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29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791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政29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许政29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许政29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许政29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许政29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政29号.docx

《许政29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政29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政29号.docx

许政29号

许政[2012]2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许昌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许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开好局、有作为、求突破”和“七个新突破”的目标要求,以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为载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生产总值1588.7亿元,增长14.7%,高于计划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4.2亿元,增长29.1%,高于计划17.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8.7亿元,增长25.8%,高于计划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4.7亿元,增长21.7%,高于计划6.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9亿元,增长18.8%,高于计划2.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13.31亿美元,增长23.3%,高于计划2.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865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3元,分别增长15%和9.8%,分别高于计划6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单位GDP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15%,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围绕“3611”投资促进计划,抓住项目前期、开工、竣工等关键环节,重点实施行之有效的10项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1.5亿元,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

许继集团轨道交通智能型中压开关生产线、西继迅达电梯节能自动扶梯二期、市文博馆等35个重点项目竣工或投入使用;禹州东风汽车重卡汽车底盘及悬架、许昌烟机易地技术改造等4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首山焦化30万吨焦油深加工、森源集团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鄢陵中原花木物流园等58个项目顺利推进。

特别是项目运作取得较大突破,发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占全省2/3)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成功获批,全省唯一的大周镇“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功创建,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获得省政府批准。

这些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后劲。

(三)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年粮食总产277.2万吨,连续八年实现增产。

以公司运作、土地流转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天和农业晋升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许昌县被农业部批准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5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新增花木基地面积5.8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5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2万亩;改造提升4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40个养殖小区,襄城县生猪产业集群区被定为全省畜牧产业集群区建设项目。

以民生水利、粮食核心区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发展节水灌溉10万亩、高标准水利示范区5万亩,发展和改善有效灌溉8万亩。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5.3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1.5万人,新建户用沼气3万口,2.1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9万亩,许昌县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

(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认真落实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意见,深入实施三个产业发展计划,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超额完成,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企业达到24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高于年度计划30亿元。

主导特色产业提升计划提前完成,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492.2亿元,增长22.6%,其中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增速均达到30%以上。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2/3以上的矿井实现复工复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许继集团、黄河集团、众品食业、青山金汇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亿元。

服务业提速计划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保持全省靠前位次。

1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7亿元,众品冷链物流园、大商三鼎商务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

“1238”文化振兴计划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市旅游服务中心、广电大厦、神垕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等13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中原花博会、钧瓷文化节和三国文化周。

现代金融业发展迅速,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7%和24.7%,新增贷款138.2亿元,贷款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企业直接融资成效明显,累计融资66.89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入驻和改革改制取得新进展,民生银行许昌分行、鄢陵县农商行挂牌开业。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成功创建6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1家国家地方联建工程实验室,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连续10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五)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四集一转”要求,着力主导产业培育、基础完善和功能提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推进计划,产业集聚区实现提速增效发展。

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46%和52.4%,其中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平均固定资产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四位,长葛和禹州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并实施产业集聚区项目集中开工机制,全年4次产业集聚区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开工项目107个,总投资360亿元。

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道路总里程数达到422公里,基本实现建成区和发展区全覆盖,新建职工公寓及公共租赁住房2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360万平方米,鄢陵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创业孵化园一期、襄城县第三工业村等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成投用,产业集聚区“四集一转”主体功能和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优势初步形成,支撑带动全市发展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凸显。

(六)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

着力加大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一中心、五组团”城镇布局,城镇化建设提速发展。

许昌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总体规划和主副中心城市形象设计等主要规划全部完成,23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列入台账的146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25亿元,“十路一轴一湖一廊”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许昌新区主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中心市区建设加快推进,七一路文峰路立交(隧道)工程等95个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市区数字化城管等74个项目实现竣工投用。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44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4342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

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襄城县、鄢陵县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已经市规委会批准,城市组团发展定位科学明晰;G311许昌至襄城段改扩工程竣工通车,许昌至禹州城际快速通道开工建设,以市区为中心连接县(市)城区的城市组团快速通道基本构建。

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实施了《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15个中心镇、47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

(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企事业改革改制稳步推进,全市列入年度改制台帐的38家企事业单位全部进入改制程序,其中26家已基本完成改制,通过改制盘活资产8.65亿元,补缴职工“三金”4.27亿元,解决退休职工医保金8163万元,妥善安置职工9682人,改制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的职工真正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3%,新农合参合率达97.4%,人均财政补贴标准提高近70%,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省定医改三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招投标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成立了市招标投标交易管理中心,为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地产交易、产权交易活动搭建了统一的交易平台。

“5368”招商引资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百名闽商看许昌”、“百名浙商看许昌”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市招商引资新签约合同项目612个,引进省外资金20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分别增长46.2%和68.7%,荣获“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省辖市”称号。

开放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功获批。

(八)改善民生取得积极实效。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涉及民生民本支出达103.2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68.7%。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公办幼儿园41所。

138个校安工程项目全部竣工,改造校舍面积12.66万平方米,新建扩建4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快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全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人数达2.9万人,做到“应入尽入”。

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212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1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1亿元,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价格上涨与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初步建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8%。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同步推进,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许昌县均纳入试点范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文化、卫生、人口、体育、广电、邮政、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新馆和图书馆新馆开馆运行,新建成657个农村书屋、36个乡镇文化站,开工建设东城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改扩建3个县级医院、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新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4所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新建行政村村邮站500个,市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行政效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安全生产、消防和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抓住并用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机遇,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全年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综合性举措,突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连片建设和“一中心、五组团”建设,着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全面加快许昌新区建设。

坚持“四个优先”原则,认真落实新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主副中心城市设计,全面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突出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新型社区三大建设,实施153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5亿元。

提速新区主副中心建设,主中心10条在建道路实现环通,副中心规模、形象、框架进一步提升。

加快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出口加工区开发建设,促进新区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着力实施石武客专许昌东站、文峰路隧道工程、东区污水处理工程、清潩河治理工程等124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和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54.9亿元和85亿元,完善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规划编制报批,加快推进以许昌新区主中心为核心的许昌中心商务功能区建设,大力支持县市城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商业区,完善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培育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着力推动城市组团发展。

深入落实《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编制上报我市组团整体发展规划,加快县(市)组团发展规划编制,着力密切城市组团空间联系,加快构建“一中心、五组团”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许昌至禹州城际快速通道建设,谋划许昌新区经长葛至鄢陵等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和县(市)组团间的城际快速交通体系。

加快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合理布局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优化县(市)城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实现与产业集聚区相邻共享,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四是全面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30个中心镇区和今年计划启动的77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两个优先”、“五化十有”的标准,配套做好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深入落实2012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大力实施“三四五”(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重点企业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实施120个亿元以上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57亿元,带动全市工业完成投资600亿元。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装备、面肉制品、电子信息、烟草制品等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全年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实施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推进30个重大产业化和研发平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60亿元。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突出抓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3—5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新培育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四是加快重点企业培育。

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实施产业集聚区“2623”提速计划,即重点实施好200个亿元以上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实现主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利税300亿元。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集群培育。

围绕“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投资一个20亿元以上项目,打造一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目标,加快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每个集聚区新引进1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或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集聚区亿元以上项目。

积极争取国省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置,着力培育一批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是全面提升综合配套能力。

继续加大集聚区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开工建设3个污水集中处理厂。

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力争6个创业孵化园建成投用,新建150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厂房,满足中小企业和集群配套企业发展需要。

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新建10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个综合服务中心和5个重大物流仓储项目。

继续推进集聚区“蓝领公寓”、公共租赁房和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

三是持续扩展发展空间。

抓住省里调整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的契机,积极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力争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把集聚区村庄迁并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的重点,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安置社区,优先在城区与集聚区结合部规划建设学校医院等城市功能设施,实现产城互动发展。

四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投融资机制创新,积极寻求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社会投入“三结合”的投融资平台体系。

逐步理顺集聚区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功能与行政区划职能套合。

落实好集聚区联席会议等协调推进机制和项目集中督导机制,实行重大招商项目“一对一”工作机制,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和发展农业公司为抓手,保粮与增效并重,改善基础条件与创新生产方式并举,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一是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抓好18个百亩示范田、24个千亩示范方和23个万亩示范片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打造一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为农服务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大力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全年粮食稳定在278万吨以上。

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抓好优质粮食、优质花木和中药材、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三个百万亩工程”和许昌鄢陵花木产业集群试点建设,新增花木面积6.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

抓好畜牧业“三带六区五基地”和许昌襄城生猪产业集群建设,规范、改造、提升4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40个养殖小区,畜牧业产值突破140亿元。

着力提升农业公司化、组织化程度,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0家。

加快许昌粮食物流园等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着力推进河道治理、灌区节水改造、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小农水”项目,完善“最后一公里”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公路、电网改造、安全饮水、户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16.3万人,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土地流转135万亩,完成2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

(五)推进服务业提升进位。

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以重点企业培育、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深入推进“3615”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积极推进许昌粮食物流中心、东城区汽车公园、鄢陵中原现代花木物流园、禹州万家中药材物流园等特色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6大物流园区发展水平,力争物流业产值增长14%以上。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

围绕以打造“三大旅游品牌”为目标,依托“曹魏故都、宜居花城、神垕古镇”三大旅游品牌优势,积极推进灞陵桥景区项目综合开发,加快禹州钧瓷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发展步伐,精心打造鄢陵县5A级田园生态休闲旅游区。

三是加快金融业发展。

做好许昌银行增资扩股和上市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招商银行入驻工作,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力争辖区内各农村信用联社全部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实现新设立村镇银行辖区内全覆盖。

坚持银企项目洽谈会制度,力争全年银行业新增贷款150亿元。

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力争恒源发制品、新天地药业成功上市,力争全年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突破60亿元。

同时,扶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深入实施“1238”文化振兴计划,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加快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塔文化博物馆、春秋大剧院、神垕古镇开发等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充分论证、深度挖掘、精心策划、宣传推介包装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落户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二是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搭建共享平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孵化,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着力抓好“钧瓷、发制品、生态文化、传媒创意”四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挖掘襄城紫云山、乾明寺、五岳庙的儒、道、释文化内涵和尚集书画产业等集群,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知名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

大力开展“许昌品牌创意推介年”活动,积极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建立创意策划中心,加强文化创意和策划,加快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动漫网游、影视剧创作生产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活动,实施“551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园区、产业、企业、项目和重点区域等5个方面,谋划推介500个重点招商项目,突出抓好市级领导联系的6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确保全年合同引进市外资金达到1000亿元。

一是办好集中招商活动。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精心筹办好第七届豫商大会、第六届国际三国文化旅游周暨百名港澳台客商看许昌、第十二届中原花博会、禹州药交会等重点招商活动,组织参加好国家、省组织的第十四届高交会、第十六届厦洽会、2012年河南投洽会等集中招商活动,力争取得招商实效。

二是大力开展专业招商活动。

以许昌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对外招商以港澳台为主,对内招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地区为主,选择项目以高科技项目和国内外500强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三为主”原则,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等专业招商活动,大力承接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服装制鞋、箱包皮具等产业集群抱团转移,力争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引入招商项目100个以上,引进资金200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一批重大产业基地、优势企业集团、特色产业集群和名牌优质产品,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三是健全招商引资落实机制。

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推进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按照“谁签约、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明确项目推进责任,不断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

健全招商引资督查奖惩机制,每月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通报,每季度在全市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进行排名,年终进行考核奖惩。

(八)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强基础、惠民生、促协调,继续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实现社会事业投资较快增长,稳步提升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

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退役人员就业工作,确保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