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870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docx

音乐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乐理教材

 

 

备课簿

 

2013版

 

 

科目音乐基础

 

 

教师宋旸欣

 

 

 

2013学年春季学期

备课内容

执教人随笔

第一讲音的性质

在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

音乐中所使用的音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第1节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不同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振动方式,频率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音波,音波通过不同的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等传播,作用于我们的听觉系统,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大致在每秒振动11次——20000次左右这个范围之内。

每秒振动1次叫1赫兹,用Hz表示。

比这个范围少的的音波叫次声波,比该范围多的音波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我们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也并不是包括在11Hz赫兹~20000Hz内的所有音,而是经过挑选的有一定音高差别的音。

我们将音分为三类:

纯音、乐音、噪音。

1、纯音:

一般的声音都是由几组频率的波组成的,而纯音是只有一种频率的声音,比如音叉发出的音。

2、噪音:

音高、强弱变化混乱,不和谐,由发音体不规则震动产生。

3、乐音:

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音称乐音。

乐音是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来自:

人类的天然器官—嗓音;人创造的器物发出的乐声。

第二节音的四种性质

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音的高低和长短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一首歌不管你用人声演唱或用乐器来演奏(音色)用小声唱或是大声唱(强弱)虽然音的强弱及音色都有了变化,仍然很容易辨认出歌曲的旋律。

但是,假如将这首歌(相对之间)的音高或音值加以改变的话,则音乐形象就会立即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不管创作也好,演奏演唱也好,对音高和音值应加以特别的注意。

同样,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强弱对于音乐的表现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音色对于音乐形象的性格描绘十分重要,强弱是表现乐感的极其重要因素。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音色

音色是由于发音体的材料性质、结构形状、发声方式、及其泛音的多少等不同方面来决定的。

如:

铜做的锣、镲与木制的梆子、木鱼所鼔击发出的声音就截然不同。

铜做的号与木管吹奏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截然不同的。

如:

同为铜制的乐器,锣与小号的声音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发声方式不同所造成的。

如:

同为木制的大管与双簧管吹出来的声音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乐器的内部结构不同而引起的。

如:

同为铜管乐器的小号与大号,音色却有极大的差异,是由于乐器的何种大小不同引起不同的共鸣。

泛音的多少也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在乐队中常常要把不同的音色混合在一起使用,形成复合音色,但由于每一个个别的乐器或人声有着各自不同的音色特点,我们仍能够从复合音色中分辨出不同的旋律来。

在音乐中,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音乐表现特性,把握好音色的运用,对于更好地表现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音的强弱

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大小范围(振幅)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发声时用于振动的力量大,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就大,于是音就强,反之亦然。

在音乐中,音的强弱会形成有规律的节奏、节拍重音,产生音乐的基本律动,不同的音乐风格就有不同的强弱规律,音乐情感的表达也同样离不开音乐强弱的变化。

可见音的强弱是十分重要的。

3、音的高低

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不同的频率就决定了不同的音高。

振动次数(赫兹)多声音就高,反之亦然。

音的高低简称为音高。

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一般在16Hz——7042Hz之间,要比一般钢琴所包含的音域稍宽一些。

而再比这些音高或低的音就失去审美意义了,所以不予使用。

在音乐中音的高低是整个音乐的灵魂,音高的变化往往会带来音乐的形象的改变,如果在演唱、演奏中有音不准就会扰乱整个音乐的进行。

四、音的长短

发声体振动保持延续时间的长短就是声音的长短。

延续时间长,发声的时间就长。

延续时间短,发声的时间也就短。

音的长短也叫做音的时值。

不同长短的音相互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音乐的节奏、节拍,被称为旋律的骨架。

所以说音的长短在音乐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演唱、演奏音乐时一定要掌握好音的时值。

第二讲音乐的基本要素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能够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音乐的节奏、速度、音高等因素跟人的脉搏跳动的频率有一定的关系。

将音按照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组合在一起,形成音乐。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2、音乐的基本要素

1、音高:

音高(音的高低):

是由于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频率)的多少而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在音乐中我们用“音级”表示音高。

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之分。

2、节奏:

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词语比如:

有板有眼、一板一眼、轻重缓急,这些都是表示节奏的词语。

都市生活节奏快,乡村生活节奏慢。

经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与建筑这两门看似不相交的艺术门类都因为节奏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建筑的门窗廊柱的交替就是它的节奏。

节奏在音乐中起到支撑的作用,被誉为音乐的骨骼。

军歌2/4的节奏唱出了坚定的步伐,如果没有了节奏,音符就像无人管理的千军万马,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音符依靠节奏有秩序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音乐。

不同的节奏带来不同的感受,阅兵式中的《检阅进行曲》和《分列式进行曲》同样都是二拍子(每小节两拍),一个是以二分音符为一拍,一个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感觉截然不同。

节奏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流动”或匀整的进行。

它是音乐中赋与生命的要素。

它包括了音乐中与时间有关的所有因素,并将音组织在一起,按着音乐的强弱、长短,使它们有序的进行着。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讲到节奏必然要讲到节拍,节奏与节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节拍,指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

有很多有强有弱的音,在长度相同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次序反复出现,形成有规律的强弱变化。

音乐中,将强拍与弱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称为拍子。

音乐中的常见的节拍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

(1)二拍子:

强+弱,行进间演唱,《打靶归来》。

(2)三拍子:

强+弱+弱,很强的律动性,适合舞蹈,所有的圆舞曲都是三拍子,《西班牙女郎》。

(3)四拍子:

强+弱+次强+弱,是二拍子的复合,具有歌唱性,抒情性,舒展性,国标中典雅流畅的狐步舞就是四拍子的,《小河淌水》。

音符是用于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

音符、休止符、附点音符。

拍号,用来表示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节拍类型。

节奏型:

(1)

(2)

(3)

(4)

(5)

(6)

3、速度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它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

现代音乐通常以“拍每分钟”作为速度的单位。

节奏与速度相辅相成,带给音乐不同的情绪,在一首作品中节奏是2/4拍始终未变,但是速度变化了,带来的情绪也不一样,比如《春节序曲》。

4、旋律

亦称曲调。

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

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弱起小节(国歌,由内而外的力量升腾)。

 

第三讲欣赏《培尔金特组曲》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乡村破落户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不羁而又富于幻想。

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只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爱情。

一日,培尔在朋友的婚宴上劫持新娘英格丽特上山同居又抛弃了她。

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拒绝与妖女成婚,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差点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

培尔回到林中小屋,与纯真温顺的索尔维格相聚。

不料,妖女抱着畸形儿追来,诈称婴儿系培尔所生,吓得培尔逃回老母奥斯身边。

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

奥斯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

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到家中。

奥斯听着儿子送自己去天堂赴宴的奇谈,溘然长逝。

在母亲去世后他流浪海外成为资本家、先知、学者,进过疯人院,经过了离奇古怪的生活。

培尔远渡重洋,在非洲发财致富被抢劫一空。

培尔混入阿拉伯人部落,谎称是他们的先知,骗得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并与酋长之女阿尼特拉相爱。

以后,培尔辗转来到美洲,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成为百万富翁。

经历了种种冒险之后,培尔漂洋过海回国,途遇风暴,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

晚年回到家乡,家乡人全不认识他只留下一串关于培尔的传说。

这时一铸纽扣的人找到培尔告诉他,他的一生已完结并将铸成纽扣,因为他一生都未保持真面目。

培尔尽力逃避这个结局,惶恐走投无路时遇索尔薇格,在她的歌声中培尔得到宁静,最后,培尔在忠贞的恋人索尔维格怀中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

“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

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

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第一组曲

“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

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

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

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

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

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

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

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

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

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全曲为变奏曲式,音乐阴沉怪诞,低音弦乐器的拨弦声模仿魔王笨重的脚步,舞曲与进行曲体裁的结合使全曲更加生动。

A主题:

圆号阴森的阻塞音中大提琴拨奏出阴沉怪诞的旋律;A1变奏:

小提琴拨奏主题,没有做更多对比,只是音色上发生变化;A2变奏:

弦乐有力的奏出主题旋律,整个乐队掀起热情的情绪,乐曲达到高潮;尾声:

力度渐强,音阶式音调向上进行,定音鼓的震奏声把乐曲推向紧张,最后在强烈的音响声中结束。

第二组曲

“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