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悟人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729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经典 悟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经典 悟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经典 悟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经典 悟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经典 悟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经典 悟人生.docx

《读经典 悟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经典 悟人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经典 悟人生.docx

读经典悟人生

读经典悟人生

一经典开启心窗

花木繁茂依赖于沃土的滋养,水草丰美得力于阳光雨露的孕育,心灵的健康茁壮也需要精神的营养支撑。

在养育心灵良方的寻觅中,经典永远呈现着永恒的微笑和温暖。

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追溯心灵延展的轨迹,我们看到,那种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一直没有发生太多改变。

比如,对于爱和真情的向往,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真诚、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从古到今,洪荒千代,永远是人类坚毅的守望。

岁月的洗礼和磨练,历史和实践的验证与陶冶,让经典的光亮更加璀璨夺目。

经典的画卷星光灿烂,等待着人们走进它。

走进经典,就是常温经典。

阅读经典,永远都是开卷有益。

经典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不必慌张失措,只要从容开卷,便可以安放一颗躁动的心灵。

从经典的阐述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类永恒的艰辛与执着,读出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火种。

走进经典,感受经典,用经典打开心窗,需耐得寂寞,忌骄躁和急功近利。

经典的作用是春风化雨式,润物细无声,是水滴石穿,潜移默化。

领会经典需要切磋琢磨,“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一点一滴体味思索。

经典的价值,就在暮然回首间看到灯火阑珊,让人豁然贯通,穿越历史的隧道,在时空的对接点上呈现出打动心灵的力量。

心窗洞开,春风入户,阳光明媚,甘霖洒满心灵深处,生命中荡漾清澈明净的源泉。

二读《老子》感悟大道

一种学说绵延千年,一定有不朽和伟大的生命力。

经典不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滋养人生的宝贵源泉。

读《老子》这座智慧的高峰,感受他的光芒永远那样厚朴简洁不刺眼,微言大义,镜鉴物理,却有一种超拔俯视的洞察、截断众流的明澈和难以逾越的高度。

老子的高明,不是他能够在世俗生活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也不是他能够教给世人一套经世致用、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恰恰相反,老子以无比的冷静,目光如炬地穿透了一切世俗的表象,在变化往复的世事流云中淡漠一瞥,娓娓片言,却让芸芸众生感到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自有一种灵魂洗礼般的惊愕,远远地超出惯常的思维、大众的想象和俗世的意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我们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的,便可以感觉老子的眼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这基本的辩证之上,是老子对于道的把握和认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不赞同趋势阿俗、随波逐流,也不是简单的同情弱者,而是参悟勘透了这个实质上的规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水盈则溢,月满则亏,事物在发展的同时也在迈向其反面,老子感悟着这个深刻而又朴实的道理: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这大约真的便是一种天道啊!

所以现实中有时候真的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西谚也有云:

“上帝要让他毁灭,必先使其疯狂。

”所以我们看到现实中那些不可一世、霸道猖狂的人间事,倒可以付之一冷眼,这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是不会长久的。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看得既透,说得也已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甚至更大声呼斥:

“强梁者不得其死”。

也许老子看的怪现状实在太多,昨天的事不久又上演,前天的悲剧今天又发生,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乱花渐欲迷人眼,新闻瞬息如旧闻,还是再不倦地谆谆告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谦诚谨敬一些吧!

老子上穷碧落下黄泉,发万古之浩叹: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洞察精微以告世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所以老子希望世人在明白这些真相之后,能够找到恰当的处世观,那就是抱朴含真,“致虚极,守静笃”,更晓以圣人之道: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好个不争!

诚非虚言!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可以说,老子将这份敬畏谦诚的道理讲了个遍,也讲了个透,也许,因为老子痴心不改,顾念太深,爱之深,怜之切,念念在兹。

老子似乎说累了,又怕还没有说尽,于是更将机锋一转,对统治者淡淡地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是以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去想吧,去味吧,我不再多说,又有什么还没有说呢?

老子微微一笑,和光同尘,又似已羽化登仙。

可道之“道”,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

老子觉得那大道既不可强以为名,便只能憬悟于心中。

老子不曾有所保留,甚至知无不言,世人殷殷以求处世之道、治事之方,老子难辞其请,便告诉人们: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读《庄子》学做真人

读《庄子》,就像立于一面无比明亮的巨大镜子前,直可以照耀透析至灵魂深处,醍醐灌顶,让人恍然惊觉。

首在知“小大之辨”,启自知之明。

明白自己的渺小,便会多一份谦虚谨慎,多一点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

《庄子》里说,秋天里山洪暴发,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拥有如此的河汉灿烂,河神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在己处了,欣然自喜。

河神顺水东去,及至看到万川归来无边无际的大海,才一下子惊醒,望洋而叹曰:

“野语‘闻道百,以为莫如己者’,我之谓也。

”意识到自己的洋洋自得恰是没有见过真正的世面,贻笑大方。

而“过江河之流不可量数”的大海却深知自己“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识见出于心胸,有无边无际的包容,才有那深不见底的厚重、大气和深沉。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又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大海不自大,宇宙无穷尽,人类唯有心存敬畏之心,庶几始可安然自处,区区个人,该是何其的渺小呢?

自大者,乃是眼界小,所参照的坐标太低狭。

倘若谁会自以为了不起,那只能是井底之蛙了。

谦逊或许可知一己之微小,从而勤修以抵达心灵的宽广博大。

夏虫不可语冰,能自知,才可以参悟大道,这是一个前提。

次在明人生之旨,立淡泊之志。

人生不可有太多的贪欲,欲望过多,再不恰当,便会生出烦恼和事端。

都说欲望是魔鬼,放纵的欲望可以吞噬正常的人性,但没有对人生真正的洞明和豁达深刻的体察,是很难参破个中关节障碍的。

看看物欲横流的事态万象,就可知将会有多少悲喜剧不断交替上演。

庄子说: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怡然自得的适意究竟是什么呢?

不是指高官厚禄地位尊显,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意安详,没有太多的奢望欲求,如此而已。

人生天地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匆匆如过客,荣华富贵在身犹如外物偶然到来,是临时寄托的东西。

外物寄托,来不必刻意阻挡,离去也不必加以劝止。

所以,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姿意放纵,也不必因为贫穷困窘而趋附流俗。

倘若因失去寄托之物便觉失意,那么即使有过快意也未尝不是迷乱了真性的荒唐云烟。

所以庄子说,因外物和流俗而失却本性的,就是颠倒本末的“倒置之人”了。

少一点欲望,就多一份快乐,无欲则刚。

倘若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加克制,任其滋生蔓延,则永远也无法明白人生的真义,等到繁华如烟云散尽,而人生已破败不堪,岂不悔之晚矣?

守望内心的安宁,永远都是人生修养的指向。

再次,需晓真人之行,悟处世之方。

庄子将人生的境界发挥到无限远、无边大,而对于真人行世的描述却给人以另一番启迪:

“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行邪?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大约是一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意指。

对于“居乡不见谓不脩,临难不见谓不勇”而埋怨命运不公的孙休,则振聋发聩地当头棒喝道:

“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

”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所建树而不自得,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种奇妙的辩证里,却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做人智慧。

读到这里,我想不会再有人发出种种浅薄无聊的牢骚和怨恨了,读《庄子》以修身,学真人以悟道,在这种灵犀与玄机的交汇充溢中,大约可以迈向一种澄明与通达之境。

最后,试看庄子的本色和对于人生世事了然于心的潇洒。

粗服布衣、打着补钉的庄子,正緳系履过魏王。

魏王曰:

“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对答道:

“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衣衫破旧不过是贫穷,腹藏锦绣而无所用事,英雄失路的寂寞壮怀才是困乏贫惫。

对于生不逢时的无奈,庄子幽默而又敢言: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

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猿猴在高大乔木里自由自在称王称霸,在刺蓬灌木丛中则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环境使然啊。

吞舟之鱼,在陆不如蝼蚁。

正是这样的感喟中,庄子睥睨万物,不屑流俗,庄谐之间亦有一种智勇兼具的风度,不失真人本色。

四读《论语》体味君子之道

孙中山先生说: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以此观之,治事之方要在得人,人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也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正是这种思想一以贯之。

看来,把眼光投注于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

人,做小人还是君子?

这是一个问题。

关乎世道人心,也决定时风社稷。

体味中国文化经典《论语》的要旨,可走进对于君子之道的密码解读。

作为具体的人,总是处在具体的利益和圈子之中。

一般而言,面对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大贤的气度,“太上忘情”,标准太高。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凭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雅量高致,令人神往。

倘若依然有些高,那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则应是符合实际的心理追求。

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在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年代,或许显得迂腐与另类,但是否恰恰也是另一种审视和提醒?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利之辨,从来都是衡量君子小人的一种尺度,同时也是判别境界高下的镜鉴。

但并不是说,做君子就不讲利益,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心中的系念,要点在于一是把握适度,不可太偏执计较于利益,二是取得利益的方式。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心中有道德的光辉和法律的正义,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处境、实惠,唯利是图。

千百年来,这始终是一个困扰我们民族的大问题。

陈独秀说:

“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字。

做官以张其威,发财以逞其欲。

一若做官发财为人生唯一之目的。

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惜;人间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

”那种对于“利”的过度痴迷,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利”这头猛兽一旦肆虐,便祸乱心灵,甚至洪水滔天。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即使颠沛流离,穷困窘迫,心中那份系念从未改变,世上总有比利害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君子的操守。

我们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道比财重要,不义之财不可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和正义是一种更能烛照心灵的光辉,精神和信念是安身立命更厚实的根基。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时穷节乃见,义利的权重,同时也是君子或者小人的心灵砝码。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事实也证明,那种只根据一己之利益做事的人,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算计太多,连开心也算丢了,是拣了芝麻,失了西瓜。

《吕氏春秋》里说:

“穷亦乐,达亦乐。

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时隔千年,仍有一种鲜活的意义。

当名利之事求之不得,很难得到时,怨天尤人无益,急功近利刻意求之甚至不择手段,也许更适得其反,这时候,不如想一想淡泊,想一想无欲则刚;当名利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应知足常乐,切莫陷入贪得无厌、不可自拔的泥潭,玩物丧志、纸醉金迷的贪恋,会迷失本性,这时候,更需要淡泊的警示。

心有大义,重精神轻物利,是君子人格的第一要素,也是君子之道的第一密码。

少些锱铢必较,多些精神追求,少些名缰利锁,多些文化系念,才能拥有心灵的春天和境界的高华。

君子心存善念,心怀坦荡,心中充满欢乐,受人涓滴则感恩,能施援手则助人,所谓“仁爱君子”之谓也。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

不行春风,又哪能等来秋雨?

助人即是助己。

人,既要感恩,也要施恩。

感恩,能造就人生无数的佳境,也能接架起无数美好的善缘。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是善举,也是乐事。

成人之恶的小人,不仅结不下善缘,心中缺少美的光泽,生命中也必然阴霾密布。

君子心底无私,所以是宽容的。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心里充满包容,所思也周全,会普遍团结人,不去总是和人比;小人则常常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比来比去,最后总觉得自己吃亏、不幸,把自己比成了世上最痛苦的人,感到全世界都对不起他,却不会周全地去考虑。

孔子又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团结,但包容差异性,接受差别化,允许别人有个性;小人眼里没有差别,只有小圈子的兄弟哥们,其实是不和的。

和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允许各种各样的差异。

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作为标尺,不可能和谐。

修身之道,君子则是内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躬自后而薄责于人,则远怨已。

”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君子的修身之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君子人格迈向广阔,灵魂走向高处。

五境界的丰碑

中国古代经典为后人树立了两个思想的丰碑与巅峰,便是老子和孔子。

不读儒道两家,难以悉知中国思想境界的渊薮与深致,更无法洞彻精微和体味博大。

孔子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但更看重自身的修养,如果没有学、礼、仁,则富贵如浮云,他主张仕进,但前提是邦有道,无道则隐。

老子则在世事流云千载往复中达观物理,主张虚静无为,守弱处下,思致如水,在无奈的现实面前老子深知物壮则老,每以反向察之,乃可洞明大道。

孔子是穿越千载温暖国人的心灵烛光,尤其是温暖士人。

老子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时给人以理性的提醒,告诫人们不要在熙熙攘攘的世相中斤斤于小利,迷失大道。

这些,都直指人生的境界。

人生境界养成的要素,大体言之,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

学识、阅历、悟性。

即一般而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天资禀赋。

学识要靠读书学习。

读书是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学问和锻炼思维的基础功课,不读书则气宇难以高华,思考也会受到限制,见识必受拘泥影响,境界的提升便无厚实底蕴和丰富营养。

阅历包括环境、经历、人际交往、家庭影响等。

历世、阅人、处事都是人生成熟的阶梯,没有一步步躬行体味的练达,难以真正深刻理解人生的奥义。

读书不能代替经历,经历也不能代替读书,两者相辅相成,是提高境界的左右两翼。

两翼之外,还有中心。

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悟性。

天赋高,后天修习再跟得上,便可成就大才。

天赋差,虽有异遇,不悟也是枉然。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太下不移。

境界的形成是学识、气质、眼界、见识、涵养、胸襟等多方面的综合积累、共融化生;悟性是在不断刻苦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与现实的碰撞对接,灵光正在钻燧取火般的不停敲击中乍现;艰辛磨砺则是天赋成长的独特催化剂,玉烧三日成大器,坚贞挺拔和傲岸不屈通向花明柳暗的跃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