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85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1、硕鼠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

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

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

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

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

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

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

你。

      “贯”:

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

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

舒心;

      “逝将”:

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

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

《诗经》中说: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2、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

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

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

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

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

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

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

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4、塞翁失马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

——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          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

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

(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

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

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

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

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

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

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

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

“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

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

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

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

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

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

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

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后羿射日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射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

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

   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

     

(1)后羿为什么射日?

     

(2)后羿怎样射日?

     (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大家一齐读一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

    1、指导反馈:

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2、导读第2自然段。

    3、齐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6、教师谈话:

孩子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

      你的心怎样?

(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

    7、教师小结:

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4、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

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二、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

    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

    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

   三、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

    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拓展延伸,讲故事

    1、教师小结:

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什么神话故事了吗?

    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

    3、教师小结。

   五、指导书写

    1、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千金求马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

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

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

“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

”国君点头同意。

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

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

“我要的是活马,你为了安葬死马而白费了500金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笑道:

“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

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

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

”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这个故事的寓意:

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6、赵威后问齐使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

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2.思考:

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

3.解题:

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

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

※难点:

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

5.赵威后有几次“问”?

分别问了什么?

怎么问的?

为什么要这样问?

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

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

岁-民-王提问{反问:

“苟无…”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

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

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1′5′1′15′

 ※难点:

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

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

※难点:

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

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

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

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

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

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

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1′7′2′1′5′

 附录:

 1.(幻灯片)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赵威后问齐使》)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间乞食》)

 2.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赵威后问齐使》)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

 常语人曰:

“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问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