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docx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目录
第一节物流概述2
一、物流的概念2
二、物流的分类4
三、物流管理的内容8
四、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14
第二节运输18
一、运输的含义19
二、运输的作用19
三、运输原理20
四、选择运输方式的基本要素21
五、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22
六、运输方式25
第三节仓储27
一、储存保管的概念28
二、仓储的作用29
三、仓库决策30
四、仓库管理的作业过程35
五、仓库与仓库设备40
第四节装卸搬运42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43
二、装卸与搬运在物流中的作用44
三、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的原则45
四、装卸搬运设备与装卸搬运作业49
第五节物流成本管理49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50
二、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51
三、物流成本分析54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57
五、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60
第六节、物流信息管理61
一、物流信息的含义及分类62
二、物流系统对信息的要求63
三、信息技术64
四、物流信息系统68
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概念
早期的“物流”译自英文PhysicalDistribution(实体分配)“物的流通”,简称PD。
简单地说,早期的物流概念就是指商品实体的储存与运输,即商品的空间位移。
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概念普遍用Logistics取代PD。
“Logistics”的愿意为“后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
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为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
从而标志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物流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因而,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下了不同的定义。
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发展,对物流的概念和定义也更加完善。
日本学者林周二对物流的定义是:
“物流是包括物料的废弃与还原,联结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
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
德国学者R尤尼曼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
“物流是研究对系统的物料流(material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informationflow)所进行的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
”
1992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给出的物流定义是: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效益的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物流的定义中引入了供应链的概念,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的内容又进行了完善,定义为:
“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
在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已在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描述为:
“物品从供应地向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
各国学者或组织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物流这一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围绕着七个要素来进行表述的。
这七个要素是:
产品(Product)、数量(Quantity)、条件(Condition)、地点(Place)、时间(Time)、顾客(Customer)和成本(Cost)。
因而,物流的实质就是将适当数量的产品,在适当时间和条件下为适当的顾客送到适当的地点,同时保持其适当的成本。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与企业的目标。
物流学是管理工程与技术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了系统工程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物流的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
物流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将给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难以预料的经济效益,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从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二、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其基本要素都是共同的。
但是,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不同,使得各领域物流有自己的特征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既然有不同类型的物流,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以便能区别认识和研究。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不同,社会对物流的需求不同,人们对物流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综合现有的论述,大致可将物流按下列标准分类。
1、按物流的范围不同来划分
按物流的范围不同将物流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
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
宏观物流是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构成环节来看物流。
因此,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
其含义包括: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在一个小地域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等等。
因而,微观物流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其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企业经常涉及的物流活动一般都属于微观物流,如:
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生活物流等。
国际物流是指国与国之间、洲际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
它包括多国之间或洲际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
这种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范围遍布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从企业角度看,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生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领域必然地由地区、由一个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
这样一来,企业的国际物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必须为支持这种国际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
国内物流是指一个国家内发生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局限在一个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内。
国内物流就其地理概念而言,较国际物流的范围小,它也可包括一些区域性组织内部的物流。
如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按所处地理位置划分可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套地区等;按经济圈可划分为沿海经济贸易区、边境贸易区等。
它所制订的各项计划、法规、政策应该是为其自身的整体利益服务的。
2、按物流系统性质划分
按物流系统的性质可将物流划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物流。
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
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系统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综观性和广泛性。
社会物流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是关键。
行业物流是指同一行业,为了本行业的整体利益或同共目标,而形成的行业内部物流网络。
为了某一行业的发展,同行内各企业在行业物流大领域中,常常需要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如日本的机械行业,提出行业物流系统化的具体内容是:
各种运输手段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的配送;建立新旧物流设备及零部件共同流通中心;建立物流技术中心,共同培训物流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法规政策,采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托盘规格、统一传票,包装模数(指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化等。
行业物流系统化,能使参与的各物流企业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又为全社会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企业物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生产要素,为各类用户从事各种后勤保障活动,即流通和服务活动,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3、按照物流所起作用不同划分
按照物流的整个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可将物流并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供应物流是指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燃料或商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这一物流不畅或中断便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而这一物流费用太高,又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因此,供应物流的目标不仅要保证供应,而且还要以最少消耗、最低成本和最大保证度来组织好物品的供应活动。
生产物流是指从生产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到成品库发送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
它也是企业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
生产物流均衡稳定,可以保证在制品顺畅流转,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时,货物的空间和时间的转移过程。
它是将产品或商品所有权转让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的特点是通过包装、配货、送货一系列物流活动实现销售,因而要求企业认真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的特殊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同时也指企业在生产、供应和销售活动中所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等进行回收的活动。
在一些企业中,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废弃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如废气、污水、废渣等)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废弃物流虽然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企业对这类废弃物如不及时进行合理的物流处理,便会造成公害并直接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4、按物流主体方的目的不同来划分
按物流主体方的目的不同可将物流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自己将产品或商品送到客户手中的物流运作,而不依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第一方物流实际上就是供方物流,或者叫销售物流,是由供应厂商到其各个用户的物流。
第二方物流是指用户企业从供应商市场购进各种物资而形成的物流,实际上就是需求方物流,或者说是购进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而言的。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专业物流企业在整合了各种资源后,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活动。
第三方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
第三方物流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需求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②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③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服务。
④拥有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灵活性。
三、物流管理的内容
物流管理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订单处理、需求预测、生产计划、采购、包装、存货控制、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企业和仓库选址、物品回收、零部件及服务保障、废品处理、流通加工、配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等内容。
企业类型不同物流管理所包含的活动会有所不同,也可能把上述的一些活动不完全包括在物流部门之下。
总的来说,随着对物流的重视,物流管理所包含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加。
下面简单介绍物流包含的活动及它们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1、采购
采购是指企业向供应商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
把采购归入物流是因为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物品绝大部分是通过采购获得,而运输成本与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地理位置(距离)有关,采购的数量和种类与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也有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购归入了物流领域。
他们认识到,将采购活动归入物流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协调物流各环节的活动。
2、包装
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包装可分为两种:
即商品包装和工业包装。
商品包装的目的是便于消费者购买,也有利于在消费地点按单位把商品分开销售,并能显示商品特点,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和引起他们的喜爱,以扩大商品的销售。
工业包装的作用是按单位分开产品,便于运输,并保护在途货物。
运输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包装要求。
一般来说,铁路与水运因其货损的可能性大,应特别注意包装的产品保护功能,因而需支出额外的包装费用。
在商品运输方式的选择时,物流管理人员要考虑运输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包装费用的变化。
3、装卸搬运
任何商品,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当要对它进行包装、入库、运输、储存保管、配送或流通加工时,都需要搬运作业。
装卸搬运是物流各环节的结合部,是连接储运的纽带,它贯穿于物流的全过程。
因此,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的作业活动。
具体来说,它是对物品进行垂直或水平位移及改变其空间位置或支撑方式的一项作业活动。
装卸作业包括装车(船)、卸车(船),堆放拆垛、分拣配货、入库、出库以及连接以上各项动作的短程移送、搬运作业。
在物流活动全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频繁发生,这是物品损坏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装卸搬运活动的严格管理。
对装卸搬运活动的管理,主要是对装卸搬运的方式和装卸搬运机械的选择、合理配置与使用,努力做到装卸搬运合理化,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次数等。
装卸搬运在传统的作业中绝大部分是人工操作,作业效率低。
在现代化物料搬运中,一般是货物通过机械设备作短距离移动,所用机械设备包括:
传送机、叉车、货物容器等。
4、运输
运输是物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使物品发生场所、空间位置移动的物流活动。
它的任务是将物品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
运输包括厂内运输、城市之间运输、市内运输、国际运输等。
一般把厂内运输包含在生产物流范畴里,把厂外的运送称为运输。
在市内运输中,由生产厂经由物流企业(如配送中心)为用户提供商品时,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称为运输,而从配送中心到用户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则称为配送。
运输的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
运输不改变物品的实物形态,也不增加其数量,但它解决了物品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而带来的供销矛盾,创造出了商品的空间效用,满足了社会需要。
因此,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在某些场合中,甚至把运输作为整个物流的代名词。
5、储存
储存是指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的那一部分物品。
通过对储存物品的保管、保养,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能保证流通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存储包括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活动:
存货管理与仓储。
储存又可分为生产储存和商品储存。
前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燃料、工具和设备等,在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之前或在两道工序之间,所停留的时间。
后者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产品从生产领域生产出来之后,到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当这些物品处于储备过程时,就会发生能否保存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问题,这就必须对储存商品进行检验、整理、分类、保管、保养、加工,然后进行集散、转换运输方式等,因此,储存在物流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储存设施(仓库、料棚、储罐等)的配置、构造、用途与合理使用,储存方法和保养技术的选择等,都是物流活动的重要职能。
储存与运输具有权衡关系,运输与存货水平及所需仓库数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例如,如果采用相对慢速的运输方式,企业一般需要保持较高的存货水平和较多的仓库数。
反之,如果采用快速运输方式就可以减少仓库数与存货水平。
因此,存储同样也与许多重要的决策相关(存货管理与仓储),包括仓库数目、存货量大小、仓库的选址、仓库的大小等等。
6、流通加工
它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根据用户要求,改变或部分改变商品的形态或包装形式的一种生产性辅助加工活动。
流通加工的内容主要包括:
装袋、定量化小包装、挂牌子、贴标签、配货、挑选、混装、刷标记、商品检验等。
生产厂的外延流通加工,是指成品在流通过程中,根据客户要求对商品进行的加工,例如,平板玻璃根据顾客需要的尺寸规格进行裁割等。
从市场营销的观点来看,流通加工可以提高商品附加价值、促进商品差别化,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流通加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克服了生产加工和用户对商品要求之间的差异,更有效地满足用户要求;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使用户对商品所需品质进一步得到保障;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流通费用。
7、选址
物流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企业、仓库和配送点(或配送中心)选址。
它们的位置改变会改变企业和市场、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时间和位置关系。
这种改变将影响运输的服务与价格、客户服务、存货要求和其他方面。
一般来说,企业的位置不易改变,而配送点与仓库的位置可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运输成本是决定选址的重要因素。
8、配送
它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节点进行分货、配货、装卸、运送、交货、验收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配送的属性:
①物品配送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配装、末端运输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②配送是按用户的要求进行的,主要包括数量、品种、规格、供货周期、供货时间等。
③配送在将货物送交收货人后即告完成。
④配送是由物流节点完成的,物流节点可以是物品配送中心、物资仓库,也可以是商店或其他物资集散地。
⑤配送是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后一道工序,它也关系到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感受以及对商品价值的完整体验。
配送离不开运输,人们通常把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的运输称之为配送。
总之,配送的目的是要做到收发货经济,运输过程更加完善,保持合理库存,为客户提供方便,降低缺货危险,减少订发货费用。
9、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它包括能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消息、情报、图像、数据、文件等。
物流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来自物流活动本身,如商品数量、质量、作业管理等相关的物流信息。
二是来自与物流相关的商品交易活动和市场,如商品预测、订货、发货和货款支付等相关的商流信息。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呈现出向高速化、系统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的订货、在库管理、所需商品的进货、发货、输送、配货等业务流程已实现了一体化。
现有大型零售店、24小时便利店,为了削减成本、扩大销售,大多已连接了POS(销售时点信息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从而使物流信息迅速传递。
四、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现代物流是指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是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现代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物流管理和运作中,广泛采用了代表着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物流管理和物流活动的现代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朝着先进水平靠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物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涵。
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系统化
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的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考虑物流最优化的时候,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以实现物流整体的最优化目标。
局部的最优化并不代表物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树立系统化观念是搞好物流管理,开展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基础。
2、物流总成本最小化
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在成本管理上体现为要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
物流总成本最小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关系,现代物流管理在控制物流总成本的时候正是基于这种关系的存在。
所谓二律背反(或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其他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增加而相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物流的各功能之间明显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
如减少仓库设置的数量可以节省保管费用,但是会由于加大了运输距离和运输次数而使运输费用增加,从而有可能使物流总费用水平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再比如采用高速运输会增加运输费用,但由此库存量降低,从而节省了库存费用和保管费用,最终导致物流总费用的降低。
现代物流建立在物流总成本意识的基础之上,利用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的二律背反关系,通过物流各个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和总体协调以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3、物流信息化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对物流活动的控制属于事后控制。
而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功能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以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
准确地掌握信息,如库存信息、需求信息,可以减少非效率、非增值的物流活动,并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4、物流手段现代化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以及流通加工等手段。
运输手段的大型化、高速化、专用化、装卸搬运机械的自动化、包装的单元化、仓库的立体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计算机化、电子化、网络化等为开展物流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
5、物流服务社会化
在现代物流时代,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企业物流需求通过社会化物流服务满足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形态已成为现代物流的主流,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化是指社会中的任何组织机构对物流的需求不再单纯地由自己内部完成而是由社会的其他专门的物流组织机构完成(主要是物流企业),物流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在一定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
社会化进一步分化和发展的结果,不但社会非物流组织机构的物流需求实现了社会化,而且,物流组织机构的物流需求也实现了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从而,实现了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物流社会化。
6、物流管理专门化
物流专业化本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在企业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地存在着并承担专门的职能。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可能从企业中游离出去成为社会化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另一个方面,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服务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服务功能或内容的专业化,提供简单的、功能的专一的或单一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服务对象或行业的专业化,也就是说物流企业面向某个行业或者某种类型的企业开展物流服务。
7、物流电子化
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广泛用于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过程,使得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传递和处理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保持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和对信息的实时处理。
8、物流快速反应化
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物流网络的支持下,物流适应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快,物流前置时间缩短。
及时配送、快速补充订货以及迅速调整库存结构的能力在加强。
9、物流网络化
随着生产和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产品高效率的分销和材料供应,现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