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409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docx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

皖政〔2009〕78号

————————————————————————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

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对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

为全面落实国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

一、我省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船舶产业梯度转移,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截至2008年,全省造船企业107户,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已成为我国内河造船重点地区之一。

一是造船能力快速提升。

全省具备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资质的企业,从1个市3户企业发展到6个市31户企业,最大船型为5.73万载重吨散货船;造船能力从50万载重吨上升到130万载重吨。

2008年,全省造船完工量121.4万载重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0.7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02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33倍;实现出口交货值19.5亿元,增长1.4倍;手持船舶订单260万载重吨。

二是造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已形成芜湖、巢湖、安庆、马鞍山、池州、铜陵等沿江地区6个万吨级造船产业集群,宣城和蚌埠、阜阳、淮南、六安等沿淮地区5个千吨级造船产业集群。

主要产品从以内河散货船为主,发展到万吨级多用途散货船、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化学品船、挖泥船、远洋拖轮、游船等具有较高技术和附加值的多种船型,产品出口到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船舶配套业初具规模。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和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船用钢材、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系泊设备、舾装件、电缆、灯具、油漆等一批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面临的形势。

我省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船舶配套发展缓慢、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显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远洋船舶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开始减少、履约交船风险加大、企业融资日益困难,我省船舶工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发展船舶工业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岸线资源丰富。

长江贯穿我省全境343公里,适宜造船的岸线约152公里,现用于造船的仅约37公里,不到1/4。

二是人力资源充裕。

我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沿江、沿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用工成本相对低廉,能满足船舶建造的劳动力需求。

三是区位优越。

我省紧邻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和我省加速崛起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沿江、沿淮地区发展船舶工业的积极性,参与泛长三角船舶产业合作与分工的能力增强,为承接长三角船舶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产业转移良机,实施错位发展,稳定造船订单,提高配套能力,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推动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实现安徽船舶工业“双千工程”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稳定造船订单,保持生产增长。

积极应对推迟接船和弃船风险,防止出现大量撤单现象,确保船舶企业订单任务按期完成,保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2.加快自主创新,提升能力水平。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骨干优势企业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关键配套设备,全面提升我省船舶工业整体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聚集。

加快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引导企业聚集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通过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优势企业,增强竞争力。

4.抢抓发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发展机遇,参与泛长三角船舶产业合作与分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继续保持我省船舶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规划目标。

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

到2011年,形成年造船能力450万载重吨,实现造船完工量350万载重吨,年增长40%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年增长6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年增长60%左右;实现出口交货值70亿元,年增长50%以上。

2.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到2011年,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一定突破。

培育发展6户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配套能力明显提高。

到2011年,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船用设备形成一定能力。

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00万马力,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达到80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船用舱室设备和甲板机械等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到2011年,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重点培育发展沿江7个船舶工业聚集区,产能占全省的80%以上,皖江城市带及沿淮地区形成12个船舶产业集群。

培育5户年造船能力30万载重吨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的核心骨干造船企业。

5.远期目标。

到2020年,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发展,我省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重点骨干企业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造船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船舶工业的主要地区之一。

三、调整和振兴重点任务

(一)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

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证生产连续性。

(二)加快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集约开发岸线资源,提高岸线综合利用率。

重点推进芜湖三山、无为、和县、枞阳、望江、当涂及池州等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

加快建设以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江东船厂等为主的芜湖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以安徽五洲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安徽远东船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无为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洋船舶有限公司、安徽中润船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和县造船产业集群,以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神舟造船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安庆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远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省和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当涂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耀美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主的池州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疏浚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等为主的蚌埠造船产业集群,宣城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阜阳太和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安庆长谷川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安庆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合肥熔安动力机械公司等为主的合肥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及滁州船舶配套产业集群。

(三)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支撑和提升产业水平。

支持重点船舶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万吨级多用途散货船及快速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成品油船、游船、快艇、工程船等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船舶。

支持发展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支持发展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船用电器等关键配套设备。

支持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纯小汽车滚装船、多用途重吊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依托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开展汽车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形成自主设计、建造汽车运输船的能力;支持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船用低速柴油机技术,注重提高相关的技术开发能力;支持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船用中速柴油机技术,加快国产化进程,形成自主品牌;支持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枞阳造船基地海上工程船项目,通过技术合作与自主研发,逐步积累关键技术,增强市场拓展能力;支持安庆长谷川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系列船舶机舱设备项目,通过国际技术合作,研制燃油供应单元、分油机、焚烧炉等船用舱室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支持安徽中耀美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不锈钢化学品船制造工艺研究项目,逐步提升造船工艺技术水平。

(四)调整产业结构。

抓住市场调整机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

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对照CB/T3000-2007《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开展船舶生产企业等级评价,规范我省船舶修造市场。

(五)积极发展修船业务。

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

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

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开拓非船产品市场。

(六)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总装造船、数字化造船;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加强船舶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保障措施

(一)采取措施稳定生产经营。

引导造船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确保手持订单按期保质交船,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承接优质订单,扩大修船业务。

鼓励省船省造,引导省内航运企业优先在本省修造船舶,共同稳定我省船舶修造市场。

(二)加大船舶出口扶持力度。

改善船舶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扩大出口船舶买方信贷规模,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船舶配套产品间接出口,支持船舶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三)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加强银企合作,对建造中船舶实行抵押融资。

各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对信用良好的中小船舶企业优先给予担保支持。

各相关银行要确保按期到位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对船东推迟接船的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

引导金融机构到船舶工业聚集区开设营业网点,就近为船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及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船舶产业能力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五)加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政策支持。

给予船舶工业聚集区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改革、国土、水行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优先安排支持船舶工业聚集区用地和岸线,核准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岸线成片供给,引导企业进入聚集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六)加强船舶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我省有关高等院校利用其教学资源优势,加快船舶学科建设,设立相关专业,为加快推进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五、规划实施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实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目标。

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关信息。

省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市、县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各市、县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省国防科工办。

附件:

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附件

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参加单位

实施时间

1

鼓励省船省造

省交通运输厅、

省国防科工办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09年7月

2

落实船舶产品出口激励政策

省商务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

2009年7月

3

实施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措施

省国防科工办

省交通运输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

2009年7月

4

落实船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措施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2009年7月

5

落实船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措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合肥海关

2009年7月

6

落实船舶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措施

省国土资源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防科工办

2009年8月

7

落实船舶企业岸线利用的措施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国防科工办

2009年8月

8

支持船舶企业建设项目防洪评价

省水利厅

省国防科工办

2009年7月

9

支持高校设立船舶相关专业

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防科工办

2009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