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docx
《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
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涉及多层次、多行业和多地区。
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产业规划、市场运营等方面涉及不多。
河南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产业融合视角下通过政府、行业中介组织、企业多主体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协调下整合推进。
第一节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一产业融合概述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是由Rosenberg于1963年在对美国机械设备业的演化研究中提出的[1];Fredrik指出产业融合会带来产业边界的模糊,并认为产业融合演进会同时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发生[2]。
黄晓懿等在分析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时提出:
产业融合就是人才、资本、信息、知识、技术、经验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结合,能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可以说,产业融合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产业内及产业间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竞争合作关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消除产业发展的障碍,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与机理
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与机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Lemola[4]、Pennings和Purannam[5]、Chesbrough[6]等分别从管制放松、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等视角考察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周锦从企业、产业、宏观层面考察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内在机理和主要的融合模式[7];花建则从横向服务链和纵向产业链层面考察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8];宋怡茹等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对产业融合的方式与效果进行比较[9]。
依据以往学者的分析和产业融合的特征,产业融合动力的分析主要从企业的产业升级压力、产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宏观管制的放松三个层面展开。
首先,企业升级与发展的压力是微观视角下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空间的压缩,企业有着寻求在产业间重新组合要素、配置资源的诉求;与此同时,企业为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也存在升级与发展的压力,而产业融合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产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技术创新会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颠覆,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和新兴业态的出现。
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播与渗透会进一步地促进产业的融合,为产业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和更多可能。
再次,宏观管制的放松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
产业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监管制度的限制。
此时,管制的放松会为产业融合松绑,成为宏观视角下产业融合的助力。
关于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则主要从基于横向服务链扩展、基于纵向产业链延伸的视角探讨。
以文化创意为例,横向服务链扩展是指将文化创意运用于制造业的设计、研发之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而纵向产业链延伸则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在文化创意产品制作、营销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从同一文化品牌或文化形象中重复获取利润的目的。
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产业融合还会带来产业价值的转移与提升以及新业态的出现。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与旅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越来越体现出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两者融合的体现。
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一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和游览等服务的行业。
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也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
从资源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可以说,文化已经渗透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旅游活动离不开文化的参与。
文化可以提升旅游活动的品质,提升旅游吸引力,而旅游也日益成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主要途径,为文化的传播、交流、保护、开发提供了可能。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Boccella等认为,创意与文化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0]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也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
杜传忠和王飞从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出发,指出我国应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11];林秀琴基于产业融合与空间融合视角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12];李璐从产业、企业层面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信息资源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13];李建军等则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内在机理及互动路径等进行了分析[14]。
其中,文化产业天然地具有与旅游业共生互动、融合发展的特质。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两大产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成为当前产业融合的研究热点。
兰苑、陈艳珍结合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和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路径。
[15]花建提出在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注重打造文化旅游中魅力的智核,营造丰富的内容、多元的主体和动态发展的框架。
[16]翁钢民等则从产业和空间层面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
[17]综合国内外研究状况,可以发现文化产业的融合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其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已经对此展开研究。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拥有独特的优势,结合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对两大产业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的拓展。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理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机理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又是两个交叉的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是两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两大产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综合以及一体化,发挥旅游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两大产业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工程,融合的范畴涉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两大产业市场层面、两大产业管理体制、产业规划等方面。
从融合的主体来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以及政府、行业中介组织等都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导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完成微观层面的融合;政府对两大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主管部门管理体制等的调整和改革可以被看作宏观层面的融合。
而基于产业层面的融合与基于企业微观层面和基于国家产业政策宏观层面的融合不同,是中观视角上的产业融合。
这里更多地兼顾到中观和宏观视角。
图3-1两大产业融合层次示意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理可以被表示为一个立体结构,如图3-1所示。
其中,融合层次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融合主体主要是行业中的主导企业,中观层面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宏观层面的主体则主要是政府。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各个层面,如旅游、文化、文物、建筑等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和统一以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规划问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文化品牌与旅游的整合问题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最大效益,必须从融合理念和机制、市场、资源等多个层面来考察。
具体包括区域产业规划,管理体制、机制融合,区域市场营销、产品品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产品设计,融资模式创新与企业间融合等。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模式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具体地,可以分为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以及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9个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
其中,不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融合趋势。
1.动漫、影视与旅游业
动漫、影视业是指动漫、电影、电视和录像(含以磁带、光盘为载体)节目的制作、播出、放映等活动。
影视旅游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中国影视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过程中,影视城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而成为一类特殊的旅游活动场所。
而近年来,影视剧和旅游两个概念越来越紧密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时尚的旅游主题。
电影《英雄》中九寨沟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十面埋伏》中的蜀南竹海、《少林寺》中影响深远的少林功夫、《哈利·波特》中神秘的英国古堡等都令观众神往,而上述地区也都成为新的影视旅游胜地。
而根据经典动漫建成的游乐园更是成为吸引游人的景点。
比如根据系列迪士尼动漫建成的迪士尼乐园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海量游客前往。
2.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耳相传的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意识、节庆以及传统手工艺等活动。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各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的文献史料及手稿、图书资料以及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18]其中,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为游客提供观赏、游览、科普、教育等服务的功能,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由于其独特风情和良好的参与性成为旅游的目的。
3.设计服务与旅游业
设计服务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
其中工业旅游就是工业设计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
企业以产品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和先进的设计工艺为旅游产品,通过展示产品生产中的技术、设计工艺、产品等满足游客的欲望,或起到科普与教育的意义。
此外,也可以将原有的设计工艺保留下来进行展示,既有利于保存重要工业遗迹,也有利于游客直接感知。
此外,设计服务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旅游景区规划、景点布局等旅游产品之中。
4.休闲娱乐与旅游业
休闲娱乐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活动的深入,休闲娱乐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主要类型。
由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波及效应较强,不少旅游业发达的地区门票收入只占很小的比例,甚至取消门票,来达到吸引游客和旅游经济要素向旅游地集聚的目的,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才是旅游收入的主要部分。
相较而言,我国不少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仍是旅游收入的主要部分,购物、娱乐等则十分欠缺。
5.艺术表演与旅游业
艺术表演与旅游业的融合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旅游景区,具有当地风俗人情的戏曲、歌舞、杂技等艺术表演形式已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近年来,不少大型艺术表演开始在旅游景区出现,比如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嵩山少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东京梦华》以及西安华清池历史舞剧《长恨歌》等诸多大型实景演出。
这类艺术表演与旅游业的融合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都能接待大量的游客。
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上演以来,到2013年,共演出近45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观众(含港澳台地区)约200万人次。
[19]
6.会展与旅游业
会展业是产业关联效益较强的新兴产业,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所在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有助于城市对外形象的宣传。
旅游业与会展业的作用有诸多重合。
比如旅游业也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餐饮、休闲娱乐、会展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
会展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其融合和互动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共同壮大。
总的来讲,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突出。
然而,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因而以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为例来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节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模式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业。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近年来,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方面,以古文化、黄河、少林寺、太极拳、寻根觅祖、洛阳牡丹、开封菊花为特色的古、河、拳、根、花等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开封清明上河园、白马寺、安阳殷墟等精品景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多向整合也延伸了产业链,汴绣、钧瓷、仿古青铜器、黄河澄泥砚、南阳玉雕等文化产品,和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剪纸、泥塑、泥泥狗为代表,具有河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以龙门石窟、殷墟、少林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的推出等,都进一步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时间维度上讲,河南的文化旅游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
从融合路径来看,可以分为动漫、影视与旅游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休闲娱乐与旅游业,艺术演出与旅游业以及会展业与旅游业等类型。
相较而言,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倚重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河南文化旅游也存在同样的特点。
因此,在这里,笔者从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现代文化与旅游业以及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三个视角来分析河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模式。
一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业
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拥有:
洛阳、开封、郑州、南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龙门石窟、灵泉寺石窟以及嵩山中岳庙、太清宫、王屋山阳台宫等宗教遗迹;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康百万庄园、宗教寺院、南阳府衙、嵩阳书院以及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古建筑;汴绣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品;等等。
其中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适合进行观光旅游开发。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除了可以观赏到中原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可以通过汴绣、钧瓷等大量文化产品来感受中原文化。
汴绣等文化产品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代表,将文化产品融入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延长旅游产业链,还可以利用文化产品制作过程的介绍和宣传增加旅游过程中的层次感。
而部分文化产品的制作还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切身体会这些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提升旅游的品质。
案例:
八省联合打造中国功夫之旅[20]
2017年12月,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等地共同启动了河南功夫体验之旅。
中国功夫文化浸润着中华大地的每寸土壤。
除河南以外,河北、山东、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等省功夫文化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结合各省特色,此次推介重点推出了包括中国功夫体验之旅、中国功夫影视之旅、中国功夫养生之旅以及中国功夫研学之旅等“中国功夫之旅”四大精品线路。
推介活动中,习武、抄经、品茗、引弓、悟禅、禅行等一系列功夫文化体验活动,一禅一武、动静之间让与会嘉宾置身其中,令260余名全国旅游行业大咖纷纷为河南功夫文化的魅力点赞。
“天下功夫出少林”,河南在发展功夫旅游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据介绍,登封目前有20多个少林武术功夫演艺团队,每年在国内外巡回表演2000余场,吸引海外观众200万人次,媒体观众覆盖全球近20亿人次。
2016年登封顺利入选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进一步擦亮了“少林功夫”这一世界级“金字招牌”。
河南功夫的另一主要流派为温县陈氏太极拳。
发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陈式太极拳在国际上也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高达3亿多人。
习练太极拳已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这不仅树立起了河南功夫文化的品牌形象,而且在发展功夫旅游上也逐渐形成了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
二新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
会展业、动漫、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产业。
新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既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河南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4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资产总计达到140.8692亿元。
但总体而言,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的科技、人才等基础仍有欠缺,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影响了其与河南旅游业的融合。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会展业与旅游业,动漫和影视与旅游业,工业设计、制造业与旅游业等具有融合发展的基础,对于河南而言,会展旅游、影视旅游、工业旅游是新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典型代表。
案例:
航空工业设计与旅游[21]
航空制造业拥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设计制造工艺,为航空工业旅游的开展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1)世界著名航空城工业旅游
图卢兹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城,1890年工程师克莱蒙阿代尔发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蒸汽动力单翼机,空客A380的问世更是奠定了图卢兹航空之都的地位。
一进入图卢兹,游客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航空文化氛围,法国航空航天中心等研发机构、法国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空客等航空制造企业遍布全市。
据统计,仅图卢兹布拉涅克机场周围就分布着29个与航空相关的景点。
而空客公司组织的工业旅游、航空发展博物馆参观、航空主题娱乐城等更是其中的亮点。
(2)世界最大飞机制造商工业旅游
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极为重视工业旅游。
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飞机总装基地每年大约接待14万人次的参观者,是西雅图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西雅图波音飞机制造厂的工业旅游已经较为成熟,其参观流程设计成熟、合理,专业,既有考虑到参观效果而专为参观者设计的参观走廊,也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传播渗入参观的各个细节之中。
(3)国内航空工业旅游
国内航空工业旅游既包括依托于航空工业园区的文化旅游,也包括依托于知名航空企业的旅游形式。
比如沈飞航空博览园2001年建成,是全国第一批航天航空类工业旅游示范点。
目前,沈飞航空博览园已经成为集国防教育、航空知识、航空企业文化推广、旅游于一体的航空工业旅游博览馆。
2009年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也依托着园区内多个航空器制造企业、飞机设计研发机构开展了航空工业博览游。
飞机制造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活动也是航空工业旅游的发展方向,2010年,上海飞机制造厂也开始接待参观者,允许参观者参观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的制造和组装过程。
三“历史+现代”模式的文化旅游业
历史文化资源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基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也要以此为前提。
当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待深入,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还需要现代科技、资金等要素的积极参与,以及人才、品牌、信息、客户、创意等“软”资源的支持。
河南文化旅游业应逐渐形成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制作、旅游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旅游服务平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多层次的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在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科技+创意”,拉长文化产业的链条,提高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形成以文化资源产品为中心、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链,不断开辟文化旅游业高附加值、高创意的新领域。
案例:
文化产业在风中起舞——品《大宋·东京梦华》[22]
《大宋·东京梦华》是河南省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大型实景演出。
演出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和宋代学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相关记载为切入点,以八阕经典宋词蕴含的意境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宋代都城的繁华盛景和封建王朝的大国辉煌。
《大宋·东京梦华》紧紧围绕北宋文化的主题展开,把气势恢宏、光彩夺目的精彩画卷史诗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演出质量和文化品位,扩大了演出的观众基础,成为与《禅宗少林》比肩而立、河南省大型实景演出“一山一水,一东一西,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姊妹篇”。
《大宋·东京梦华》是在深度挖掘古都开封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悉心打造的极具中国文化审美情趣和中原文化特色的实景演出,是中国继汉风唐韵之后又一值得仔细品味和欣赏的盛世画卷。
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让观众在对北宋王朝兴衰变化的感悟中,唤起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将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宋文化”在现代旅游产业中迎风起舞。
第三节河南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南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值为489亿元,仅为广东省的1/5,湖南省的1/2。
以旅游业为例,河南拥有2处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3处5A级景区、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188家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2008年河南省入境旅游人数为67.91万人次,旅游创汇3.74亿美元,在与中部各省的比较中排名靠后,在全国各省份中也仅位列第19位,发展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然而,仅仅拥有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与东部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河南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基础、企业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资本投入、人才引进培养、产业规模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总的来讲,河南文化资源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新意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行业的综合性工作。
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
但是,文化产业是高科技含量极高的创新型产业,它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要素,还需要品牌、信息、客户、人才、创意等“软”资源。
与此同时,文化资源的开发在政府管理方面、产业的规划整合方面,文化产品的市场运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整合还不够,或者未涉及,从而导致河南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缺少优质的资本、国际化的人才、强大的研发能力、含金量高的品牌等的支撑,未能充分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从较高层次对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整合和创新。
具体而言,河南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综合开发产品少;以文物、古迹等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较多,以观光为主,产品开发模式雷同,缺乏参与性、主题性和休闲性等综合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高品质、高知名度人文资源的开发;景点、景区等旅游产品开发过于简单化,缺乏个性,缺乏历史悠久的文化所带来的厚重感。
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档次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一流的资源”“三流、四流的旅游产品”的状况,甚至毁坏了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旅游业的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
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涉及城建、文物、旅游、宗教等各个部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链较短,文化旅游业配套设施不完善
当前,文化产业已逐渐形成包括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内容制作、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营销以及衍生产业发展等的完整产业链条,并逐渐成为高附加值、高创意的新兴业态。
其中,内容产业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上游,创意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文化产品的制作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中游,也是可以为文化产业带来增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然相较而言,其附加值和利润低于内容产业。
文化产品的营销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中下游,而衍生产业则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下游,附加值较高。
目前,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短,以文化资源产品为中心、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链还不完善,高附加值、高创意的文化产品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