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天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74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0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行天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德行天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德行天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德行天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德行天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行天下.docx

《德行天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行天下.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行天下.docx

德行天下

《德行天下》解说词一、再塑龙魂

  雄伟壮丽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横亘绵延一万余里,像一条阅尽沧桑的巨龙,蜿蜒于苍茫大地之上,吟唱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与未来。

  无数的人们从长城脚下匆匆走过,奔向四面八方;无数男女老少黑头发、黄皮肤的身影,在历史的时空中从龙的土地上延伸。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系何方,都是龙的一脉血肉,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的象征,是从历史的吟唱之中,一唱三叹繁衍发展而形成的。

  这是被称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氏。

据传,伏羲氏人首蛇身。

蛇是他所率领的部族的图腾,也成为龙最初的主体。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华夏部落最初的图腾是蛇,与伏羲氏人首蛇身相吻合。

凭借当时的文明,华夏部落不断发展壮大,融合接纳了周围的其它部落,同时,也把每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附加在蛇的身上。

当中原各部落形成统一体的时候,一个新的图腾形象———龙,在历史的风云之中逐渐形成了。

让我们看看龙的各组成部份:

蛇身、鹿角、兔目、牛耳、鳄唇、蟒鳞、鹰爪、鲤须、麒尾……凝聚成了这独特神奇的图腾。

  传说中的龙,能大能小,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能屈能伸;上可直入九霄,下可深潜碧海;呼风唤雨,行于海陆空三界之中,长吟短啸,声震九霄云天之外;有不可战胜之威猛,有抑恶避邪之吉瑞。

  据专家考证,龙的形象出现,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

  今天,当我们倘佯于九龙壁前,伫立于太和殿中,漫步于紫禁城内,我们身心都沉浸在龙的世界之中。

  八千年的漫长岁月,龙的形象遍布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龙的精神也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它犹如一条不竭的江河之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吟唱着古老华夏的灿烂文明,汇入到人类文明的沧海之中。

  龙形,是炎黄子孙亘古不衰的民族象征。

  龙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凝聚。

  追寻龙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和谐一致、宽广能容、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追寻龙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字所展现出的风采。

  儒家经典《中庸》说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协和思想,源于宇宙自然和谐的法则。

大千宇宙是和谐的,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是和谐的。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效法自然,遵循天道,也要达到和谐的生活状态。

  “和”的精神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和平。

  中国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尚书·尧典》早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

  我们的先人早就把“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作为处理天下大事的重要原则。

  即使不得已付诸武力,也是以和平、安宁为战争宗旨。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曾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兵战为不祥之物,但中国兵家追求的却是不战而屈人。

一个“武”字,由“止”“戈”两字组成,这种会意造字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战争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一贯追求和平、主张协和思想的写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容纳万邦的宽阔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

这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的深沉表达。

  中华民族是和平的使者,中华民族是和平的象征!

  “和”是谦和,但不是卑躬屈膝。

  “和”是容纳,但不是逆来顺受。

  相传龙的颔下生有逆鳞,一旦触及,龙便会勃然大怒,奋起抗争。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灾难深重的时代,也是在生死存亡线上不断抗争的时代。

  人们不会忘记甲午海战的炮火硝烟,人们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的烧杀淫掠,人们不会忘记那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人们不会忘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人们同样不会忘记的是,在这流血与呻吟的百年间,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些龙的传人,浩然正气,壮怀激烈,奋起抗争的英勇壮举。

  邓世昌,清朝末年的一位海军将领,在甲午海战中,以撞沉敌舰的大无畏气概,在风雨如磐的晦暗岁月里,划出了一道耀眼的龙魂之光。

如今,海上的古战场已是波平浪静,邓世昌的墓冢和雕像,静静地伫立在海岸上,听潮起潮落,看月圆月缺……

  八年抗战,英雄无数。

我们的追思停留在八个抗联女战士的身上。

女人,曾被说成是弱者的称谓。

但是,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家园的时候,她们以柔弱之躯毅然拿起武器,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争硝烟之中。

在重创日寇、陷入重围之后,她们宁死不屈,投江殉国,用自己年轻的热血和生命,在这白山黑水的广袤天地之间,为中华民族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

不屈!

当中华民族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殊死搏杀之时,当炎黄子孙面对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历史抉择之时,无数的仁人志士,舍身求法,为民请命;为了光明,为了真理,舍生取义,铸造了龙魂中那不朽的脊梁。

  千百年的历史烽烟,千百年的英雄画卷。

千千万万人仁志士,竖起了一座座英雄雕像,矗立在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灿若群星,明如皓月。

这就是龙魂不朽的英姿,这就是龙魂永远的风采。

  “和”的精神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上,就是团结协作。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老人行将死去之时,把他的10个儿子叫到身边,给他们每人一根筷子,让他们去折。

筷子在他们各自手中一一折断。

老人再拿出10根筷子,放在一起,让他的10个儿子轮流试着折断,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我们的祖先用这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向后代昭示了团结的力量,也向世人昭示了“和”的意义。

  “和”,说的是和谐,说的是和平,说的是合作,说是的融合,说的是紧密团结,说的是人心凝聚。

  “和”———团结协作,创造出了历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创造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

  追寻龙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

  翻开古老的历史典籍《周易》,我们看到了象征龙的乾卦卦相和卦辞。

《易传》进一步把天德与人德联系起来,提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龙乃阳刚之象,它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刚健中正,矢志不渝、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是龙魂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民族魂魄才具有了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恒久魅力。

  有创新,一代代思想巨匠诞生了。

  以“仁”为核心,主张以德治国的孔子;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根基,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谐和的老庄;以“兼爱”“非攻”为理念、主张科技强国的和平主义者墨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宗旨的军事思想家孙子;以“法”为准则,主张以法治国的韩非子……

  这些中华民族的思想巨匠,如同天龙行雨中的闪电,划破时代的夜空,照耀着人类思想历程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这些思想,不仅仅是民族世代相传的薪火,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它是龙魂的写照,也是人类不断创新、永不停息追求的脚步。

  有了创新,一代代科技先躯诞生了。

  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所开启的时代曙光,照耀着人类前进与发展的道路。

  这些做工精细、图案精美的器物,不仅体现着神州大地科技发展的时代水准,也无可争辩地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睿智和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的龙魂,缺少生机活力,是最终必将走向僵死的龙魂。

  满清王朝末期,龙椅上的雕龙依旧,龙柱上的腾龙赫然。

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视与时俱进为异类,视变革创新为不轨,让这些龙椅龙柱丢魂落魄,成了木雕泥塑的摆设,使中华民族陷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历史浩劫之中。

  痛定思痛,国耻难忘。

没有魂魄的龙,就是一条任人践踏的“虫”。

没有伟大精神的民族,就是一群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是历史的告诫,也是时代的警钟。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

虽历经磨难,却越挫越勇;虽几临厄运,仍巍然屹立。

她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向未来的腾飞中走去。

龙魂风采依然,民族精神永存。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段感慨:

“龙食于清,而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浊。

”同为水中之物,清浊自在其中。

  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来说,也同样有清有浊。

有龙魂的承继者、发扬者,也有龙魂的亵渎者、玷污者。

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有栉风沐雨、贤德勤政的尧、舜、禹三代贤君;也有骄奢淫逸、丧权辱国的商纣王、宋徽宗赵佶父子。

  有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岳飞,也有卖国求荣、杀戮忠良的秦桧。

  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包拯、海瑞;也有曲意逢迎、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无数抗日英烈;也有丧气折节、卖身投敌的民族败类……

  清浊同在、鱼龙混杂,这是社会难以回避的现象,也是历史难解的人心之结。

  龟鱼之浊,方显龙魂之高洁!

  江河汇聚,方显泾渭之分明!

  天地幽冥,方显日月之光华!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之本色!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创新,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与时俱进,为龙魂增添了英姿勃发的旺盛活力。

  百行千业,生机无限,千山万水,一派春光。

  我们为祖国的发展而欣喜,我们为民族的强盛而自豪。

我们也要在时代的大潮之中,再塑龙魂,激浊扬清。

  我们要荡涤分裂祖国,弃祖扬宗,挑起纷争事端的叛逆之浊,高扬爱国爱家,维护团结统一之清;

  我们要荡涤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蛀虫之浊,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公仆之清;

  我们要荡涤败坏风气,缺少良知的黑假之浊,高扬奉公守法,诚实守信的真实之清;

  我们要荡涤坑蒙拐骗,在社会上巧取豪夺的不法之浊,高扬兢兢业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勤劳之清;

  让立德为民,成为我们的执政之基!

  让重建诚信,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

  让众志成城,成为我们团结一心的象征!

  让天道酬勤,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土壤!

  让自强不息,成为我们薪火相传的魂魄!

  让热爱祖国,成为我们永恒的民族情结!

  让走向和谐,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时代的使命。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继往开来,承负起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东方的巨龙一啸九天,遨游腾飞于时代的长空碧野。

  中华民族,历久弥新;

  龙的传人,不朽而永恒。

《德行天下》解说词二、崇德尚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精神生活不断拓展的渐进过程。

  原始初民为了生存,相互扶持,依靠集体的力量,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艰辛的拼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随之诞生,由此而形成的利益集团在利益的驱动下,相互间开始了勾心斗角的掠夺争战与搏杀。

  时代的需求,让人类理性的光辉———道德的思想,也在这血与火的交织中,落地生根。

  中华民族道德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人类最早施行道德教化的民族之一。

  据上古典籍《尚书》记载,帝尧时代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了道德教育。

  “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契是帝尧时代主管教育的一名官员,这是帝尧与契之间的对话。

意思是:

契呀,百姓之间不相亲,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不合协,你要认真地实施教化,让他们慢慢地变得好起来。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典籍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最早文字记载。

由此,人们各种野蛮陋习渐渐改变,人际间的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帝尧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德行高尚,可与上天比美的一代圣贤君王。

  汉字的“德”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

在德字的古字形中,两旁的双立人代表的是“道路”,中间是一只眼睛,它以象形的组合告诉人们,要做到有德,就应该睁大眼睛,认清道路,万不可误入歧途,丢弃德行。

  在后来周初的钟鼎文里,德字下面又多了一颗“心”。

这不是古人多此一举,而实在是独具匠心。

它告诉人们走正道,不仅需要睁大眼睛,更应该用心去思考,去辨别,才能保持德行完美,无愧于心。

  汉代的《说文解字》认为:

古代的“德”字和“得”字是相通的。

德,是说通过自身修正,养成高尚德行,“内得于已”;同时还要德施于人,使众人得益,这就是“外施于人”。

  一个“德”字的逐渐演化,凸显出中华民族对“德”的追求和深遂的思想含意。

  德字易写,立德不易。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团,乃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盛或衰,或起或落,或褒或贬,或笑或骂,都与“德”字相关。

一个“德”字,度量着古往今来世间的万人万事。

  奴隶制时代,应当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安阳小屯发掘的祭祀坑内,数百具尸骨,在重见天日的静默之中,无言地倾诉着殷商帝王的荒淫与残暴。

  殷末无德暴君纣王,传说荒淫无度,暴政酷刑,无所不为,最后弄得天怨人怒,武王起兵伐纣,殷朝奴隶倒戈,逼得他最终自焚于鹿台之上。

临死前他曾大呼:

为何天不佑我!

他哪里知道,倒台的原因与天无关,实在是无德所致。

即便世间真的存在天的护佑,以天地之道,也只护佑那些有德之君,积德之身,厚德之政。

所以到了周王朝,周公对成王的教诲便成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们演绎了这样一个事实:

立德,是古人为人处世的第一件大事;同时,帝王之德、执政者之德与国家之德乃至社会之德、民众之德,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德行整体,其中帝王之德与执政者之德当是众德之要。

而一旦此德与民德相悖,便会出现民心涣散,社会动荡,以至政权风雨飘摇的境况。

由此,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便成了帝王之德,执政者之德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德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当推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

他一生致力于弘扬西周以来的道德文化传统,努力寻找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他十四年颠沛流离,宣扬“德治”和“仁政爱民”思想,周游于列国。

虽然他生不逢时,到处碰壁,可是他思想的光辉,却洞烛百世,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面对兵荒马乱的社会,也曾用他的道德仁义思想游说各国君王。

  一次,孟子问齐宣王:

“如果有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去远行,回来后却发现妻儿在挨饿受冻,他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

“应该和他绝交。

”孟子又问:

“如果管刑罚的官吏管不好下级,该怎么办?

”齐宣王又答:

“撤职!

”孟子再问: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不敢再答了。

  孟子的意思很清楚,国君的任务就是实施仁政,管理好国家,为天下百姓谋求利益。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他最终将被人民所唾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话,代表了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

  历史典籍《左传》,在德治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

所谓“立德”,对国家社会来说就是树立道德规范,弘扬道德榜样,德化社会;对个人来说则是修身养性,怀德于心,施德于人。

所谓“立功”,就是为国家兴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所谓“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传播真理,让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流行于天下。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有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仁人志士,都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的价值取向,锲而不舍地追求着。

然而,他们却常常受到历史的嘲弄,在封建帝王手中,“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不过是玩弄于股掌之中治世安民之术,以此保证王朝的延续。

所以,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封建王朝,以惊人的相似,在历史的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喜剧、闹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以化解的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有一位颇具现代人眼界的思想家黄宗羲。

他曾以惊人的勇气,向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大声宣告:

“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

如同电光石火,划破了两千余年民本思想激炫着的夜空,成为中国“民权”思想最早的宣言。

只可惜,这瞬间闪亮的孤弱的呼声,很快就淹没在改朝换代的喧嚣之中,只留下后世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感悟。

  一九一一年,是中国人民应该铭记的历史时代。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的历史开始书写新的历史纪元。

“民族、民权、民生”,这振聋发聩的“三民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升为国家的纲领。

然而刚刚剪去辫子的中国民众,在新鲜的混沌之中,还没来得及体味“三民主义”的滋味,便被军阀混战的枪炮声,又打得晕头转向了。

中国的政治至此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民的政治;“天下”人的天下至此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民的天下;人民仍然在饥饿、贫困、战乱、动荡中挣扎。

无情的现实,让孙中山先生带着“三民主义”的宏伟理想抱恨终身。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大声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庄严的宣告,令多少仁人志士、亿万百姓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中国的历史,何曾有过人民真正站起来的日子?

数千年漫漫的历史长路,人民从来是身心负重的跋涉者,低首匍匐的卑微者,骨髓尽失的供奉者,屈辱相交的被奴役者。

只有这一年的这一天,他们才尝到了站起来的欢欣与喜悦。

  新中国犹如朝霞旭日,英姿勃发,展现着亘古未有的盎然生机。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立地擎天,涵盖了数千年来“德治”、“德政”以及“政德”的林林总总,阐述着中国共产党人落地生根、永远不变的宗旨。

  无数的共产党人为这个宗旨终生奋斗着。

  焦裕禄———一个贫困地区的县委书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盐碱地,献给了生活在这片盐碱地上的人民。

他的事迹令无数人落泪,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情操,也将令昨天与今天那些无德的执政者们汗颜。

  如今的盐碱地上麦浪翻滚,他当年种下的泡桐树也已是根深叶茂,直耸云天,在细雨的飘洒之中,倾诉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情怀,一个执政者的为民之德。

  孔繁森———一个普通的山东汉子。

他放弃了安乐,离别了妻小,两度进藏,历时十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熔铸着中华大家庭里各族人民血肉相联的手足之情。

他以无私的奉献,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抛洒在雪域高原上。

  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或许有人会讥笑这口号过时了,讥笑这种奉献为愚蠢。

可在这愚蠢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伟大,一种为国为民倾尽一切的高尚道德与情操,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孔繁森走了,带着阿里藏族人民的无限哀思;孔繁森活着,活在为国为民的德政丰碑之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名字像春雷般响彻中国大地,他也姓雷,叫雷锋。

他是一名平凡的士兵,他用点点滴滴的平凡,铸就了平凡中的伟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不仅仅是一个士兵的宣言,也应该成为所有崇尚美德人们的宣言,更应该成为所有人民公仆的宣言。

  平凡与伟大,两者间有着天壤之别,但一个“为人民服务”,一个大写的“德”字,可以让他们同时耸立于天地之间。

  袁隆平,这位被世人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创造出人间奇迹。

  还有……还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践行中辛勤耕耘,施德于人,扬德于世……

  当然,也有一些公仆队伍中的败类,他们蔑视美德,毁坏德行,贻害于民,败德于世……

  德行,随着历史与时代的更迭,不断变换的形式,变换着标准。

但是,做为人,做为社会中的一员,不论他身居何位,身份如何,他的人格、情操、良心、道义,这些德行之基,是需要永远根植于心中的,也永远根植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万世不衰。

  做为公仆,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才会得到人民的称颂、尊敬和信赖。

而一旦颐指气使,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坑民害众,就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

  在中国重庆开县麻柳乡,就曾上演过这样的故事:

当地政府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引发了农民的过激行为,造成恶劣影响。

乡政府痛定思痛,决心问计于民,还权于民,造福于民。

五年后,乡政府解决了农民行路难、吃水难、通讯难、照明难、看病难的“五难”之困,群众给政府送去十九面锦旗,立下了两块“功德碑”。

  事小理大。

上至领袖集团,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凡人小事,无德不立,有德者兴,盛德者强,缺德者失,无德者亡。

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今天的宣示。

  德者,人心之根,行为之本;法者,养德之基,护德之度。

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缺失,不可偏颇,不可替代。

德治与法治并举,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里迎来了二十一世纪。

这是一个道德建设的世纪。

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新世纪的主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正成为今天的施政理念和实践。

“民本”思想的精髓已经成为建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础上的法治宗旨和道德宣示。

  岁月能够改变山河,立德为民的精神永远不会失落。

  以民为本,崇德尚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追求!

  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将再一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我们只有坚定地继承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努力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不断奋进,不断创新,努力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承负起中华民族历史伟大复兴的使命,才能使中华民族神采飞扬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德行天下,我们壮志雄心。

  天下德行,我们满怀豪情。

《德行天下》解说词三、诚信为本

  西安,古称长安。

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其中有两个朝代在这块土地上,因诚信产生出了两个结果截然相反的故事。

一个因丧失诚信而亡国,一个因坚守诚信而兴国。

  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性情残暴,沉溺酒色。

他宠爱的美女叫褒姒。

可褒姒自进宫以来,一直闷闷不乐,从未开口笑过一次。

幽王贴出告示说:

只要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千两黄金。

于是,马上就有逢迎者出主意,让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

各路诸侯一见烽火,都以为外敌入侵,于是纷纷率兵来救援,结果白忙一场。

褒姒看到乱哄哄的场面,果真笑了。

  然而,这一笑却后患无穷。

  公元前771年,外敌入侵西周,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各诸侯们再也不派兵来救援了。

周幽王因城破被杀,西周也随之灭亡。

  光阴荏苒,4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在同一块地方,秦国的商鞅推行变法。

在正式颁布变法令之前,商鞅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

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重赏“十金”。

  没人相信这是真的,也没有人敢去扛这根木头。

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扛到北门,他真的领到了“五十金”的奖赏。

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相信上面说话是算数的。

  “立木为信”,是为了达到取信于民的目的。

自此,秦国厉行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新法令,百姓没有怀疑的,秦国由此渐渐强盛起来,终于在一百多年后统一了中国。

  周幽王因丧失诚信而成为亡国之君,商鞅因严守诚信而使秦国成就霸业。

鲜明的历史对照,写下了诚信的重要。

  今天,我们正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人们发现,诚信缺失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着现代化建设事业。

  诚信,我们秉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在中国伦理精神中,历来重视诚信。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

“诚,信也”,“信,诚也”。

就是说,“诚”和“信”是互通的、一致的。

在古代,“诚”字的原初含义并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整个宇宙,是宇宙的固有属性。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说:

“诚者,天之道也。

”说的是,宇宙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无妄的,人承认它是那样,人不承认它还是那样。

所以,“诚”是天道的最基本特点。

  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因而人身上自然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征。

作为天道本质属性的“诚”,在人身上,则是一种内在的德性。

  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他就无法立身处世。

所以,孔子把“信”列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五种品德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