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601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 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docx

推荐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推荐】县农办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根据建设“田园松阳”战略部署和县委九届六次全会关于开展“田园乡村推进年”活动的要求,由农办、农业局牵头成立调研组,开展了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专题调研。

调研历时近两个月,深入调查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探索促进农民增收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2013年,全县村集体组织总收入9215万元(扣除补助收入后为3034万元),经营性收入仅占17.12%,全县经济薄弱村283个(2012年按省定标准全县经济薄弱村334个,2013年转化51个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325元,同比增长13.4%。

全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达11.73万亩,香榧5.28万亩,建立香榧苗圃基地7个,油茶8.28万亩,高山蔬菜3423.43亩,毛竹林面积15万亩,其中高效笋竹面积5.47万亩,果园7.19万亩,食用菌6231万袋,实现种植业总产值12.34亿元,生态精品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

全县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87个,年营业收入2061.91万元;来料加工专业村21个,从业人员达1.9万人,发放加工费1.56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收7600元;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网店数(企业数)277家,从业人员1604名,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04亿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集体经济方面:

283个经济薄弱村中,无资金、资源匮乏村有118个。

主要表现在:

(1)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2013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中有67.08%来自补助性收入。

(2)非生产性支出大。

2012年,全县非生产性支出总额6639万元,其中管理费用3323万元占非生产性支出50.06%。

(3)办事缺钱形成新的负债。

据统计,全县在道路建设、兴修水利、文化设施等建设中,形成债务达14810万元。

2.农民增收方面: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虽然居全市第三,但绝对额居全市倒数第二,是全市四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破“万元”的县之一,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9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781元,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农村二三四产业发展有待提速,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待提高,农民发展资金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

三、总体目标

到2016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达到11650万元,其中经济薄弱村和扶贫重点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基本达到5万元以上;到2020年农村集体经济达到15850万元,其中经济薄弱村和扶贫重点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6年达到141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5:

1,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现价),60%以上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半”,达到22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现价),85%以上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四、对策措施建议

(一)四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1.盘活存量资产,发掘资源潜力。

在茶产区利用旧校舍、旧会址等改建成标准化茶厂,然后出租给茶叶加工户;园区周边村、集镇村把村属闲置集体厂房、土地、旧校舍等改建成公寓楼出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利用当地民俗风景等旅游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发展风情旅游、民宿、农家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资源、资金互补,参股联建物业。

将村土地资源、村集体闲置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地理区位优势,联合兴建物业,统一出租(或经营),取得收益后,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3.统筹物业平台建设,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对全县无资源利用、缺少资金的118个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进行政策扶持,实行统一建造物业房,统一管理租赁,统一收益分配的模式。

4.借助产业优势,发展服务经济。

在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较好的村,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六管齐下促进农户持续增收

1.推进三大支柱产业、五大特色产业扩面提质。

在松古盆地打造集“生态茶园科技示范、精深产品研发制造、茶园休闲旅游、产品交易集散、茶业人才集聚”为一体的茶产业园区,在山区乡镇重点提升建设有机、绿色食品生态茶叶产区,规划到201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达1.35万吨、产值达到12.5亿元;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5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5亿元。

出台《松阳县加快推进香榧产业发展意见》,到2016年规划新建香榧基地6000亩,抚育香榧基地15000亩,创建3个香榧精品园。

到2020年,建成5万亩优质香榧基地,形成10万亩特色块状经济,每年新增1000亩投产香榧林,投产面积达1万亩。

油茶产业方面,推进良种油茶基地扩面增量,对油茶低效林提质改造。

计划到2016年,建设3个油茶精品园,新造良种油茶示范基地6000亩,改造油茶低效林10000亩;到2020年,新造良种油茶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2万亩,全县油茶栽培总面积10万亩,年产值达2.1亿元以上。

此外,继续提升高山蔬菜、笋竹林、食用菌、干水果、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

2.全面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推进茶产业的接二连三进四,构建茶叶全产业链。

“一产”上坚持生态立茶,继续打实生态牌,做好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的扩面提质工作,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二产”方面,推进标准化名优茶厂建设,深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推进茶叶加工区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到2020年培育2家以上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浙南茶叶市场的服务功能,完善浙南茶叶市场网上商城平台建设;提升茶产业品牌竞争力,形成“松阳银猴”高档礼品茶、“松阳香茶”大众消费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通过“基地外拓、加工外移、产品外销”等形式,构建“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模式;拓展欧美等购买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实现松阳茶产业走向世界。

“三产”方面,加强松阳茶文化研究,建立茶文化资料库,建设相关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培训相关茶文化演示人才,加大茶文化产品开发。

建设全国最大的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茶园景区,发展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科普、自行车休闲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

通过茶叶全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实现2016年茶叶一、二、三产产值90.5亿元,2020年产值167.5亿元的目标。

同时,充分发挥松阳茶产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积极扩展提升香榧、油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特色种养业等产业链条,初步实现农业“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和“三产”(一、二、三产)联动。

3.推进三大新型业态深入发展。

(1)深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培育以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田园文化为内核的主题旅游产品,打造以原生态村落为主题的艺术创意之旅、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养生之旅、以原始山水风光为主题的探险拓展之旅和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之旅等农耕文化体验专项游线路。

推进乡村民宿业发展和农家乐综合体建设,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40亩新增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农家乐综合体建设。

到2016年,成功创建大木山骑行茶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5个农家乐综合体、10个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形成松古平原田园风光,三都、四都悠远古村,小港灵动山水等3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3个休闲(养生)基地,15个养生(养老)乡村;到2020年,建成10个农家乐综合体、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5条以上精品线路,建成10个以上休闲养生(养老)基地。

(2)深入发展来料加工。

推动来料加工向扶贫重点村、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山区乡镇等特殊区域延伸,建议对在特殊区域发展来料加工的经纪人给予运费补助,对特殊区域新建的来料加工专业村给予每村一次性2万元的奖励。

培育来料加工集聚区块,培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专业村模式,提升加工能力和幅射带动能力,建议对入驻集聚区块的经纪人给予租金补助,对专业村实行奖励。

引导经纪人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个转企,实现来料加工点升级为小微企业,鼓励自主创新,自创品牌,建议对成功注册商标的每个补助3000元。

力争到2016年,全县培育经纪人250名,发展加工队伍2.5万人,年加工费达到2亿元,实现从业人员人均增收8000元。

培育集聚区块2个、专业村30个。

到2020年,培育集聚区块3个,专业村36个,培育经纪人260名,带动全县3万人从事来料加工增收致富。

(3)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继续推进和深化“千名青年网商培育工程、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松阳特色网货品牌培育工程”的建设,实现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培训全覆盖;继续做好“特色中国·丽水馆”的宣传和后期招商入驻,优化简易衣柜等自加工品牌,鼓励在淘宝、京东等网络商城开设松阳生态精品农产品网店,持续开展示范网店(企业)、网商、示范村(镇)评比和初创型网商评比活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到2016年,全县培育5-7家在全市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人员1500人,培育企业(网店)1000家,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3000人,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5亿元,基本实现应用广泛、保障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完善、产业相对集聚的农村电子商务格局。

到2020年,全县培育10-15家在全市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人员3000人,培育企业(网店)2500家,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5000人,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10亿元,基本实现应用广泛、保障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完善、产业相对集聚的农村电子商务格局。

4.创新探索产业互补发展模式。

推进耕作制度创新,发展间作套种多熟制技术。

建议在茶叶主产区将“蚕豆(马铃薯)-春玉米(西瓜、蔬菜)-晚稻”粮经新三熟制技术作为一项主要的产业互补模式推广;在食用菌主产区积极推广“香菇-水稻”、“香菇-高山蔬菜”、“香菇-茶叶”(循环)轮作模式”。

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多种农业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建立以林为主,发展林果(香榧-脐橙、香榧-翠冠梨)套种、林药(香榧-厚朴、香榧-金银花)套种、林茶(香榧-茶叶)套种的林下种植和林禽畜(香榧-土鸡)循环种养、野生动物驯养(石蛙养殖、野猪驯养繁殖、梅花鹿种鹿繁育)的林下养殖以及依托森林资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三大林下模式,实现发展的“循环、替代、补充”。

5.培育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主体素质。

到2016年,新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家庭农场(林)示范户100户;培育大学生生态精品农业创业典型10个以上。

6.改革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1)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推进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重点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异地搬迁、社会保障救助、公共服务提升”五大工程。

全面落实新一轮特扶政策,组织成立扶持项目资金监管组织,对三年总计16959万元扶贫开发类项目特扶资金的使用、流向、绩效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将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社保扶贫和搬迁扶贫8个方面共22个项目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部门、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多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户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2)完善农民培训机制。

全面构建“县级农民学校、乡镇就业帮扶服务站、村级培训联络点”三级培训网络体系,争取到2016年全县新建45个村级培训联络点。

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到2016年全县新培育15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多样化的培训类型和多层次的培训等级,争取到2016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深度打造“松阳茶师”培训品牌,到2016年,培育“松阳茶师”500名;2020年,培养高级、中级、初级“松阳茶师”100名、1000名、10000名。

(3)完善农民创业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依托现代农业、农家乐、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平台投身家乡创业,重点促进农村青年居家创业和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学生返乡创业。

有效开展创业帮扶,深入实施鼓励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大学生的网上创业补贴及自谋职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

(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重点推进创新农民异地搬迁方式和金融扶贫机制两项改革试验任务。

开展新一轮农民异地搬迁工程,计划到2016年累计实现异地搬迁26713人,2020年累计实现异地搬迁30713人。

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拓宽贷款抵押物范围,开展具有松阳地方特色的茶园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

大力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加大对家庭农场(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扶持。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制度,开展食用菌种植保险扩面增量工作,探索茶叶种植保险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