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3099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经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森林经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森林经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森林经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森林经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经理.docx

《森林经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经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经理.docx

森林经理

绪论

1.森林经理:

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森林资源进行的区划、调查、编制计划(或规划)、森林的经营决策和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等。

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

森林资源。

宗旨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和任务是:

1)调查森林资源状况。

2)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3)森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4)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3.森林经营管理的目的是科学组织森林经营,合理安排林业生产,系统管理森林资源,不断调整森林,使之能够最大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4.森林永续利用是指:

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的利用量。

这一概念强调了:

1)森林永续利用不仅包括木材、林副产品等有形产品的经济效益,这在永续利用启蒙和初始阶段一直是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还包括了无形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永续经营森林资源的生产活动,不是周而复始地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3)森林经营不能只对资源进行利用,而是要不断地提高资源的生产能力,提高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4)在不同地域范围,其永续利用的条件、内涵是不相同的。

5)永续利用是不间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5.森林经理的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

1)森林资源的时空差异。

2)林业生产周期长。

3)森林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

4)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5)处理保护与利用,单效益与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林业和其他部门之间关系上能做出周密调查,科学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信息,不断反馈调整。

6)系统化管理综合性经理协调性发展。

7)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6.森林经理的内涵:

1)是国家编制林业计划的武器。

2)是国家林业基本建设的先行者。

3)是林业建设一项带经济性、综合性较强的一套组织经营关键性必要性措施。

7.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性质:

1)是全新的发展模式。

2)是整体的协调的发展。

3)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

4)可持续发展中人的行为是主题。

9.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如何经营有形的森林资源,特别是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经营管理。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应具备的条件:

真实性、明确性、可度量性、方便性、系统性、灵活性。

区域:

它是一种空间尺度,是具有相对完整生态和地理要素的单元,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

某一区域以某种生态资源利用为主,有特殊的生态经济问题,与相邻区域有明显差异。

标准:

是用来评价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条件或过程的类目。

它是由一系列定期监测以评价变化的相关指标所表示的特征。

指标是对标准某个方面的度量,是可测定或描述的定量或定性的变量,并可定期观测其变化趋势。

森林永续利用的条件:

1)内部条件:

主要指森林资源条件,包括林地条件(林地数量、林地质量)和林木条件(年龄结构、蓄积结构、生长量条件)。

2)外部条件:

经济、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经营管理水平。

10.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1)森林永续利用原则。

2)整体性原则:

对象的整体性:

森林生态系统、林业产业系统、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过程的整体性:

一系列复杂工作的综合,形成一个过程系统。

环境的整体性:

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3)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原则: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以制经营形式哦结合。

4)社会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11.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1)思想类型。

都是人类如何经营管理森林的一种思想或理论。

2)目标。

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森林如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人与森林和谐相处探索实现的途径。

3)内容和判别标准:

它们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判别标准是有差异的。

第二章

1、森林:

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

狭义:

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

广义:

包括两部分。

直接的实物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中其他植物资源、林中野生动物资源、林中的非生物资源)和间接资源(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郁闭度达到0.2以上为有林地。

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1)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

2)经济林产品。

3)生态保护。

4)能源。

5)旅游文化。

6)生物多样性资源库。

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文明多样性7)最大的生物量生产地。

8)主要的碳储库维护大气成分的平衡。

2、世界森林变化趋势:

与人口密度成反比。

森林变化的主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毁林开荒、森林转变为农田和发展城镇,而发达国家在退耕农田上营造森林。

森林退化的原因:

木材和薪材的过多采伐,过度放牧,森林火灾,病虫害,空气污染和气象灾害等。

1997年—1998年是近代史上森林火灾最严重的两年。

3、林地资源结构:

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无林地。

森林资源的权属:

国有林和集体林,私有林、股份制所有林等类型。

林种结构:

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4、林龄结构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常用龄级和龄组表示森林的发育状态。

龄级是整化了的年龄。

在我国龄级主要有四种:

分别为20年、10年、5年和2年。

生长较慢的树种20年一个龄级,生长中速的10年一龄级,生长较快的林木5年一个龄级,2年一个龄级的主要用于竹林。

林木所处龄级数由字母ⅠⅡⅢ….表示。

龄组可看成是龄级的整化形式,我国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统计中划分了五个龄组: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

在确定林木的龄级所处龄组阶段时,首先要确定森林成熟时所处的龄级,森林成熟所在的龄级加上更高的一个龄级为成熟林龄组,所有超过成熟林龄组的各龄级都划为过熟林,距成熟林最近的一个龄级为近熟林,在近熟林以下:

1)如果有偶数个龄级,幼龄和中龄林各占50%。

2)如果有奇数个龄级,幼龄林则多一个龄级。

例如:

某树种林木第Ⅶ龄级达到成熟,则第Ⅶ、Ⅷ龄级为成熟林,凡大于Ⅸ龄级的各龄级都为过熟林,第Ⅵ龄级为近熟林,第ⅣⅤ龄级为中龄林,第Ⅰ-Ⅲ龄级为幼龄林。

5、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资源类型多。

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3)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

5)林地生产力低。

6)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6、森林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类型中属于生物景观类资源,它包括森林以及相关的植物、动物、山岳、水域、人文等景观内容,它能吸引人们进行休憩、观赏、探险、野炊、露营、狩猎等活动。

森林旅游资源按景观分类:

自然景物型,人文景物型。

按地貌特点分为:

特殊地貌型,湖泊型,山岳型,城郊型,滨海型。

7、自然保护区:

将典型的或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自然遗迹地域划分出的保护地域总称。

目的是为了拯救地球上的稀缺资源,避免濒危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的灭绝,稳定生物多样性,防止自然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破坏,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和生态自然演替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保护生物多样性。

2)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依据和场所。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4)巨大的经济效益。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第三章

1.区划:

是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对地域差异性和相同性的综合分类,它是揭示某种现象在区域内共同性和区域之间差异性手段。

这种划分的地域范围(或称地理单元),其内部条件、特征具有相似性,并有密切的区域内在联系性,各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区划的种类:

行政区划(为便于进行行政管理而分级的区域)、自然区划(按照自然因子的差异性划分若干的自然区域,按多种因子划分的)、经济区划(根据客观存在,各具特色的经济现象所划分的区域)。

3.森林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森林区划是针对调查规划、行政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组织林业生产措施的需要而进行的。

而行政区划是便于进行行政管理而进行的一种分级划分。

为了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森林区划(林业局、场)的界线应和县、乡行政区划相一致。

4.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的关系:

相同点:

为了合理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手段。

不同点:

区划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

林业区划侧重分析研究林业生产地域性的条件和规律,综合论证了不同地区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是从客观来研究安排林业生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森林区划则是在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下具体地在基层地域上的落实。

5.林业区划:

是跟据林业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与潜力,按照地域分异的规律进行分区划片,进而研究其区域的特点,生产条件以及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其发展方向、生产布局和实施的主要措施与途径,以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为林业建设的发展和制定长远规划等提供基本依据。

6.林业区划的意义与作用:

1)是有助于领导部门因地因需制宜,分类指导,正确组织生产,部署任务,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性。

2)便于全面贯彻林业方针政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改造不利条件,挖掘生产潜力,加速林业建设的发展。

3)可为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实现领导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打下有力基础。

4)提出分区发展方针和科学布局,为林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

5)林业区划可分为合理进行森林区划提供指导和依据。

7.中国林业区划共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全国林业区划,第二级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区划,第三级为县(旗)林业区划。

中国林业区划分为8个地区1)东北用材防护林区。

2)蒙新防护林地区。

3)黄土高原防护林区。

4)华北防护、用材林区。

5)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林地区。

6)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

7)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

8)华南热带林保护区。

8.森林区划是对整个林区进行地域上的划分,将林区在地域上区划为若干个不同的单位,以便于合理经营。

森林区划又称林地区划,主要目的:

1)便于调查、统计和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便于组织各种经营单位。

3)便于长期的森林经营利用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4)便于进行各种技术,经营核算工作。

9.森林区划系统:

国有林业局区划系统:

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

国有林场区划系统:

宗场(林场)——分场(营林区或作业区)——林班——小班

集体林区区划系统:

县——乡——村——林班——小班

10.森林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林业局的区划:

是林区中一个独立的林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企业单位。

影响林业局境界确定的主要因素有:

企业类型、森林资源情况、自然地形地势、行政区划。

2)林场的区划:

林场是林业局下属的一个具体实施林业生产的生产单位,也有的林场是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

应以全面经营森林和“以场定居,以场轮伐”,森林永续经营为原则。

林场的境界应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形及永久性标志。

林场的范围应便于开展经营活动,合理组织生产及方便职工生活。

3)营林区的区划:

在林场内为了合理地进行森林经营利用活动,开展多种经营以及考虑生产和职工生活的方便,根据有效经营活动范围,特别是护林防火工作量的大小,将林场再区划为若干个营林区。

4)林班的区划。

林班是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个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

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区划出的林班及林班线主要用途:

便于测量和求算面积,清查和调查森林资源,辨认方向,护林防火及林政管理,开展森林经营利用措施活动及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

5)小班的区划:

林班是林场内固定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但林班的面积仍很大,为便于调查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就必须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出不同的地段,这样的地段称为小班,划分出的小班在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

划分小班的具体条件有:

权属、土地类别、林种、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龄级或龄组、郁闭度(疏密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级等。

12.土类包括:

1)林地:

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苗圃地。

2)荒地:

表层为土质能生长植被的土地。

3)农地:

各种农、牧业用地。

4)难利用地:

因自然经济条件和当前科学技术水平所限而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滩涂、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地、高寒荒漠、戈壁、沙漠、苔原等。

5)其他土地:

包括乡村、城镇、乡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其他未列入上述各种地类的土地。

13.林班的区划方法:

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综合区划法

14.根据林分生产方式分为天然林、人工林、飞播林。

15.林种区:

根据各林种所占的地区范围,划出不同的经营单位。

特点:

林种区就是在林业局或林场的范围内在地域上一般连接,经营方向相同,林种相同的一些林地与非林地的经营单位,林种区的界线一般以林班线作为过界线,这样便于经营管理。

16.区划小班的方法:

用航空相片或卫星相片判读勾绘、用地形图现地勾绘和用罗盘仪实测。

17.建立保护区的条件:

1)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天然生态系统类型保存较好的地区,首先应考虑选为自然保护区,有些地区天然生态类型已遭破坏,但其此生生态类型通过保护仍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区域,也应选为保护区。

2)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珍惜濒危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

3)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珍惜濒危植物的原生地或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

4)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天然和文化景观、洞穴、自然风景、革命圣地、岛屿、湿地、水域等。

5)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6)在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地区。

18.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域: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根据保护区的性质划分为:

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的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自然古迹保护区、文化景观保护区、历史或考古保护区。

根据保护的对象划分:

综合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区划系统为:

自然保护区—分区—林班—小班。

19.划分林种区应考虑的因素:

林种的差别、森林经营强调的不同及开发运输条件的差别。

20.经营类型:

在林种区内,根据小班特点进行归类组织,采取相同的经营利用措施所组织起来的单位,作为森林经营类型或作业级。

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

1)树种的不同。

2)立地质量的不同。

3)森林起源的不同。

4)经营目的的不同。

21.小班经营法:

就是按照小班设计和执行经营措施的方法。

小班经营法的特点:

1)区划成固定的经营小班。

2)作业法、经营措施的设计和执行单位是经营小班。

3)定期地进行生长量的检查,按连年生长量确定采伐量。

4)作业法是以集约择伐作业为主。

经营小班的面积不宜过大,国外一般为3-10hm2,区划小班的条件:

1)经营目的、经营利用方式相同,作业条件基本一致。

2)土壤和肥力等级基本一致。

3)同一立地类型或林型、坡向、坡位、坡度基本相似。

4)小班最小面积在0.5hm2以上。

第四章

1.森林调查也称为森林资源调查,是对用于林业的土地进行其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调查,主要有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营历史、经营条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

2.森林调查的用途:

1)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和环境发展计划或规划方针政策等提供依据。

2)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制定长期、中期、短期或年度计划提供依据。

3)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和计划执行情况。

3.森林调查分为三类:

1)以全国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为“一类调查”。

2)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或相当于县、乡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为“二类调查”。

3)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简称为“三类调查”。

4.连续清查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

一调内容:

制定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设置样地及进行调查,建立和更新资源数据库,对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提供各省及全国的资源清查成果,当年调查,当代完成。

提交的报告:

连续清查的技术方案,工作总结,技术总结,外业调查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样地原始记录及检查验收报告,有关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消长动态的分析与评估报告。

5.二调十年一次,也可五年一次,两次二调的间隔期也成为经理期。

目的:

1)为调查区域制定和修正经营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2)检查、分析、评价森林经营管理的效果。

3)为制定、检查、评价林业政策、方针、法规等执行情况和效果,并为其修定提供依据。

4)为区域社会和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内容:

1)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2)小班调查。

3)专业调查。

4)多资源调查。

6.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自然条件:

地理、地质、水资源、气候气象。

社会条件:

林业与农牧渔工业之间的关系,森林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林业的地域配置、林权等状况,森林产品市场状况,林业对区域社会的经济贡献,交通运输状况,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7.林业经营历史调查的内容:

森林经营机构的沿革,二类调查工作,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管理,环境状况,林业企业管理。

8.小班调查内容:

地况调查、小班调查因子。

小班调查方法:

样地调查法、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9.常用的专业调查:

生长量调查、能耗量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出材量调查、苗圃调查、抚育间伐调查。

10.多资源调查的内容:

景观资源调查、森林植物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放牧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第五章

1.森林评价的内容:

林地、林木、副产品、设施、公益效能。

2.利率:

是指单位时间的利息与原来资本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利率可按以下分类:

部门种类、期间的长短、现实性、用途、数值性质。

3.林业利率:

是表示林业资本与利息关系的利率,一般可分为换算成本价值的还原率,根据利息和资本之间求算的经济利率,以及根据利息与资本之间实际所得的利润率3种。

4.利息计算方法:

1)单利法:

仅以本金计算利息,对所获得的利息不再计息。

Vn=V0(1+n×p)V0——本金p——年利率n——计息年数Vn——本金与利息总和2)复利法,不仅本金计息,而且先前周期的利息在后继的周期中也要计算利息。

Vn=V0(1+p)n例:

某人以年利率6%借了1000元,预计3年后偿还全部本金与利息,求其偿付额?

1)单利法:

Vn=V0(1+n×p)=1000(1+0.06×3)=1180元。

2)复利法:

Vn=V0(1+p)n=1000(1+0.06)3=1192.02元。

5.用复利公式计算的一些方式:

V0——本金(前价)p——计算周期的利率a——连年利息(n年内,利率p条件下每期期末对本金V0或Vn所作等额的偿付额。

)n——计算周期数Vn——后价(本利和)

1)后价的基本公式

后价或终价是指资本在一定期间生利后的本利和。

设某年投资本金V0以P为利率,到n年后期末收益为n年间的复利与本金的合计(Vn),计算公式为Vn=V0(1+p)n

2)前价公式:

前价或现值是指在一定期间后能获得本利和Vn的本金V0。

V0=Vn/(1+p)n

3)等额分期付款P112页。

6.林地价格的种类:

交易价格(林地在市场交易中成交的买卖价格。

)、评估价格(依据一定的评估方法对林地所作的价格性估计。

)、租赁价格(承租方为取得土地租赁权而向发租方支付的代价。

)、抵押价格(以林地为担保物而取得贷款时,银行对林地所估定的价格。

)、林地所有权价格(人们为购买林地所有权而支付的代价)、林地使用权价格(人们为取得林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一定的经济代价。

7林地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计算。

见书上116页

8林木评价的主要方法及计算。

书上P132页

9森林资源环境评价的特点和内容:

涵养水源功能评价、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保健游憩效能、供给氧气和净化大气效能。

10.森林资源环境评价应包括综合生产力中的各种因子。

所谓综合生产力是指一定立地条件下林地单位面积上可经营利用产品的年产量及间接效益年平均利用量的总和。

11森林的产品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能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林产品,另一方面提供公益产品。

12评价难的主要原因:

1)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及不明确性。

2)目前人们对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很不了解。

3)现阶段森林经营粗放,统计水平较低,特别针对其间接效益从未进行统计。

4)现阶段技术水平对森林某些效益很难进行量化。

12.森林环境效能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即效果评价方法和消耗评价法。

前者评价森林公益效能的利用效果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及河川水文状况和水质的改善等。

后者评价利用,保持及加强森林公益效能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如恢复土壤肥力消耗,游客游憩消耗及设立人工游憩设施消耗等。

目前采用的森林公益效能消耗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以木材最大利用量(年平均生长量)实践价值或森林游憩利用导致的木材蓄积量损失为依据。

2)以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公益效能利用结果相同的产品生产费用为依据。

3)以利用森林公益效能的附加劳动消耗和费用消耗(包括营林消耗)为依据。

4)以可以补偿森林公益效能利用损失的育林费或育林补偿消耗及公益效能利用消耗总额为依据。

13.森林的水源调节效能的经济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积水地区径流的增长状况(与无林地相比)2)水源的经济评价值。

14.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

P128页

15.利用实际尺度来间接计算森林保健游憩的作用,计量方法多种多样。

这里介绍的是用货币价值来计量其效益的经济评价法,即政策价值法,费用价值法,代替价值法。

所谓政策价值法就是森林主管单位在其所管辖地区内,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经过深思熟虑,对森林作出最佳判断而赋予的价值。

所谓费用价值是指:

利用森林保健游憩效能,以人们的消费金额作为森林保健游憩效能的价值。

代替价值,可以把它当做与森林的保健游憩这种服务相等的价值,如还有其他手段的保健游憩服务,便以“其他手段”的服务费用作为森林保健效能的价值。

第六章

1.林业:

是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的特点:

系统性与多样性,产业性和公益性,可再生性,要计划性。

2.林业的属性:

地域上的辽阔性,社会广泛参与性,整体性,经营周期长。

3.林业分类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方向不同,将森林五大林种相应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4.林业分类经营的客观依据是:

林业本身的基本经济属性,社会需要,收益与投入。

林业生产两大类产品一类是有价格的各种林产品,另一类是无价格的各种产出。

5.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比森林分类经营要广,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

1)林业经营对象——森林的分类及其森林分类经营。

2)经营主体的分类。

3)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经济政策的分类。

6.森林分类是森林经营的基础,而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

森林分类经营是以林种经营目标为依据的组织经营模式,便于目标经营。

按政企分开的原则,经营生态公益林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事业单位,经营商品林的是各种企业单位和个人。

7.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分类:

1)公益林建设属社会公益事业,按事权划分,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负责体制建设和管理。

2)公益林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则。

3)商品林业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商品林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

8.经营制度经营模式的分类:

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