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646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docx

清代复习题及讲义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苏州剧作家群

2、南洪北孔

3、神韵说

4、浙西词派

5、阳羡词派

6、无声戏

7、桐城派

8、阳湖派

9、格调说

10、肌理说

11、常州词派

12、小说界革命

二、简要评析《长生殿》和《桃花扇》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的异同。

三、举例评析《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

四、谈谈你对《红楼梦》的认识。

 

第一讲清前期诗文

一、“梅村体”叙事诗

  

“梅村体”诗——吴梅村的叙事歌行,律化的长篇叙事诗。

是其最擅长、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审美创造。

“事俱按实”、以人系事、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强烈的抒情性以及雅俗相融、融汇众美、自成面目,是我国古典叙事诗自汉唐以来的新发展,是继盛、中唐杜甫、白居易之后叙事诗的又一个高潮。

二、王士禛神韵说

康熙初王士禛任官扬州时,曾编选唐人律绝为《神韵集》(已佚),为其标举“神韵说”之始。

晚年他又编选了《唐贤三昧集》,再次表述了这一主张,其序文云:

所谓“神韵说”并不只是重复司空图、严羽诸人的诗论,这里既包含了七子派对“格调”的讲求,也包含了公安派“性灵”的意味,杨绳武称“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法律三者悉举诸此类”(《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

三、词的中兴:

(一)清初词中兴的原因

 

(二)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2、陈维崧词

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

(陈廷焯:

“陈其年词,纵横博大,海走山飞,其源亦出苏辛。

”(《白雨斋词话》)

3、阳羡词派——清前期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

陈维崧周围会聚了一些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

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今词苑》(陈维崧主编)、《瑶华集》(蒋景祁编)等词选,一时也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阳羡派”。

他们对于建立宗派并不积极,其风格在正宗词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别调”,故影响不大,并很快趋于式微。

(三)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

P191

浙西词派——清前期朱彝尊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

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

“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

(四)纳兰性德P193。

“国初第一词人”,

 

论词重视言情,标榜寄托,不拘一格,于阳羡、浙西之外独树一帜。

纳兰词艺术特色

(1)语言优美,自然流丽,多用白描手法。

王国维: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2)意脉流畅,直抒胸臆。

(3)风格感伤,沉郁雄厚。

(4)境界遥深,柔曼而不失阳刚。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

“一洗雕虫篆刻之讥。

《菩萨蛮》P211。

《长相思》:

作品选P274。

 

第十六讲清前期戏曲

一、以李玉为首的苏州剧作家群

  

苏州剧作家群——苏州在明代就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中心城市,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形成一个重要的创作群。

其中李玉最为著名,另有朱翯(hu,素臣)、朱佐朝(良卿)、叶时章(雉斐)、毕魏(万后)、张大复(星期)、丘园(屿雪)等,除丘园是常熟人而生活在苏州外,其余都是苏州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彼此交往密切,常合作写剧,也被称为“苏州派”。

这一流派的主要特点是敢于面对人生,干预现实,能大胆反映当时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

(时事剧40多种。

祁彪佳《曲品》所载剧目。

(二)李玉剧作

力图以旧道德的重振来挽救“颓世”。

1、明亡前:

“一人永占”P194

以“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合称“一人永占”。

2、清初

《清忠谱》、《万里圆》(又名《万里缘》)、《千钟禄》(又名《千忠戮》)

(《惨睹》一出中的一段唱词在当时流传很广:

P196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倾杯玉芙蓉》)

(四)李玉剧作艺术特点

1、李玉的剧作大多剧情紧凑,冲突激烈,舞台演出的效果较好。

2、人物塑造概念化、扁平化

由忠臣、义仆、贞妾这一类角色为主人而忘我牺牲所表现出的激情,多依赖于语言的夸张,并不能给人以很深的感动。

二、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P202

(一)李渔生平

(二)李渔戏剧理论

 

《闲情偶寄》内容博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

《词曲部》:

“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

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

1、“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

2、“立主脑”

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

3、“脱窠臼”

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

4、“密针线”

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

5、“减头绪”

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6、“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

(三)李渔戏剧:

风情喜剧

《笠翁传奇十种》(《笠翁十种曲》):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选材新奇,情节生动,主脑明确,脉络清晰,语言明白浅显;破除旧套,大胆创新,可演性强。

(四)李渔戏剧主题

李渔《闲情偶寄·凡例》:

写剧出于“点缀太平”、“规正风俗”、“警惕人心”等用意。

1、颂扬真情

关注焦点从社会新闻到个人生活:

真情;修行;

2、道学与风流的谐和

 

3、社会反论(尖新奇巧)

对某些既定的社会习俗,或传统、道德的背离与反思。

 

(五)李渔戏剧艺术特色

1、善于描绘常人的生活欲望,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出真实的生活气氛,富于才情和机智。

2、剧情新奇,结构巧妙,绝不入前人陈套。

3、曲辞不算精美,但老练流畅。

宾白尤其富于机趣,音调铿锵,朗朗上口,过去剧作中少见。

4、有良好演出效果,流传甚广,并在各种地方戏曲中被改编演出。

影响广泛。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

西方较早就有翻译和介绍。

四、洪昇与《长生殿》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阵痛归于平静,人们开始更多地以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

“南洪北孔”——清初戏曲家洪升和孔尚任的并称。

两人的戏曲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齐名一时。

洪升的《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借唐代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抒写悼念故明的情绪,孔尚任的《桃花扇》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借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描写南明史事,抒发兴亡之感。

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相近:

曲词典雅,风格含蓄,而深情蕴藉。

 

(三)《长生殿》主题

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与历史伤感。

借悼念天宝遗事写悼念故明情绪。

把杨、李的爱情故事具体地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

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自序》)的教训意义外;

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

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长生殿》艺术特色

1、结构方面,双线平行交织、互相映衬,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组织相当严密。

全剧长达五十出。

(1)李、杨爱情是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2)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情景与李、杨爱情的线索组合成一体。

2、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

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

3、精于音律,句精字研

 

4、人物形象塑造

唐明皇:

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

分寸不易把握。

杨贵妃:

前半部分写她恃宠骄纵,为独占唐明皇的欢心而机变百出,又因害怕失宠而忧心忡忡,性格较为丰富,切近一个宠妃的身份。

忠臣义士郭子仪、雷海青等,都显得简单化。

五、孔尚任与《桃花扇》

《长生殿》问世十年之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继有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

二剧有许多相近之处,《桃花扇》取材于数十年前的明末历史,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

(三)《桃花扇》的主题思想

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

 

2、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怀,构成了《桃花扇》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3、以“兴亡之感”否定“儿女之情”

爱情线索和政治线索结合紧密。

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卷入在南明政治的漩涡和南明政权从初建到覆亡的过程中。

全剧都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四)《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许多方面均富有艺术创造性。

1、艺术构思巧妙:

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结合紧密。

以桃花扇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串联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线索,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

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习见的大团圆程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

2、人物形象鲜明

较多地注意到人物类型的多样化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1)李香君: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来刻画。

聪慧、勇毅的个性,颇有光彩。

(2)阮大铖:

既写了他的阴险奸滑,也注意写他富于才情的一面。

(3)正反两面之间的几个边缘性人物

杨文骢(龙友):

能诗善画。

画与董其昌、王时敏等齐名,称“金陵九子”、“画中九友”。

诗为“崇祯八大家”之一。

3、曲辞偏于典雅。

不及《长生殿》的优美生动,但也不乏精采之处。

第十七讲清前期小说

一、清前期拟话本小说——最后的繁荣

清代前期沿承晚明风气从事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是李渔。

(李渔受晚明思潮的影响较深,受了时代的压抑,常用荒诞的眼光来看人生,写小说又主要是为了卖钱,把精力太多地放在离奇的情节上,而削弱了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

(一)李渔的小说观念

“无声戏”:

通俗、传奇、创新。

文无定格、结构第一、团圆之趣"

以其戏剧理论指导小说创作:

“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

语言风格:

俗中求雅

(二)作品

《无声戏》(一集)被禁之后,李渔将它改头换面重新出版,造成比较复杂的《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版本系统。

二、《聊斋志异》与清前期文言小说

(三)《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驳杂不一。

(蒲松龄的思想感情混杂)

1、抒孤愤:

对科举制度和黑暗现实的批判

这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比例。

2、写理想:

花妖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

情感丰富、想象力出众的艺术家,在幻想中描写花妖狐鬼的形象时,写出了本属于人类的许多美好的向往。

(《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

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

(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以唐人传奇法,以作志怪。

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3、语言成就

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

 

(五)影响

清中叶后的拟《聊斋》流派。

改编为戏曲、俗曲、曲艺作品。

拥有外文译文语种最多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

 

第二十一讲 曹雪芹与《红楼梦》

(二)《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

1、“脂本”系统

流行于约乾隆十九年(1754)到五十六年(1791)间的八十回抄本,附有“脂砚斋”(作者的一位隐名的亲友)等的评语,故名。

现存这一系统的本子有十几种。

2、“程本”系统

全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活字排印(简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简称“程乙本”),以后的各种一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以上二本为底本。

 

(二)贾宝玉形象的意义

核心人物。

集中体现了小说的核心主题:

新的人生追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痛苦。

一个追求健康的自由生命、不愿在陈旧的社会规范中僵死或腐烂的才智之士,不能为社会体制所容而成为“废物”。

 

社会生活中失去意义、失去归宿的贾宝玉,把他的全部热情灌注在大观园一群年轻女性的身上了。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作。

(一)宏大而精致的长篇结构

1、中心线索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纠葛(主要场所:

大观园)

2、多重结构

(1)贾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

(2)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

贾府中复杂的家族矛盾、贾府中其他人物的命运(贾府中的男性与大观园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

(3)以贾家为主的贵族世家,又与外界发生广泛的牵连

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

(4)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

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二)自然平实的艺术追求

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第一回: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第五十四回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故事陈套的不合情理作了相当准确的批评。

(三)出神入化的人物塑造

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无不自具个性、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光彩。

(四)雅洁灵活的语言艺术

1、叙事文字

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

2、人物对话

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活灵活现,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

近代文学

一、“湘乡派”和“宋诗运动”

散文中承桐城派余绪的“湘乡派”和诗歌中的“宋诗运动”,核心人物是洋务派领袖的曾国藩。

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著名诗人。

他们既重视正统道德的修养,又强调自我独立品格的表现,以此求得“不俗”的诗风。

在文学上以坚守传统的面貌出现的。

宋诗派在清末民初演化为“同光体”。

二、“诗界革命”P354

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的兴起,和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曾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回国后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去职家居,老死乡里。

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1、黄遵宪诗特点:

(1)多记时事

(《冯将军歌》、《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度辽将军歌》等均反映了中法、中日战争中的大事件,对国家的衰危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悲愤。

《拔自贼中述所闻》、《天津纪乱》、《聂将军歌》等则记述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中的事件,并表示强烈的反对。

以诗为史的意识很强,这些诗也确有史料价值。

(2)以“古文”之法入诗

(《冯将军歌》仿《史记·魏公子列传》笔法,叠用十六“将军”字面,以表示对冯子材的敬重。

(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题材

反映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和包含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品。

(《樱花歌》描述了樱花开时日本举国若狂的欢腾景象;

《纪事》记述了美国总统竞选、两党哄争的情形;

《登巴黎铁塔》写登埃菲尔铁塔所见所思。

“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

”(丘逢甲《人境庐诗草跋》)

(4)一部分诗有向白话诗靠拢的意味

(《出军歌》、《军中歌》等,语言通俗而形式自由,艺术价值不高)

2、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就“诗界革命”的方向提出要兼备三长(《夏威夷游记》):

(1)“新意境”(主要指诗的题材、内容),

(2)“新语句”

(3)“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对黄遵宪诗评价最高:

“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

在较低的标准上,黄可为“诗界革命”的模范;在高标准上,则连他也不合格。

所期望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则根本就没有发生,本人后期对诗歌的态度也向古典传统回归,向“同光体”靠拢,更宣告了这一“革命”的结束。

3、晚清的诗歌变革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过分强调社会功用(这和“小说界革命”一样);片面趋新求异;“古人之风格”。

(四)传统诗派

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倡导变革的同时,诗坛上还存在一些传统诗派,在当时的实际影响要比新派诗人大得多。

1、沿承宋诗派、以陈三立等为代表的“同光体”

2、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

3、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中晚唐诗派

4、名士李慈铭不专取一派,但也不脱离传统的范围

二、清后期小说

“小说界革命”P374——376

谴责小说

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作品,大都写得很尖锐,迎合读者求一时之快的心理,描写往往言过其实,浮露而缺乏深度,称为“谴责小说”。

代表作家有李宝嘉、吴沃尧、刘鹗、曾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