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403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第一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第一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第一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第一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第一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第一套.docx

《数学第一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一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第一套.docx

数学第一套

新课标测试题

单选题:

1.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2.新课程标准将“双基”变为“四基”增加了()。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

C.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

D.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3.新课程标准安排了()学习领域。

①数与代数②图形与几何③统计与概率④综合与实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数学的基本思想指()。

①数学抽象的思想②数学推理的思想③数学建模的思想

A.①B.②C.③D.①②③

5.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过程。

A.单一的B.富有个性的C.解决问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8.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9.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个核心概念。

A.10B.9C.8D.7

10.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A.评价规程系统化B.评价方法多元化

D.评价过程简单化C.评价方法优化法

1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A.重要过程B.重要方式C.重要手段

12.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分为()种。

①直接的活动经验②间接的活动经验

③设计的活动经验④思考的活动经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13.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较多接触和学习是()。

A.合情推理B.演绎推理

14.数学思想重在()。

A.学B.练C.悟

15.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在()。

A.说B.练C.做

16.新课标增强了()的能力。

A.发现和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7.新课标说明小学阶段有两个模型是()。

A.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

B.工作量=工效×时间总数=平均数×份数

18.新课标(2011版)实施的时间是()九月份。

A.2012年B.2011年C.2013年

19.统计的核心是()。

A.数据分析B.收集数据C.数据的随机性

20.数学符号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数学()的结果。

A.抽象B.直观C.推理

21.好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可发展性和()。

A.单一性B.多样性

22.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的过程。

A.迁移B。

应用

23.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A.主体B.个体

24.新课标将实验稿中“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

A.教学活动B.教学过程

25.新课标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方面。

A.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B.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过程

26.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低使用教材,学会()

A.教教材B.用教材

27.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A.要求B.不要求

2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

29.新课程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

A.发展性B.连续性

30.“用数学”的含义是()。

A.用数学学习 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答案:

1B2D3D4D5B6B7C8C9A10B

11B12C13A14C15C16A17A18A19A20A

21B22A23A24A25A26B27B28A29A30B

多选题

1、2011版课程标准分为()几部分。

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课程内容E实施建议F附录

2、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

A、过程与结果的关系B、直观与抽象的关系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3、课程内容的选择要()。

A、贴近学生的实际B、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C、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索

4、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熟知的基础课程,具有()。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造性

5、《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

师是学习的()。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交流者

6、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这一培养目标,“四基”包括()。

A基础知识B基本技能C基本思想D基本学习习惯E基本活动经验

7、《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

A、层次性B、逻辑性C、多样性

8、“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A、重在实践B、重在经验C、重在综合

9、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关系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D、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E、使用现代化教

学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10、了解的同类词()。

A、知道B、初步认识C、认识

11、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A、1——3年级B、4——5年级C、4——6年级D、6——_9年级

E、7——9年级

12、三维目标包括()。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应用与创新D、情感与态度

13、课标的“四能”()

A、发现问题的能力B、提出问题的能力C、分析问题的能力D、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方面加以阐述。

A、知识技能B、学习积极性C、数学思考D、问题解决、E、情感态度

15、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过程目标使用()等行为

动词表述。

A、经历B、体验、C、理解D、运用E、探索

16、学生学习数学五大重要方式是()。

A认真听讲B积极思考C动手实践D自主探索E合作交流

17、教学评价应( )。

A、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B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C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D、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8、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9、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

性发展,使得:

()。

A.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数学课程核心概念最后修改又增加了()。

A.数感    B、空间观念   C、数据分析观念   D、运算能力

E、应用意识F、创新意识

 多选题答案:

1ABDEF2ABC3ABC4ABC5ABC6ABCF7AC8AC9ABCE10AB

11ACE12ABD13ABCD14ACDE15ABE16ABCDE17 ABCD18AB

19AC 20EF

判断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

2、新课程倡导摒弃接受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3、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

4、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

6、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

(×)

7、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

8、“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属于第二学段的目标。

(×)

9、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

10、在对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

(×)

案例简析

1、一位教师将边长分别为3和4的正方体的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它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

探求满足下面条件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

 

(1)一面、两面、三面有红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将正方体的边长改为5,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它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一面、两面、三面有红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3)将正方体的边长改为6,结果如何?

(4)分析上面三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小正方体中蕴含的规律。

这个案例属于第几学段哪部分内容的范畴,请分析这样的活动安排对培养学生能力有什么好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什么?

答:

本案例属于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范畴。

本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

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由特例提出新问题,推动思考的深入,并归纳一般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他们发现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尝试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性质和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周长的认识和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师先让孩子们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图形组合成的图形的周长,再探究如何合理测量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最后让学生明确测量会有误差。

试分析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必要性,每步应该如何具体操作?

答:

(1)先让孩子们测量并计算一些由规则图形组合成的图形的周长,做到了从简单到复杂。

(2)对于圆形或杨树叶形的图,可以运用各种测量工具,也可以用各种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对于树叶的直接测量,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①滚动。

可以在尺子上滚动“树叶”形状的图形,也可以保持“树叶”形状的图形不动,将尺子滚动进行测量。

②绕线。

先用细线在图形的边缘围一周,再将细线拉直,然后测量细线的长度。

(3)测量会有误差。

一方面要求学生测量时应当认真,尽量减小误差;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多测量几次,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

3、教师让学生在下面的图中,描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的格子,再分别描出相加等于6,9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9

8

7

6

5

4

3

2

1

+

1

2

3

4

5

6

7

8

9

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了新知,并发现了隐含的数学规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你认为怎样具体操作更好一些?

答:

这样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加法,并且数值与图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坐标系、图像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借助上面的图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如,进一步把两个数相加的和是8的格子描出来,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根据上图判断,出现次数最多的和是几?

最少的是几?

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

如果学生在观察上图或者发现规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比如两个加数先限制在5以内。

4、在学习图形与位置的时候,一位老师这样安排的。

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园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标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熊猫馆在猴山的哪个方向上?

(2)大象馆在海洋馆的哪个方向上?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先从一个固定的观测点出发,描述其他物体的方位,再改变观测点,描述与其他物体的相对方位。

结合此案例分析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图形与位置”部分的要求。

答:

第一学段“图形与位置”部分的要求如下: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先从一个固定的观测点出发,描述其他物体的方位,再改变观测点,描述与其他物体的相对方位。

很好地体现了第二个要求。

5、教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时候,一位教师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积累的身高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然后进行分析。

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例如,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数及其差异;扇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不同高度段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比例及其差异;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几年来学生身高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身高变化趋势。

学生还可以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

试分析在实施时,教师要关注那些要点?

答:

教学设计时,可以关注如下要点。

(1)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做统计图的基本标准。

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可以根据意见的不同把学生分组,各自画出统计图后进行比较。

(2)可以把几年来全班同学平均身高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身高数据的折线图进行分析比较。

还可以对男女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3)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数据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自己的身高在全班的什么位置。

学生可以用平均身高作为代表,用自己的身高与平均身高进行比较;可以用出现人数最多的高度段作为代表(“众数”的意义),用自己的身高与其相比;学生也可能用班级中等水平学生的身高作为代表(“中位数”的意义),用自己的身高与其相比。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但不需要出现“众数”“中位数”的名词。

(4)虽然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要求分析的结论清晰,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