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2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817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题2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试题25.docx

高三历史试题25

高三历史试题(21)

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0题共45分。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北宋有诗曰:

“江南水轮不假人,指着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 B.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江南出现灌溉工具翻车

2.“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

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所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西汉B.两宋C.元朝D.明朝

3.“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下列体现材料所反映思想的是

①“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②“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加速西方资本原始积累②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传播了机器大生产④为欧洲掠夺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5.《全球通史》说: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厂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厂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

”“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形势发生了变化”是在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前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中期

6.右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向众人说明曾经红火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人们观念的更新

C.信息技术的发展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7.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的含义是

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C.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D.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

8.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

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

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9.下表是关于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变化情况。

它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项目

1920年

1936年

机器制造品

12.9%

20.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商业产品数量超过进口产品D.近代工业化有所发展

10.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1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12.下表中的变化发生于:

19xx年—19xx年湖南省服务业从业人数(单位:

万人)

类别

19xx年

19xx年

19xx年

19xx年

个体

公有

个体

公有

个体

公有

个体

公有

从业人数

0.11

2.58

0.41

2.77

1.45

3.36

2.36

3.73

——《湖南统计年鉴·19xx年》

A.1953年—1956年B.1958年—1961年

C.1979年—1982年D.2008年—2011年

13.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1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D.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15.德国学者韩博天说: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这种方法体现在: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16.《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

“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17.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19.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速度速度

 

5060708090

年代5060708090年代

AB

速度速度

5060708090

年代5060708090年代

CD

20.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大国崛起・美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2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时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

”维尔斯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西方经济建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C.苏联和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D.从苏联建设中看到计划经济的力量

22.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

他谴责独裁,但未能触及专横的权力。

以下言行属于该领导人的是: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B.“发展重工业,过去与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玉米能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3.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C.1935年,学习苏联快速工业化建设经验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4.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形式不同               D.社会福利的待遇不同

25.“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

”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巴黎和约》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6.右图是关于欧盟的一幅漫画,创作时间是2009年,漫画中人说:

“我五十二岁了,呵呵呵!

”最主要的依据应该是下列:

A.《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B.《罗马条约》

C.《欧洲联盟条约》    D.《北大西洋公约》

 

27.《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民主国家”是指

A.发展为福利国家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了世贸组织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28.下列机构成立初期的宗旨与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所宣扬的目标相一致的是

 

ABCD

29.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30.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文明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交流融合中共同成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呈现的特点。

(1分)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2)材料二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

(2分)它导致的结果有哪些?

(2分)

材料三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1949年

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5年

世贸组织建立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特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4)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

(2分)

32.古今中外历史上,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备受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4分)

材料二: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

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

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2分)

材料三: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救济。

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说明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确立福利制度?

(1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2分)

(4)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分)

33.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

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

“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

关、陕、闽、广,首得其利。

”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

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

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

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

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

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

 

材料三:

近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出口棉花(万公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1

0.8486

224.1

1890年

108.2

29.0417

556.1

(3)依据材料三,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

(2分)

材料四: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

千关两)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21)

选择

BDCDCCDCDBDCBDCCDAADDCBCBBBCCA

材料题

31、

(1)欧洲提供廉价商品,非洲提供劳动力、美洲提供原料、亚洲提供奢侈品。

(1分)

(2)欧洲尚未进行工业革命,并为确立先进生产力。

(2分)

(2)缺乏规范的贸易与货币体系(如答贸易战、货币战等得1分)。

(2分)

结果:

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加紧国际局势紧张。

(2分)

(3)新特点:

建立了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3分。

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

吸取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教训;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

(3分)  

(4)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两极格局解体;世贸组织推动世界贸易的规范化。

(任意两点得2分)

32、

(1)观点:

主张政府救济,反对私人救济。

(2分)

评价:

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将救济与民生政治化,体现其等级观念。

(2分)

(2)问题: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2分)

后果: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分)

(3)方式:

立法形式。

(1分)作用: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2分)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分)

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分)

33、

(1)变化:

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

(2分)

影响:

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推动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日益明确,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

(2)工业生产由以手工劳动为主转为机器生产;(1分)

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1分)

(3)情况:

棉纱进口增加,棉布进口增加;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

(2分)

影响:

加速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2分)

(4)变化趋势:

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里下降趋势。

(2分)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民国政府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群众反帝运动。

(任意四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