中,脑颅骨共8块,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单块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彼此借骨缝连结围成颅腔。

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泪骨、鼻骨、腭骨和下鼻甲骨,单块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面颅诸骨相连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

脑颅的颞骨和面颅的下颌骨相关部分构成颅骨连结中唯一可活动的关节,即颞下颌关节。

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

椎骨共26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它们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成脊柱。

从侧面观,脊柱可见4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12块胸椎、12对肋、l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胸廓。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其中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连结,在两侧各形成一个弓称肋弓,肋弓是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

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其中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廓围成的胸腔,内有心脏、肺、食管和大血管等。

胸廓除对这些器官起着保护作用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每侧上肢骨32块,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臂骨(肱骨)、前臂骨(桡骨和尺骨)和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三部分。

上肢诸骨构成的主要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其中,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

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桡、尺两骨上端构成,主要可作屈伸和旋转运动。

腕关节由桡骨下端与腕骨构成,可作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每侧下肢骨共31块,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

下肢带骨即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三骨汇合于髋臼。

自由下肢骨包括大腿骨(股骨和髌骨),小腿骨(胫骨和腓骨)和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构成骨盆,它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桥梁,并有效地传递重力,并对盆腔器官有重要保护作用。

下肢骨构成的主要关节有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可作曲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可作背屈和跖屈运动。

肌肉:

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性器官和血管壁;心肌为构成心壁的主要成分;骨骼肌主要分布于躯体和四肢,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

全身骨骼肌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骨骼肌在人体内广泛分布,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并受神经支配,具有一定生理功能。

按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每块骨骼肌分为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两部分。

骨骼肌以肌腱附着于骨骼上,是力的传导结构。

人体骨骼肌按部位可分为头肌、颈肌、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5部分。

二、内脏

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内脏器官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

消化系统主要是从摄入的食物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呼吸系统是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泌尿系统是把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含氮的物质(如尿酸、尿素等)和多余的水、盐等,形成尿液而排出体外;生殖系统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并进行生殖活动,借以繁殖后代。

此外,内脏各系统中的许多器官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多种类固醇或含氮类激素,参与机体多种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末端这部分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大消化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

根据食管的走行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

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

三个狭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胃的功能为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内分泌功能。

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贲门。

胃的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

胃黏膜在幽门形成环行皱襞,突向腔内称为幽门瓣;幽门处的环行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它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根据形态,通常将胃分为四部分:

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幽门窦位于胃的最低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在成人长57m。

上端起自胃幽门,下端延续接盲肠,全长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长约1.5m,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其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处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皱襞称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通常位于右髂窝内,其根部位置较为固定,一般情况下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和胰等。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肝上面膨隆与膈相邻,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

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邻腹腔脏器,称为脏面。

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称肝门,为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部位。

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这些肝外胆道系统续于肝内胆道系统,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胆囊为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梨形,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

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置于第1、2腰椎的前面,可分为头、体、尾三部。

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经各级导管,流人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内分泌部是指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即胰岛,它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鼻是呼吸吸道的起始部,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既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

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组成。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三个鼻甲将鼻腔分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鼻腔粘膜分为嗅区和呼吸区。

鼻旁窦为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共四对:

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参与湿润和加温吸入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喉是呼吸道的管道,也是发音器官。

喉软骨支架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构成。

喉腔由喉软骨、韧带、纤维膜、喉肌和喉黏膜共同围成管腔。

气管和支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结缔组织和黏膜构成,气管软骨由14-17个呈“C”形缺口向后的透明软骨构成。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气管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细、长、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较陡直,外来异物更容易漏入右支气管。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左右各一。

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

肺呈圆柱形,分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纵膈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为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并被结缔组织包裹,成为肺根。

(三)泌尿系统:

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肾还有内分泌功能,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和对血压有重要影响的肾素等物质。

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

因受肝的影响,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实质可分位于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

肾皮质富含血管并可见许多红色点状细小颗粒,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

肾髓质内可见15-20个呈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光泽致密、有许多颜色较深放射状条纹的肾锥体。

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肾乳头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产生的终尿就是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

伸入肾锥体之间的皮质称肾柱。

肾小盏呈漏斗形,共有7-8个,其边缘包绕肾乳头,承接排出的尿液。

在肾窦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再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

输尿管约平第二腰椎上缘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

输尿管全程有三处狭窄:

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下狭窄位于膀胱壁内部。

输尿管狭窄处为输尿管结石易嵌顿部位。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

分为膀胱尖、膀胱体、膀胱底、膀胱颈四部分。

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

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道:

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尿道全长粗细不一,有三处狭窄:

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外口最狭窄。

尿道结石常易嵌顿在这些狭窄部位。

女性尿道甚短,宽而直。

且临近阴道、肛门这些容易被污染的部位,因此很容易受到感染。

三、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一套封闭的相互连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内循环流动着血液;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内流动的是淋巴液。

淋巴液沿一系列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故淋巴管道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管道。

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运输,即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的组织和细胞,供其生理活动需要,同时,又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一)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房。

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循环途径和功能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通,互相连续。

体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

血液在此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最后到达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以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代谢产物经静脉血运回心脏。

肺循环:

体循环回流的静脉血,由右心房到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将富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从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血液只通过肺,其主要功能是使静脉血变成富含氧的动脉血。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

它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血管内不停地循环流动。

心位于胸腔中纵膈内,外裹心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在其右侧。

心的外形近似为前后稍扁、倒置的圆锥体。

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表面四条浅沟。

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朝向右后上方。

两面:

胸肋面和膈面。

三缘:

心右缘、心左缘和心下缘。

四条浅沟:

心房和心室分界的冠状沟、左右心室的分界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左右心房的分界房间沟。

心腔结构:

心借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侧半心又分为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同侧的心房借房室口与心室相通。

因此心共有4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其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上方有上腔静脉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口,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它们分别是人体上、下半身和心壁的静脉血汇入右心房的入口;出口是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由此流入右心室。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

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缘为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受血流冲压而关闭右房室口,可防止血流逆流入右心房。

右心室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缘为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干;而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被倒流的血液充盈,瓣膜相互靠拢,关闭肺动脉口,防止血液从肺动脉逆流入右心室。

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

左心房后部左右两侧各有肺上、下静脉的开口,将肺循环富含氧的血液,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左心房只有一个出口,即左房室口,血液由此口流向左心室。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构成心尖和心左缘。

有出入两口:

入口即左房室口,口周围为二尖瓣,防止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入左心房。

出口:

主动脉口,口周围附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从主动脉逆流入左心室。

两侧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是同步的,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射入动脉;当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

心的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位于心壁内,具有产生兴奋、传导冲动和维持心正常节律性搏动的功能。

包括: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内膜深面,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由其发出的冲动传向心房肌使心房收缩,同时将冲动传到房室结。

房室结位于冠状动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心内膜深面,主要功能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保证心房收缩后再开始心室的收缩。

房室束及其分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遍至整个心室。

心的血管:

心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心的静脉大部分汇入冠状窦,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下1/3和左心室膈壁的右侧部分及窦房结和房室结。

左冠状动脉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至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上2/3和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旋支分布至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和膈面。

由于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心室大部分的血液,它的较大分支发生闭塞时,对于必须产生高压的左心室来说,问题是严重的,这时左心室的射血能力将会出现大的障碍。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的血液,由于右心室只需产生较低的压力,因此,它可以耐受较大的损伤,对射血能力影响不大。

窦房结和房室结区域主要由右冠状动脉血管供血,这一部分发生损伤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

体循环的血管:

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

根据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其起始部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分布于心;主动脉弓接续升主动脉,从其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为主动脉最长的一段,续于主动脉弓,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12胸椎水平穿过膈主动脉裂孔入腹腔,降主动脉位于主动脉裂孔以上的部分称胸主动脉,位于主动脉裂孔以下的部分称腹主动脉。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成对,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者均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升,到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横越第1肋上面进入腋窝,移行为腋动脉。

上肢动脉的主干为腋动脉。

进入臂部后,移行为肱动脉。

肱动脉沿肱二头肌的内侧下行,沿途发出分支营养臂部和肘关节。

在肘关节前方,肱动脉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两支。

胸部的动脉主干为胸主动脉,分为壁支和脏支。

壁支主要为肋间后动脉,行于相应的肋间隙内,分布于胸、腹壁的肌和皮肤等;脏支主要分布于食管、气管及心包等处。

腹部的动脉主干为腹主动脉,分为壁支和脏支。

髂总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外下方斜行,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为盆部动脉的主干。

髂外动脉向外下方斜行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股动脉下降至胭窝改为腘动脉,腘动脉行至腘窝下部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小腿前群肌之间下降,至足背改称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在小腿后群肌之间下降,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体循环的静脉包括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

下腔静脉系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是一条短而粗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上行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续于肝血窦,肝血窦汇合成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的胃、小肠、大肠、胰、胆囊、脾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回流的起始端和分支末端都与毛细血管相连,且属支内无静脉瓣。

当门脉高压时,门静脉的血液可以倒流,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侧枝循环开放,可能会引起呕血和便血。

(二)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管道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4种。

淋巴器官主要有淋巴结、脾、扁桃体和胸腺等组成。

四、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

其功能为:

通过反射来控制和协调人体各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这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

根据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连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周围神经还可依据其分布对象的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则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特点,又可分为: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中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神经纤维(轴突)集中的部位,因髓鞘含有类脂质而色泽亮白,称为白质。

1.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连接,下端呈圆锥状,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三腰椎下缘)。

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具有明显的节段性。

分为31个节段:

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由灰质和白质两部分构成,中央有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或蝶形的灰质,灰质外围为白质。

灰质的前部扩大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胞体,其轴突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后部较窄细为后角,主要聚集着与传导感觉有关的联络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人的躯体和内脏感觉冲动;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腰段脊髓,中间带常向外伸出侧角,内含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白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分为前索、外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