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9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docx

备战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5解析版

备战2022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5

【81】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鸣鹿:

《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逋:

欠。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三番五次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情有独钟,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苏辙诗的前三联写终南山春回大地,自己陪苏轼重游时弹琴饮酒、吟诗作赋。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两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

D.苏轼诗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对比开篇,抒发自己重游南山时的迥异景象。

15.两诗颈联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

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6分)

【来源:

陕西省西安市2022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

14、D。

A.非“三番五次”;B.苏辙没有陪游;C.“欣然相赠”错,苏轼说自己重游终南“懒不作诗”。

 

15、苏辙诗两句,想象苏轼重游时的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

苏轼诗两句回应,告诉对方重游时实际情况——没有人相陪,只有风月相伴,琴酒相随,别有滋味。

(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

【8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从军行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

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②明月环:

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16.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

(6分)

【来源:

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D 解析:

“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16.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

李白诗写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人云;李贺诗写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

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

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

(每点3分)

…………………………………………………………………………………………………………………………

【8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卢挚①

道南宅②岂识楼桑③,何许英雄,惊倒孙郎。

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

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

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注]①卢挚:

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

目睹元朝黑暗、暴虐统治,写下很多著名散曲。

②道南宅:

周瑜曾将自己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

③楼桑:

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典,“道南宅”指周瑜,“楼桑”指刘备,“孙郎”指孙权,“岂识”和“惊倒”正面表现作者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B.从汉朝至南朝数百年光阴,仅仅在“弹指”之间,写出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替变化的速度之快。

C.“昭代”一句写出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表现了在政治清明时代英雄人物的气魄胸襟。

D.“临眺苍茫”作者凭栏远眺,在京口回望历史的沧桑,透露出当时现实之下文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15.请简要概括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来源:

山西省大同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4.A   侧面写出了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15.①此曲中作者通过回顾刘备、周瑜与孙权的历史旧事,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唏嘘感叹。

(2分)②“北溟鱼”这样怀有雄才大略的人,永远都不甘沉寂,表达作者的奋发、昂扬、积极,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分)③作者借古讽今,面对元朝统治的昏聩,只能饮酒作乐,寻求解脱,表达出深深的无奈与痛苦。

(2分)

…………………………………………………………………………………………………………………………

【8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喜雨①杜甫

南国②旱无雨,今朝江出云③.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注】①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已巳乃雨。

②南国:

古代指荆楚地区。

③《礼记》: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巧妙地呼应了标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B.颔联采用流水对格式,生动地表现了这场春雨从行云到下雨的迅疾以及惠农之深远。

C.颈联写巢中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里的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

D.全诗质朴无华,却平中见奇,情蕴其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摹写雨景细致入微。

16.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主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分)

【来源:

湖北省公安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C(曲解诗意。

本诗颈联选取巢燕和林华两个意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春季雨天的迷人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喜雨”的怡悦心情。

16.示例:

本诗的诗眼是“喜”字。

其理由如下:

①久旱逢甘霖。

经历长时间的旱情,涛人为心如汤煮的农夫感到无比高兴。

②燕飞林花红。

沐浴着这场迟到的春雨,燕子兴奋地飞出去啄泥筑巢,林中的花显得更加鲜润迷人,诗人的喜悦又进一层。

③晚来声不绝。

这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直到夜幕降临还听得到沙沙的雨声,诗人喜不白胜,遂赋涛一首。

(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  共6分。

…………………………………………………………………………………………………………………………

【8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1~12题。

夜坐(其一) 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注】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诗人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作此篇。

青冥:

天空。

帝坐:

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

奇女气:

《汉书·外戚传》记载:

“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

”少微星:

星名,这里代指有才之士。

湘累:

指屈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

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12.这首诗与《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8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寄远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凌烟阁:

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4.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

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6分)

 

【8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

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

说明理由。

(6分)

 

【8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题。

春 远 杜 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时作。

肃肃:

花落的声音。

菲菲:

花落的样子。

亚夫营:

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

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来源:

河北省202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参考答案·解析】

11.C【解析】“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错误,颈联诗人借用少微星的典故,表现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无奈之情,不是借景抒情。

12.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伤心郁愤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指责与失望。

诗歌呈现出沉郁、悲愤的感情色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

诗歌呈现出积极、高亢、充满斗志的感情色彩。

(每点3分)

13.C【解析】“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错误。

“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14.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每点3分)

15.A【解析】“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陶渊明不是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

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俗却使他望而却步。

16.示例一:

我同意这种劳动观。

“岁功”指一年的农业收获,“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这一联的意思是:

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

表现了诗人更关注农作时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这种欣然的情感更感染人,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

示例二:

我不同意这种劳动观。

这一联的意思是:

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

对于农人来说,收成才是最终的结果,没有收成,农人的劳动便没有意义,诗人的开心并不是从农人生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写明观点2分,分析诗句2分,回扣观点2分)

17.C【解析】“‘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错误,“何曾”是“什么时候曾经”之意,以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意为剑外未曾清静过。

“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理解错误,游离了本诗主题。

…………………………………………………………………………………………………………………………

【8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谒伏波庙①王守仁②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③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钤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注】①伏波庙:

为纪念汉代南征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而建。

②王守仁: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诗人在南征两广时拜谒伏波庙后写下此诗。

③鱼丽:

鱼丽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金鼓”传声,“楼船”“群舟”停泊在岸边,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画面极具立体感。

B.颔联写旌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巡逻的警铃声映衬着凛冽的溪水,以动衬托了千峰的静默。

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于战争的认识,也即战争虽不可避免,但却不能使边陲百姓安居乐业。

D.“干羽”指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

文舞执羽,武舞执干,此处形容载歌载舞的欢快景象。

16.有人认为尾联直白表达了王守仁的政治理想,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来源:

广东省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D“干羽”此处代指文德教化,清明政治。

16.①尾联写诗人希望嘉靖新朝廷要有一个新气象,不要再有战争,要象《尚书》所说的“舞干羽于两阶”,亦即通过文德教化来使四夷宾服。

②诗人基于前两联月夜之下军队停泊岸边的静谧之景,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于朝廷和君主以仁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

【9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①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②。

黄童白叟聚睢盱③。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软曾往石潭求雨,得而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作《流溪沙》组词五首。

②乌,指乌鸦。

③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麋鹿的“虽未惯”和猿猱的“不须呼”,两种情态相映成罐,做含比拟人物的意趣。

B.结尾由虚转实,写在场者归家后把见到的谢雨情景向采桑站细细叙说,妙趣横生。

C.全词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但又处处暗含喜雨、谢雨的情事,体现词人独特的匠心。

D.全词描写景物,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16.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词人谢雨途中的喜悦之情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6分)

【来源: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B(“结尾由虚转实”错误,应该是“由实转虚”,“归来说与采桑姑”是词人的想象,)

16.①借景抒情。

上片选取照日、溪水、游鱼、树木等意象描写了农村雨后清新亮丽的景色风光,抒发了词人的欣喜之情。

②对比,首句写雨后水清见游鱼,暗含了和干旱时潭枯水浊无鱼的对比,隐含着词人欣喜的心情。

③色彩烘托、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烘托词人喜悦之情。

④上片结句将视线聚焦在老人儿童身上,直接点明其喜悦之情,衬托了词人和一般村人之乐。

(每点2分,答任三点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

【91】古代诗歌阅读I(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描写词人亲眼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移情手法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

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C.下阕运用杜牧的典故,杜牧虽是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D.本词造境清雅空灵,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

【92】古代诗歌阅读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

寄韩潮州愈①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 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

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城根∶犹城脚。

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6.有人评价本诗颈联与韩诗"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为互诉衷曲之语,请简要分析。

(6分)

【来源:

江苏省如皋市2022届高三12月份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3分)B(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

16.(6分)①“峰悬驿路”,望不到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想象友人赴任潮州途中道路险阻之景况,回应“云横秦岭”之景;②“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但犹两心相连之意;③“海浸城根”,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想象友人到任后凄苦的处境,回应“家何在”之问;④“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回应“马不前”的英雄失路之悲。

⑤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对友人深沉的忧虑和关切的心情。

评分细则:

前面四点一点1分,最后一点2分。

…………………………………………………………………………………………………………………………

【9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陈 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②。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③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冬,章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奉命向金世宗(完颜雍)行贺寿礼。

②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后遂以"北群空"喻无人才。

③藁(gao)街∶本是汉代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

汉将陈汤曾斩匈奴单于,悬首于藁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以论入词",意味深长,虽很久不见南宋北伐军队,但也不要就以为南宋已没有能率师北进的人才。

B."当场只手"以下七句,运用反问和用典的手法,期望友人能捍卫堂堂使者的尊严,并期待南宋会有雪耻之日。

C.下阕不写使臣贺寿的情形,而是宕开一笔,借古讽今以表达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言辞激烈,气象不凡。

D.全词意脉贯通,风格上慷慨激昂,雄健豪放,这一点与其好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颇为相似。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来源:

新高考全国八省2022届高三第一次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解析】

15.C[下阕没有表达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

]

16.①对友人殷切期望和鼓励:

作者为宋使章德茂作词送行,“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鼓励。

②对国土沦丧的屈辱与愤激: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屈辱以及愤激之情。

③誓雪国耻的必胜信心与乐观之情: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表达了作者抗金必胜的豪情。

(每点2分,共6分)

…………………………………………………………………………………………………………………………

【9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归州范成大

州有宋玉宅、昭君台

旧国①风烟古,新凉瘴疠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细和悲秋赋②,遥怜出塞情。

荒山饮阀阅③,儿女擅嘉名。

[注]①旧国:

归州北周时为夔子国,故此称旧国。

②悲秋赋:

宋玉的《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主要抒发作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和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③阀阅:

功绩和经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点明归州历史悠久,下句说新凉涤暑瘴气全无,透露出对归州的喜爱之意。

B.颔联上句说,天上片片浮云携带客梦而回故乡,运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亲念故之情。

C.尾联下句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

D.本诗对仗较平稳,中间两联紧扣个人游宦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特点,都具有点题作用。

16.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来源:

福建省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C“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

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

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用世的热切愿望。

16.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

(3分)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3分)

…………………………………………………………………………………………………………………………

【9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

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

②宇文判官:

岑参好友。

③晋昌:

瓜州,今甘肃敦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边柳挂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