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正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849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正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记正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记正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记正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记正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记正义.docx

《学记正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正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记正义.docx

学记正义

学记正义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二千一百一经部《礼记注疏》卷三十六

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

陆曰:

“郑云:

《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

按郑《目录》云: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注: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注:

就,谓躬下之。

体,犹亲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

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疏]正义曰:

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

○“发虑宪”者。

发,谓起发。

虑,谓谋虑。

宪,谓法式也。

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

○“求善良”者。

良,亦善也。

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闻”者。

謏之言小。

闻,声闻也。

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

○“不足以动众”者。

众,谓师役也。

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就贤体远”者。

贤,谓德行贤良。

屈下就从之。

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

○“足以动众”者。

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

○“未足以化民”者。

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

君,谓君於上位。

子,谓子爱下民。

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

○正义曰:

“宪,法”。

《释诂》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对,化民事难,动众稍易,故知是师役之事。

○“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者。

郑恐所学唯小小才艺之事,故云“所学者,圣人之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

云“在方策”者,下篇“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是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注:

为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大学、庠、序之官。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

典,经也。

言学之不舍业也。

兑,当为“说”字之误也。

高宗梦傅说,求而得之,作《说命》三篇,在《尚书》,今亡。

[疏]正义曰:

此一节论喻学之为美,故先立学之事。

○“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者。

建国,谓建立其国。

君民,谓君长其民。

内则设师、保,外则设庠、序以教之,故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者。

记者明教学事重,不可暂废,故引《兑命》以证之。

言殷相傅说告高宗云“意恒思念,从始至终,习经典於学也”。

○“其此之谓乎”者,言此经所谓教学为先,则《兑命》“念终始典于学也”。

注。

○正义曰:

“典,经也”,《释言》文。

“学不舍业”,即经云“终始思念经典”,是不舍业也。

○言“高宗梦傅说”者,《书序》云:

“高宗梦傅说,作《说命》三篇。

”高宗,殷王武丁,其德高可尊,故号“高宗”。

其事具《尚书》篇,见在。

郑云“今亡”者,郑不见《古文尚书》故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

旨,美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注:

学则睹已行之所短,教则见已道之所未达。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注:

自反,求诸已也。

自强,脩业不敢倦。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注:

言学人乃益已之学半。

  [疏]正义曰:

此一节明教学相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者。

嘉,善也。

旨,美也。

虽有嘉美之肴,兼陈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者。

至,谓至极。

虽有至极大道,若不学,则不知大道之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者。

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已身何长何短。

若学,则知已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

○“教然后知困”者,不教之时,谓已诸事皆通。

若其教人,则知已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於不足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者。

凡人皆欲向前相进,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向身,而求诸已之困,故反学矣。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者。

凡人多有解怠,既知困弊,然后能自强学,其身不复解怠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者。

谓教能长益於善。

教学之时,然后知已困而乃强学之,是教能长学善也。

学则道业成就,於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

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

○“《兑命》曰:

学学半”者。

上“学”为教,音斅。

下“学”者,谓习也,谓学习也。

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也。

《说命》所云“其此之谓乎”,言学习不可暂废,故引《说命》以证之。

言恒思念,从始至终,习礼典于学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

术,当为“遂”,声之误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门侧之堂谓之塾。

《周礼》:

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党属於乡,遂在远郊之外。

比年入学。

注:

学者每岁来入也。

中年考校。

注:

中,犹间也。

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

《周礼》:

三岁大比乃考焉。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注:

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强立,临事不惑也。

不反,不违失师道。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注:

怀,来也,安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注:

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

[疏]正义曰:

此一节明国家立庠、序上下之殊,并明入学年岁之差。

○“古之教”者。

谓上代也。

○“家有塾”者。

此明学之所在。

《周礼》:

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於塾,故云“家有塾”。

《白虎通》云:

“古之教民,百里皆有师,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里右师,其次为左师,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艺、孝悌、仁义也。

”○“党有庠”者。

党,谓《周礼》五百家也。

庠,学名也。

於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

○“术有序”者。

术,遂也。

《周礼》:

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遂有序,亦学名。

於遂中立学,教党学所升者也。

○“国有学”者。

国,谓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也。

《周礼》天子立四代学,以教世子及群后之子,及乡中俊选所升之士也。

而尊鲁,亦立四代学。

馀诸侯於国,但立时王之学,故云“国有学”也。

○“比年入学”者。

比年,谓每年也,谓年年恒入学也。

○“中年考校”者,“中”犹间也。

谓每间一岁,乡遂大夫考校其艺也。

○“一年视离经辨志”者。

谓学者初入学一年,乡遂大夫於年终之时,考视其业。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辨志,谓辨其志意趣乡,习学何经矣。

○“三年视敬业乐群”者。

谓学者入学三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

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

○“五年视博习亲师”者。

言五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博习,谓广博学习也。

亲师,谓亲爱其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者。

言七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

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

取友,谓选择好人,取之为友。

“谓之小成”者,比六年已前,其业稍成,比九年之学,其业小,故曰“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者。

谓九年考校之时,视此学者,言知义理事类,通达无疑。

强立,谓专强独立,不有疑滞。

“而不反”,谓不违失师教之道,谓之大成。

○“此大学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论,是大学圣贤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记》曰:

蛾子时术之”者。

谓旧人之《记》,先有此语,记礼者引旧《记》之言,故云“蛾子时术之”。

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

《记》之所云,其此学问之谓乎?

注。

○正义曰:

此云“术”,《周礼》作“遂”者,此《记》与“党”连文,故知“术”当为“遂”,以声相近而错误也。

云“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於闾里,朝夕坐於门”者。

“已”犹退也,谓仕年老而退归者。

案《书传说》云:

“大夫七十而致仕,而退老归其乡里。

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新穀已入,馀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馀子毕出,然后皆归,夕亦如之。

云“门侧之堂谓之塾”者。

《尔雅·释宫》文。

引《周礼》者,证党、遂之异。

案《周礼》:

六乡之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六遂之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今此经六乡举“党”,六遂举“序”,则馀闾里以上,皆有学可知,故此注云“归教於闾里”。

其比与邻近,止五家而巳,不必皆有学。

云“遂在远郊之外”者。

案《周礼》:

遂人,掌野之官,百里之外。

故知遂在远郊之外。

郑注《州长职》云:

“序,州党之学。

”则党学曰“序”。

此云“党有庠”者,乡学曰“庠”,故《乡饮酒》之义云:

“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注云:

“庠,乡学也。

”州党曰序,此云“党有庠”者,是乡之所居党为乡学之庠,不别立序。

凡六乡之内,州学以下皆为庠。

六遂之内,县学以下皆为序也。

皇氏云“遂学曰庠”,与此文违,其义非也。

庾氏云“党有庠,谓夏殷礼,非周法”,义或然也。

○间年,谓下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类是也。

云“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计学者入学多少之间岁,非是乡遂大夫间岁三年入学也。

云“《周礼》:

三岁大比乃考焉”者。

郑引《周礼》“三年大比考校”,则此中年考校,非《周礼》也。

故《周礼·乡大夫职》云:

“三年大比,而兴贤者能者。

”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周法”,非也。

皇氏又以此“中年考校”,谓乡遂学也。

○下文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以下,皆谓国学,亦非也。

但应入大学者,自国家考校之耳。

其未入大学者,乡遂大夫考校也。

○按《释虫》云:

“蚍蜉,大蚁。

小者蚁。

”是蚁为蚍蜉大者,又云“蚁子”,故云“蚍蜉之子”也。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注:

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

祭菜,礼先圣先师。

菜,谓芹藻之属。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注:

宵之言小也。

肄,习也。

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此皆君臣宴乐相劳苦之诗,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注:

鼓箧,击鼓警众,乃发箧,出所治经业也。

孙,犹恭顺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注:

夏,槄也。

楚,荆也。

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收,谓收敛整齐之。

威,威仪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注:

禘,大祭也。

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考校,以游暇学者之志意。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注:

使之悱悱愤愤,然后启发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注:

学,教也,教之长穉。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注:

伦,理也。

自大学始教至此,其义七也。

《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注:

官,居官者也。

士,学士也。

  [疏]正义曰:

此一节明天子诸侯教学大理,凡有七种,各依文解之。

○“大学始教”者。

大学,谓天子诸侯使学者入大学,习先王之道矣。

熊氏云:

“始教,谓始立学教。

”○“皮弁祭菜”者。

谓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圣先师以蘋藻之菜也。

○“示敬道也”者。

崔氏云:

“著皮弁,祭菜蔬,并是质素,示学者以谦敬之道矣。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者。

宵,小也。

肄,习也。

当祭菜之时,使歌《小雅》,习其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取其上下之官,劝其始学之人,使上下顺序也,故云“官其始也”。

亦谓以官劝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者。

入学,谓学士入学之时。

大胥之官,先击鼓以召之,学者既至,发其筐箧,以出其书,故云“鼓箧”也。

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孙其业”,谓恭顺其所持经业。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者。

学者不勤其业,师则以夏、楚二物以笞挞之。

所以然者,欲令学者畏之,收敛其威仪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者。

皇氏云:

“禘,大祭,在於夏。

”天子诸侯视学之时,必在禘祭之后。

“未卜禘”,谓未为禘也。

禘是大祭,必先卜,故连言之。

是未为禘祭,不视学。

所以然者,欲游其学者之志,谓优游纵暇学者之志,不欲急切之,故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优劣焉。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者。

时观,谓教者时时观之,而不丁宁告语。

所以然者,欲使学者存其心也。

既不告语,学者则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之,学者则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者。

教学之法,若有疑滞未晓,必须问师,则幼者但听长者解说,不得辄问,推长者谘问,幼者但听之耳。

○“学不躐等也”者。

学,教也。

躐,逾越也。

言教此学者,令其谦退,不敢逾越等差。

若其幼者辄问,不推长者,则与长者抗行,意有骄矜。

今唯使听而不问,故云“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者。

伦,理也。

言前七等之事,是教学大理也。

○“记曰”者。

引旧记结上七事。

“凡学”,谓学为官,学为士者。

“官先事,士先志”者,若学为官,则先教以居官之事。

若学为士,则先喻教以学士之志。

故先七事,皆是教学居官及学士者。

○“其此之谓乎”者。

记者所云:

其此在上七事之谓乎。

注。

○正义曰:

熊氏云:

“以注‘礼先圣先师’之义解经。

‘始教’谓始立学也。

若学士春始入学,唯得祭先师,故《文王世子》云:

‘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唯祭先师而已,不祭先圣。

’故《大胥》‘春释菜合舞’,郑云:

‘释菜,礼先师。

’是春始入学,不祭先圣也。

”皇氏云:

“以为‘始教,谓春时学士始入学也’,其义恐非。

”○宵,音近小,故读从“小”。

按《乡饮酒礼》、《燕礼》皆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又襄四年穆叔如晋,歌《小雅》三篇,故知“《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云“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者。

《小雅》三篇,皆君臣燕乐及相劳苦。

今为学者歌之,欲使学者得为官,与君臣相燕乐,各自劝励,故云“所以劝之以官也”。

此云“始者”,谓学者始来入学,教云始入学习之也。

○鼓,谓击鼓,故《大胥》云:

“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文王世子》云:

“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文王世子》云:

谓天子视学之时,击鼓警众也。

若是凡常入学用乐,及为祭祀用乐者,“以鼓徵学士”是也。

○《尔雅·释木》云:

“槄,山榎。

”郭景纯云:

“今之山楸。

”卢氏云:

“扑作教刑。

”是扑挞犯礼者。

○禘,大祭,《尔雅·释天》文。

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者。

谓於夏祭之时,既为禘祭之后,乃视学考校。

当祭之年,故云“未卜禘,不视学”。

若不当禘祭之年,亦待时祭之后,乃视学也。

此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

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视学也。

若大礼视学,在仲春、仲秋及季春,故《文王世子》云:

“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注云:

“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

於是时也,天子则视学焉。

”《月令》:

“季春大合乐,天子率三公九卿而视学焉。

”与此别也。

视学既在夏祭之后,则天子春秋视学,亦应在春秋时祭之后。

此举“未卜禘,不视学”,则馀可知也。

熊氏云:

“此禘谓夏正郊天,视学谓仲春视学。

若郊天则不视学。

”若如熊氏义,礼不王不禘,郑注何得云“天子诸侯既祭、乃视学”?

既连诸侯言之,则此禘非祭天。

熊说非也。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注:

有居,有常居也。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注:

操缦,杂弄。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注:

博依,广譬喻也。

依或为衣。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注:

杂服,冕服、皮弁之属。

杂,或为雅。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注:

兴之言喜也,歆也。

艺,谓礼、乐、射、御、书、数。

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注:

藏,谓怀抱之。

脩,习也。

息,谓作劳休止於之息。

游,谓閒暇无事谓之游。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

”其此之谓乎!

注:

敬孙,敬道孙业也。

敏,疾也。

厥,其也。

学者务及时而疾,其所脩之业乃来。

[疏]正义曰:

此一节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

○“大学之教也,时”者。

言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

○“教必有正业”者。

正业,谓先王正典,非诸子百家,是教必用正典教之也。

○“退息必有居”者,退息,谓学者疲倦而暂休息。

有居,谓学者退息,必有常居之处,各与其友同居,得相谘决,不可杂滥也。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者。

此以下并正业积渐之事也。

此教乐也。

乐主和,故在前,然后须以积渐,故操缦为前也。

操缦者,杂弄也。

弦,琴瑟之属。

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

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者。

此教诗法者。

诗是乐歌,故次乐也。

博,广也。

依,谓依倚也,谓依倚譬喻也。

若欲学诗,先依倚广博譬喻。

若不学广博譬喻,则不能安善其诗,以诗譬喻故也。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者。

此教礼法也。

前诗后礼,亦其次也。

杂服,自衮而下至皮弁至朝服玄端之属。

礼谓《礼》之经也。

《礼经》正体在於服章,以表贵贱。

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於礼也。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者。

此总结上三事,并先从小起义也。

兴,谓歆喜也。

故《尔雅》云:

“歆、喜,兴也。

”艺,谓操缦、博依、六艺之等。

若欲学《诗》、《书》正典,意不歆喜其杂艺,则不能耽玩乐於所学之正道。

○“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者。

故,谓因上起下之辞。

学虽积渐,故君子之人为学之法,恒使业不离身。

藏,谓心常怀抱学业也。

脩,谓脩习不能废也。

息,谓作事倦息之时而亦在学也。

游,谓閒暇无事游行之时亦在於学,言君子於学无时暂替也。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者。

此明亲师爱友也。

然,如此也。

若能藏、脩、游、息、游,无时暂替,能如此者,乃能安其所学业。

言安学业既深,必知此深由本师,故至於亲爱师也。

○“乐其友”者。

师既获亲,而同志之友亦被於乐重。

然前三年乐群,五年亲师,亲师在乐群之后,而此前亲后乐友者,群即友也,为义然也。

前明始学,故乐友在前。

此明学业已成,故亲师为首矣。

○“而信其道”者。

其道,已道也。

既亲师乐友,已道深明,身自说信,不复虚妄。

一云:

信师友之道,前安学,故乃亲师乐友,后乃信道也。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者。

“辅”即友也,友主切磋,是辅已之道深远也。

“离”犹违也。

已道深明,不复虚妄,心自信之。

若假令违离师友,独在一处而讲说,不违反於师友昔日之意旨,此则强立不返也。

○“《兑命》曰”者,引《尚书》合结之。

○“敬孙务时敏”者。

此句结积习也。

常能敬重其道,孙顺学业,而务习其时,疾速行之,故云“敬孙务时敏”。

敏,犹疾速也。

○“厥脩乃来”者。

此句结亲师敬道也。

厥,其也。

若敬孙以时,疾行不废,则其所脩之业乃来。

谓所学得成也,所以尊师乐友。

“其此之谓乎”者。

○《兑命》所云,其此经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

注:

呻,吟也。

占,视也。

简谓之毕。

讯,犹问也。

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呻,或为慕。

讯,或为訾。

言及于数。

注:

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动云“有所法象”而已。

进而不顾其安。

注:

惟其所诵多,不惟其未晓。

使人不由其诚。

注:

由,用也。

使学者诵之而为之说,不用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注:

材,道也,谓师有所隐也。

《易》曰“兼三材而两之”,谓天地人之道。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注:

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注:

隐,不称扬也。

不知其益,若无益然。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注:

速,疾也。

学不心解,则忘之易。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注:

刑犹成也。

  [疏]正义曰:

此一节论教者违法。

学者所以不成,是今师之失,故云“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者。

此明师恶也。

呻,吟也。

占,视也。

毕,简也。

故《释器》云:

“简谓之毕。

”言今之师,不晓经义,但呻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

○“多其讯”者。

讯,问难也。

既自不晓义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问难,诈了多疑,言若已有解之然也。

○“言及于数”者。

数,谓法象。

既不解义理,若有所言,而辄诈称有法象也。

○“进而不顾其安”者。

务欲前进诵习使多,而不曾反顾其义理之安不,谓义理危辟而不自知也。

○“使人不由其诚”者。

人,谓学者也。

由,用也。

诚,忠诚。

使学者诵文,而已为之说义,心皆不晓而猛浪,是不用己之忠诚也。

○“教人不尽其材”者。

材,道也。

谓已既不晓其义,而纵有所悟者,又不能多,恒恐人胜之,故凡有所知,又为所隐,惜不尽其道也。

○“其施之也悖”者。

谓教者有上五者之短,故施教於人,违背其理也。

○“其求之也佛”者。

佛,戾也。

教者既背违其理,其学者求之则又违戾。

受学者心既不解,求问於师,师又不晓,违戾义意也。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者。

由师教既悖,而受者又违,故受学者弟子不荷师教之德,乃隐没其师之学,而憎疾其师也。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者。

师说既不晓了,故弟子受之,苦其难。

既难不解,故不自知其有益。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者。

学者勉力自强,虽得终竟其业,为心不晓解,其忘去之必速疾矣。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者。

刑,犹成也。

言师教弟子不成,由此在上诸事,故云“其此之由乎”。

其此之由在上,谓此经文也。

以例推之,前文云“其此之谓乎”,则是他书所云其此经之谓乎。

注。

○正义曰:

“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者。

首,犹本也。

教者为弟子发言出说,不本其义理,谓不解此义之言也。

云“动云有所法象而已”者,既不解义理,举动所云则言此义有所法象。

犹若一则称配大一,二则称配二仪,但本义不然,浪为配当。

○“务其所诵多”者。

谓师务欲得所诵使多,释经“进”也。

云“不惟其未晓”者。

惟,思也,不思其诵得未晓解者,释经“不顾其安”也。

○“使学者”解经“使人”也,而“为之说”解经“不用其诚”也。

言师为学者而说,不用其忠诚实之心,以心不解,诳惑学者。

○郑恐“材”是材艺,故以“材”为道。

道,谓道理。

言教人道理。

引“《易》曰”者,《易·说卦》文也。

但伏羲书上法天,下法地,中法人,谓之三材。

《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材各有其两,故云“兼三材而两之”,而有六爻也。

郑引之,证“材”为道也。

○教者言非,是其施之也悖;学者失问,是其求之也佛。

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

注:

未发,情欲未生,谓年十五时。

当其可之谓时。

注:

可,谓年二十,时成人。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注:

不陵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

施,犹教也。

孙,顺也。

相观而善之谓摩。

注:

不并问,则教者思专也。

摩,相切磋也。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注:

兴,起也。

  [疏]正义曰:

此一节论教之得理,则教兴也。

○“禁於未发之谓豫”者。

发,谓情欲发也。

豫,逆也。

十五以前,情欲未发,则用意专一,学业易入。

为教之道,当逆防未发之前而教之,故云“禁於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者。

可,谓年二十之时。

言人年至二十,德业已成,言受教之端,是时最可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者。

陵,犹越也。

节,谓年才所堪。

施,犹教也。

孙,顺也。

谓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

谓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又顽钝者,当教以小事,又与之少,是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从其人而设教也。

○“相观而善之谓摩”者。

善,犹解也。

受学之法,若人人竞问,则师思不专,故令弟子共推长者能者一人谘问,馀小不能者,但观听长者之问答,而各得知解。

此朋友琢磨之益,故谓之“摩”也。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者。

结上四者。

兴,起也。

四事并是教成之所起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注:

教不能胜其情欲。

格,读如“冻冫各”之“冫各”。

扞,坚不可入之貌。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注:

时过则思放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

注:

小者不达,大者难识,学者所惑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注:

不相观也。

燕朋逆其师。

注:

燕,犹亵也。

亵其朋友。

燕辟废其学。

注:

亵师之譬喻。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

废,弛。

  [疏]正义曰:

此一节论学不依理,教之废弃。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者。

发,谓情欲既生也。

扞,谓拒扞也。

格,谓坚强。

若情欲既发而后乃禁,教则扞格於教,教之不复入也。

是教弱而欲强,为教不胜矣。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者。

时过,谓学时巳过,则心情放荡,虽欲追悔欲学,精明巳散,徒勤苦四体,终难成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者。

杂施,谓教杂乱无次。

越节,则大才轻其小业,小才苦其大业,并是坏乱之法,不可复脩治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者。

独学,谓独自习学而无朋友。

言有所疑,无可谘问,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闻也。

○“燕朋逆其师”者。

以前四条皆反上教之所兴,此“燕朋”、“燕辟”,特加二条,不与上相对。

燕朋,谓燕亵朋友,不相遵敬,则违逆师之教道也。

○“燕辟废其学”者。

辟,譬喻也。

谓义理钩深,或直言难晓时,须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