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860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docx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作家余秋雨 )

大家下午好!

南京市的广大艺术工作者和读者朋友,你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不做其他事情到这里来听这么一个演讲,本身就体现一种南京市的文化气氛。

在深秋季节来南京,这本身是个享受,所以我的妻子马兰说,请原谅她已经到东郊去看非常美丽的南京秋色,我相信在这么一个既美丽又有文化涵养的城市里,来谈文化是合适的,刚才我走过六朝遗迹,走向这个讲堂的时候,更感到历史的厚度,章厅长所出的题目,就是我们现在乃至整个国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兴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每个文化人或者需要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都要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民族在发展文化的时候,既要考虑民族性,又要考虑时代性。

如何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如何把这个文化真正的发展起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冲破一个障碍,另外开辟一条道路来说一说。

中国文化现在面临着问题,首先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大概有五六年吧,在没有任何号召的情况下,全民对文化产生超常的热情,大家都向往文化,文化的讲坛非常热闹,文化的书籍卖的非常好,文化的话题不仅出现在文化界,而且出现在各个领域,出现在企业界,出现在金融界。

我自己就感觉到很多金融机构,比如他们要举办厂庆十年或者一个银行二十年,往往也是去办一个文化讲座,文化已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这在我们国家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同时因为中国现在这个形象,经济发展的高度、速度和建立了国际形象,使全世界对中国文化是什么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这个好奇,也带有某一种让我们不安的成分,是我们对他们造成了不安,所以他们的疑虑又造成了我们的不安。

这话怎么讲呢?

举一个简单例子,当我们的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都要享受这样的一个商品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生产这个商品的国家他们文化逻辑是什么,带着很多的误会。

比如食品质量的问题,我前不久在日本一个国际华商会上有一个演讲,居然有一些国家,一些非常大的国家都怀疑我们食品质量的问题,认为这是全中国人一个集体的阴谋,要去害他们,这让我们听起来非常奇怪,完全不可思议。

那么你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只能说他们的老百姓,对这个非常庞大的民族文化不了解,你试想他们的眼光,他们在突然之间,眼前走过一个巨人,知道这个巨人走了很远,就是中国历史很长嘛。

这个巨人个子很大、腰围、胸围都清清楚楚就相当于GDP呀、人口总量都清楚,但是唯一不了解是他的性格是什么?

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所以全世界都非常地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是什么。

这样我也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现在比较忙,经常要到国外去讲中国文化是什么。

连续好几届联合国《世界文化论坛》,我都要去发表演讲,就是讲中国文化是什么。

包括他们前年审评“中国威胁论”的时候,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也专门讲了“中国威胁论”在中华的文化历史上显得多么可笑。

我下个月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去讲,去年在哈佛也讲,他们都迫切的需要了解中华文化是什么?

十几亿人是按照什么样的文化逻辑、按照什么样的情感路线、按照什么样的思维程序在过日子,在打发人生?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点他们确实不太了解,当他们不了解的时候,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怀疑。

就像我们对一个陌生的巨人一样,如果对他们的文化了解的话,哪怕是他们作的不好的事情,人们也会了解他。

我曾经讲过,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而且都失败了,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是德国同时又产生了一个非常讨巧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知道了巴赫、贝多芬,知道了歌德,这些伟大的人类的教师,都是从他们那里出来的,所以对这个民族产生了一种可理解性,认为他们是一时糊涂,被坏人蒙骗了。

所以歌德说,德国人每个人都非常清楚作为群体常常犯糊涂,大家就理解。

但如果对他们的文化不了解,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中国现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上升势头,我们确实遇到了大问题,我们的文化怎么样让外国、让本国、让每一个人有更多的了解,这就成为一个大的需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发展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文化,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这是一个整体背景。

从个人的自身需要来说也是这样,当然你的经济生活已经衣食无愁、当你的企业已有充足资金时候,继续下去该怎么走?

遇到的一定是文化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亨林论先生几年前曾经在纽约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讨论会,得出的结论让我们都感到很惊讶,结论全是文化。

说任何国家和个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全是文化,这句话我稍微解释一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目的全是文化,大家想一想企业家在南京办企业,其实要解决一辈子的温饱,这是轻而易举,那他为什么还要赚钱呢?

无非有几个目的,比如有安全感,要追求安全感,发生任何情况的时候,我有一定的资金可以帮助很多人。

第二,有荣耀感。

第三,有幸福感,等等。

或者有些人还愿意做些慈善,做慈善是完成了自己人格的一种需求。

安全感也好、荣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慈善的目的也好,全部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经济行为的最终都属于文化范畴。

这下我们的文化需求慢慢就起来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

就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人们都在说文化,需要文化,外国需要你中国文化什么?

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要问,我们的孩子们也要问我们,到处都在问,企业家也要问,那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前几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怪现象,本来文化界已经有一点破败,因此转型已经慢了,有好多历史问题,好多剧团怎么办?

有好多人的思路跟不上。

我们首先经济上转型,我们在金融上转型,文化也有一些地方转型了,比如在广电,但就整体国家还没有转型。

这个时候突然全部重视文化了,于是未被转型的领域,突然显得特别重要,未被转型的思想一下子成为大家模仿对象,这个确实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过去认为唱的、跳的、写的、画的、古的、老的这些都属于文化,文化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都装的进去,什么问题都建立了。

文化一定要建立自身的、重要不重要、本质不本质的一个等级构架。

我们画院里,如果没有绘画和书画等级的话就乱成一团了。

领导军队,光是兵,兵就是军队就搞错了,这必须有构架,必须有司令,必须有政委,必须有军区、必须有军、必须有师,这样一层一层,有了构架,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军队。

那文化也是这样,要讲一个构架。

现在大家都需要文化,而文化又没有很好的转型,这是一个大问题。

刚才章厅长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哪一些传统文化是能够在现在维持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能够和现在交相融会?

这个问题其是没有被很好思考,于是我经常非常担忧的看到坐飞机的时候,看到机场的书摊里边,几乎所有的书都是中国古代的这个谋士,那个专家怎么战胜敌人、怎么赢,怎么样能够完成自己的好多韬略,大多都是这样的书,好多人都以为,比如克敌制胜的本事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突然去看那些历史剧,好像也有这个问题,好像宫廷里面的历史剧那么复杂,好多小孩子就以为这是中国文化。

好几次在美国,美国人说,看了中国清代的一些电视剧就觉得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厉害?

没进门,就想到门外的一切,眼睛一转就知道对手的谋略,怎么会这样?

看清代的电视剧,不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所以他们中国的威胁论就更严重了。

我经常给他们讲句层次非常低的话,其实中国人没有那么坏,万家灯火,千家炊烟,一代代生活下来,还是以善良的人居多,还是以缺少谋略的人居多。

于是最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文化?

大家不要以为多就是好,不是的。

我们太湖的蓝藻是营养过剩造成的,我们不要造成文化蓝藻,到处都在谈文化,文化的根找不到了,文化的脉死掉了,这是现在我们最担忧的事情。

人们都在找文化,但是结果没有了。

所以我今天想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试验,我们来讲文化是什么?

然后讲讲中国文化造成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那些基本点是什么?

走向现代的障碍在哪里?

从哪几条路可以走向现代?

我们从这几个问题来讲一讲,可能就不是学术的但又是学术的,和我们心头所担忧的问题有关了。

好!

我们先回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上来,文化是什么?

不要说,我几句话就能把它回答掉,这不对,我们要理清一下思路,世界上文化是什么的,这样一个定义有两百多条,太复杂了,这两百多条不是说哪个错,两百多条都对,麻烦就麻烦在这,没有一条是错的,如果错的也算上去,那可能是几十万条,那么我们怎么来思考文化呢?

我认认真真的分析比较了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思路,这个思路也是当代国际的一些学术家比较共同的思路,首先我们肯定,我们在讲文化这两个字的时候,它的最原始的意义指的是人的痕迹。

我们在讲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什么叫文化呢?

就是我们在那地质年代中,突然找到了人的痕迹,我们就叫它文化。

如果没有人的痕迹,我们就不叫它文化,所以文化在正规的意义上,其实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事业,因为它是最早去寻找人的痕迹的地方,最早寻找人,有人的痕迹,我们就把它叫做文化了,这是初级文化。

人的痕迹当中,到底有哪一些东西慢慢的显得重要了,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的家乡好像已经在七千年以前已经有梅干菜了,好象已经把梅干菜和野猪的肉烧在一起了。

生活方式开始了,居住好像是要居住在离地面比较高的楼上了,因为下面可能有野兽,可能太潮湿,这就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了,衣食住行吧。

从人的痕迹慢慢的感觉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生活方式当中的痕迹,但是又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发现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精神价值,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不这样做?

我为什么不搬迁,他们为什么要搬迁?

搬迁的人有他们的精神价值,不搬迁的人也有不搬迁的人的精神价值,就慢慢变成精神价值了。

这个时候文化开始走向成熟,所以我给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什么呢?

成熟时期的文化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是我对文化的定义,什么叫文化?

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一开始生活方式的前面,到成熟以后,精神价值在前面了。

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这是最根本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根本,我们的文学呀、美术呀这是在文化当中,就是属于里边的一个部类。

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构架,只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我们创造文化,是企图让他变成习惯,企图、试图让他变成一种新的习惯,这个习惯道也可以改变,习惯都可以改变的,所以文化会发展。

祖先创造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让后代子孙比较安全的、比较有序的往前走,他最早构成习惯并不是保守,是希望自己的子孙们能够安全的、有序的往前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是个祖先对后代的设计,他是祖先推给我们的设计。

就是希望你们安全的、有序的往前走,是祖先对后代的设计,但是我们呢,又可以改变这个设计,改变这个前提要了解设计,然后再改变这个设计。

好!

章先生给我出的题目就是关于民族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形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是怎么形成习惯的。

第二就是我们的祖先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样的设计?

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文化厅和国画院的期盼,其实并不需要我在这班门弄斧的讲国画、讲书法,我就是从大的概念上来讲一讲,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如何对我们的后代进行设计的。

在哪一些大问题上,在哪一些大关键上,设计定了。

有的设计我们现在还无法摆脱,有的设计我们现在可以有所改变。

我后面讲了那么几条,这一条呢?

谁都知道这个很重要。

我前年在哈佛大学和美国的国会举行过演讲,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邀请我呢?

他们说,我们看中国的书,有时候请中国的一些学者,不错的学者演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特点,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比如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你们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他说哪个民族不勤劳勇敢?

你们说中华民族,什么历史悠久,他们知道你们是很悠久,但比你们悠久的民族还有好几个,比如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这都比中华文明还悠久。

你讲来讲去,好多民族都是共通的。

还有说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我们用中国文言文讲的,他们用他们的语言讲的一样,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你们讲来讲去都在讲全世界都有的东西。

我们爱好和平,他们说,没有一个说我们要发动战争,连战争贩子都说为了和平。

所以你们讲东西为什么在讲一个都有的东西,你一定要去寻找大概限定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东西。

我们过去讲中国的文化写意,其实,到二十世纪后期,摆脱写实和写意的文化太多,他们可能比中国文化做的更出色,我们讲究想象的,他们更讲究,你们看到他们现代派,所以有几条东西呢,我一条一条的说,虽然好像很粗糙,但是我非常希望我们现代中国人能记忆并接受祖先对我们设计的一些主要的条款。

我讲十句话,大家听着玩玩吧!

第一,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

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这很朴素。

为什么地理环境决定了呢?

因为我们有很漫长的海岸线,但在古代,如果我们缺少内海,就是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海,是飘渺太平洋、渺渺的东海,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

我们所说的地中海文明那就是一个大内海,波斯也是个大内海,波罗的海文明也是一个大内海,我们就说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但实际比较陌生。

就像李白、庄子叫做海洋的时候,那都是叫做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进行航行,主要是打鱼、晒盐,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它的中原部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是农耕文明,但是还有三种基本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就是草原文明。

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在于草原很难种稻子,种稻子和不种稻子的界限就是四百毫米降雨量,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可以种稻子,那是农耕文明。

少于四百毫米降雨量的那只能牧马。

很奇怪,我们的长城正好和四百毫米降雨量的线重叠,可见我们的长城就是农耕文明,当时是防止游牧文明来侵犯我们。

尽管游牧文明后来很多都成了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但很长时间是这样的。

我们的主体文明和大河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决定了我们两个基本思想,第一个思想,不想远征这是农民的基本思维,他只迷恋脚下的熟土,对远方的生土走走可以,看看可以,玩玩可以,要我在那安家是不可能的,这个思维长时间的作为一种我们主体文化生根,哪怕不是农民的皇帝,不是农民的书生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

书生在京城呆了好久,他还觉得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家,是客居京城,其实他五十年都在京城,他也写客居京城,这完全是一个农民思维。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在联合国会上讲的基本可以说明,中华文明对远方的土地没有兴趣,原因是农耕文明的思维,造成了一个强烈影响,哪怕是郑和下西洋,我们从这出发,郑和下西洋走了那么远的地方,航海技术已经非常不错了,从郑和到每一个水手,一丝一毫也没有产生过要在那个地方安家,占据他们领土的想法,没有。

这证明什么?

这不是明代的政策,证明是文化的本能,这就是农耕文化的本能。

这是农耕文化对我们的一个决定,就是中华文化在本质上是不远征的,他们内战,但是不喜欢远征。

成吉思汗远征那是因为游牧文明,然后他的孙子终于要建立元朝,要问鼎中华的时候,他必须要接受农耕文明结束远征。

那必然是这样的,主体思维是这样。

农耕文明带来了第二个思维,是中华文明除了不喜欢远征之外,还有一个不喜欢极端,因为农耕文明告诉我们,夏天的极端不是热上加热,是秋天的凉风。

冬天的极端不是冷了又冷,是春暖花开。

农业态制造,极端没有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什么太大奇迹,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基本思维,中国文化的思维基本上也是如此,就是反对一切极端的梦想。

在农民比较简单的思维里面,重现了中庸的哲学,然后又重现了中庸之道。

这是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农民的思维。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文化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又决定了我们那些基本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对还是不对,很难说。

这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很难说好还是不好,我们只能热爱了。

我看到我们有个部长,有一次海外记者问他,部长你好像长的不好看,那个部长的回答是:

“我妈妈不这么认为”,就是说我已经生就了,就是这样,我只能喜欢。

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个文明就是我们生就的,我们有的可以改变,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我们不能挪移我们文明的主要用途,如果无法挪移的话,那就生就了,我们的不远征,我们不极端,这是根基上的问题。

是深入到中国骨髓当中的问题,没有觉得太多羞愧的,以前有好多年轻的学者,总是说郑和那么好的船队怎么就不拿点黄金回来?

也可以像哥伦布那样去海外建立几个中华帝国?

为什么不这样?

前年吧,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曲大奖赛做评委,我做评委主要是为了讲文化,对科举比赛没有兴趣,我当时就讲了一句话,大家可能记得,我说郑和他能安安静静的回来,没带当地酋长的人头,没带着鲜血的珠宝,他就安静的回来了,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这只能给他叫好,因为我们的文化决定着他的基本的思维,不是极端的、远征的这种思维。

这种非极端的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好像很农民,但是在现代世界上又觉得很正确。

什么道理呢?

就是按照最朴素的思维,世界上的极端,他一定是带有一种非农耕的侵略性,他才会极端。

极端往往产生的根子是游牧或者根子是海洋文明的地方。

所以亨林顿先生说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八个大的文明,八个文明当中最重要的文明有三个,主角中的主角三个,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伊斯兰文明、一个中华文明,所以二十一世纪主角中的主角是三个文明,在这三个文明当中,他刚讲完不久,911事件就发生了,哎!

那两个文明打起来了,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华文明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几千年前我们祖先贯用的思维,这个思维就是两方面的极端我都不同意。

一方面是极端主义,一方面是单边主义都不同意。

但两方面的对话渠道都不中断,我们还可以讲话,我们还是朋友,都谈得上,你们如果要谈判,我们可以做中间人,但是即使这样,你们的极端我还是不同意。

这是中华文明没有必要老和这个有关,还与中庸之道有关,这个中庸之道其实是了不起的思维。

所以季羡林先生前不久讲,用以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大礼物,这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国学,季先生就是这么说的,献给世界的大礼,他认为两个极端当中,任何极端当中,比如我们现在做总经理,做校长我们都有这个东西,我们不断地会遇到各种各样极端的东西,但你要相信按照中国思维,极端当中两种不同极端当中,一定有一个交集点或者一定有一个合适点,一定有一个让两方面都能勉强接受的、恰当的点,中庸之道就找这个点。

因为不断地找这个点,所以世界能够保持基本的和谐,一种极端不再极端。

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智慧。

农耕文明到现代,就变成了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一个和谐思维,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和谐思维,这个思维肯定是当代世界一个最高水准。

现在几十年的经验就这样,现在的情况已经证明都是这样,中华文明为什么历经千年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和这两点紧密有关,一个不远,一个不极端。

不是说绝对不,至少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

按照我们民族的主体思维,我们不;按照利玛多先生所说的,中华文化不支持中国人走极端,不支持中国人远征,就是这个思维。

第二个,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第二个把握就是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决定了中华文化是一种气魄宏大的统一文化。

占地面积多大呢?

黄河流域八十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和其他文明相比,尼罗河、上尼罗河、下尼罗河加在一起,古埃及文明只有四万平方公里。

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满打满算不会超过十万平方公里。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就六七万平方公里。

希腊文明的范围只有几千平方公里。

简单的说,当时古代文明,所有文明总的地域加起来,只有中华文明的十五分之一,甚至于二十分之一。

说明中华文明的体量极大,以前我们总想的是黄河文明,后来慢慢的挖掘知道长江文明也了不起。

长江下游像是河姆渡、良诸文明、三星堆,哪一个挖出来不都是震惊中外,所以加在一起气魄宏大就这么来的。

我们写文章经常是五湖四海、天下意识,动不动就是天下,为什么呢?

中华文化气魄宏伟,所以最先考虑的总是五湖四海,一定是三山五岳。

他不会仅仅考虑家门前那一点点东西。

甚至也不像现在有的省和市一样,那么强调地域文化,中国文人不太会强调地域文化。

好多地域文化明清时代的一些文人想出来,以前一定是茫茫九州,归于云际。

大禹治水的时候,茫茫九州就是归于大禹的治下,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二十世纪前期,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家马克斯威伯教授研究地理环境,我想我们在座研究文化学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马克斯威伯。

我为了他曾专门到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去访问他。

遗憾的是,他们社会系学习的学生已经不知道这位教授了。

我觉得这个教授非常重要,他当时写过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地对中国进行了分析。

他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来自于对去过中国传教士的打听。

但他对中国的认识,我觉得有好多都很精彩。

马克斯威伯教授说过,中华文明因为是农耕文明,所以实际上就是长江黄河文明,长江黄河流遍中国那么多省,就凭这一点,中华帝国必须是统一的,不能被分离的,因为如果不统一的话,治水就没法治,如果治水没法治的话,那就要命了。

上游要害下游太容易了。

如果两个军阀,老百姓没那么坏,两个军阀有可能很坏,他上游要治下游不是很容易吗?

乱来就是。

所以马克斯威伯说,这两条大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动脉,就决定了中国非统一不可。

任何军阀混战,目标都是由谁来统一,都没说过不统一,我们都不统一,我们就混着吧!

从来没有人这么想过,想得就是我来统一,统一在我手上,统一是一个中心思维,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

就是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第二点。

马克斯威伯还说:

“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一个字,而且据他所知,都是水作为边防的”。

以此来鉴,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统一的中华文化。

这话很有意思,所以我有时候到某省,觉得他们过于强调他们那个角落文化的极端重要,是中国最好的,古代出了多少秀才、多少状元。

我就反复用马克斯威伯的话说,中华文明的力量是统一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是统一的力量,中国最好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中华文明,而不是这个省、那个省的文明。

我们有些所谓的文化人你能走就走,你去考秀才、考状元的时候,一定要从南方到北方来的,你如果考上以后做官了,那全中国的版图都是你有可能去认知的地方,没有地方界限,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就是统一的。

孔子就被整个中国统一尊重。

昨天晚上还有一个记者朋友问我,你对屈原的看法,为什么我不喜欢老说屈原是爱楚国的?

屈原所在的楚国当然很可能被人家打过,也打过别人,但现在文化意义上不管被楚国打的,还是打败楚国的人民,都热爱屈原,这是个大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分割性的文明了。

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也是我们很好的传统,我认为是不错的传统,他有一种整体智力。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叫“气”,有“气”,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的国家虽然很精致,虽然很了不起,很文明,但是就缺少一股气。

我试过很多次。

几十年来,好多地方都哎!

“余教授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定居,或者到这来移民”,我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我们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经过几百年的贫困,总有可能走向一个富裕,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南非或南美洲也会赶过去看,何况会发生在我的父母之邦。

另外我觉得那些国家的“气”不够,这样一股气能够非常养人,能够捕一种我所熟悉的文化,如果在一个非常小的地方,要是整天看到五湖四海,会感到非常奇怪,身心就会很不一致了。

第三就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文化的血缘基础。

基础不是全部,后来有好多血缘经过,但是基础是炎黄子孙。

怎么说呢?

大概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终于从混沌的混荒大河文明时期进入到一个有序的文明时期,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就是黄帝。

太遥远了,历史学家只能对他进行猜测。

那我对他也只能猜测一下,尽管有很多争论,只能做些最简洁,最基本的猜测。

不管怎么争论,有一点肯定,黄帝和炎帝,都是黄河流域的人。

现在争论很大,从西说甘肃、从东说山东,都有可能是他们的故乡,我看大体上只要是黄河流域就是了。

因为有一段时间,二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从巴比伦传过来的,盘古就是个巴比伦人,黄帝也就是巴比伦过来的,有这么一种说法,很多我不讲名字,很多大学者都是这个观点。

后来考古学家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考古发现,我们是一个独立生长的文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点一点增长起来的,是和他们平行的文明,不需要他们传进来,我们自己很完整。

因此我就说,黄帝、炎帝是黄河流域的人而不是巴比伦来的,至于他在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