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135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广东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B.细菌细胞中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转移至细胞核

C.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D.浆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可直接转移至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

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3、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

4、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

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具膜结构,而中心体是无膜的细胞器,A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B错误;溶酶体中含有很多水解酶,吞噬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C正确;浆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需经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然后在经过囊泡转移至细胞膜,D错误。

故选C。

2.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下列有关癌症和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C.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过程受到干扰,会导致癌细胞“逃逸”而不被攻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

【详解】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但这不是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的原因,癌细胞无限增殖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的,B错误;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监控并清除人体内异常的细胞,癌变细胞属于异常细胞,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的功能,C错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过程受到干扰,会导致癌细胞“逃逸”而不被攻击,D正确。

​故选D。

3.如图甲为某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萌发过程中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种子萌发初期以有氧呼吸为主

B.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A点时萌发的种子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减小后增加,图乙中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随着种子萌发过程中种皮的涨破,种子的无氧呼吸被抑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体积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

【详解】根据乙图可知,在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明显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所致,B正确;萌发形成的幼苗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干重仍然减少,随着光合速率的增加,A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株干重增加,故A点时萌发的种子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表明吸收的氧气的量等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说明此时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生物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可用黑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观察

C.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反应物是否被彻底分解

D.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多个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少误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水解,而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与酒精混合形成解离液,作用是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质壁分离的条件要有大液泡和细胞内外具有一定的浓度差。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详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盐酸水解口腔上皮细胞,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剂与DNA结合,A错误;黑藻叶片有大液泡,可作为“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材料,B正确;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不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底物蛋白质是否被彻底分解,因为蛋白酶也是一种蛋白质,C错误;在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不能在患病家系中调查,而应该在普通人群中进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并注意随机取样,所以在多个患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不能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B。

5.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相关生理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据图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

B.图中③、④过程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图示表明,NMDA除了能与谷氨酸结合,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

D.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能长时间地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可引起突触小体

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进而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释放出去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的内流,进而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据图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故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A正确;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过程④是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据图分析,NMDA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是识别谷氨酸,NMDA与谷氨酸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据图不能说明NMDA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故突触间隙的谷氨酸不能长时间地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6.某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为30%,Aa个体所占比例为60%,aa个体所占比例为10%。

因天敌捕食,此种群中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

速度减少,而aa个体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

B.此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其进化成新物种

C.此昆虫天敌与昆虫种群在捕食与躲避捕食中实现了共同进化

D.因天敌捕食,一年后此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为27%,Aa个体所占比例为5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可采用赋值法解题相对较简单,假设一开始该种群有100个个体,已知其中AA占30%,Aa占60%,aa占10%,则AA的个体数为100×30%=30个,Aa的个体数为60个,aa的个体数为10个。

若aa个体每年增加10%,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则第二年aa个体数为10×(1+10%)=11,AA的个体数为30×(1-10%)=27,Aa的个体数为60×(1-10%)=54,AA基因型频率=27÷(11+27+54)≈29.3%,Aa的基因型频率=54÷(11+27+54)≈58.7%。

【详解】根据天敌捕食后,此种群中AA和Aa个体均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而aa个体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可知天敌捕食使此种群朝着a基因积累的方向定向进化,A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基因频率改变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都有相互选择、共同促进进化的作用,C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因天敌捕食,一年后此昆虫种群中AA个体所占比例约为29.3%,Aa个体所占比例约为58.7%,D错误。

故选C。

7.为探究遮光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所用遮阳网对某果树作适当遮光处理,分别于遮光前(0天)、遮光处理1天和21天后,取若干叶片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测定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和RuBP羧化酶(可结合CO2)活性等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对照组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其它条件与实验组保持相同且适宜。

(2)由表可知,遮光处理1天后,实验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_____对照组(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叶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适应短时间的弱光环境。

(3)由题可知,RuBP羧化酶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

_____________中,实验结果显示,遮光处理21天后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叶片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从而使得有机物合成减少。

【答案】

(1).全光照(或“正常光照”或“不进行遮光处理”)

(2).大于(3).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增大气孔导度(4).叶绿体基质(5).长时间遮光处理会显著抑制(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6).(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或吸收)速率减慢(降低)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研究适当遮光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故对照组应为正常光照,实验组应为遮光处理,由表格数据可推测,遮光处理第一天,适当遮光可通过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和气孔导度来提高净光合速率。

遮光21天后,遮光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RuBP羧化酶活性均降低。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是探究遮光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故对照组应为正常光照,实验组应为遮光处理,其它条件两组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由表可知,遮光处理1天后,实验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

根据表格所给数据,遮光一天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均比对照组高,而RuBP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几乎无差异,故遮光处理1天后,实验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叶片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增大气孔导度以适应短时间的弱光环境。

(3)二氧化碳的固定在叶绿体基质中,根据RuBP羧化酶可结合CO2,可知RuBP羧化酶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实验结果显示,遮光处理21天后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叶片长时间遮光处理会显著抑制RuBP羧化酶活性,导致暗反应中CO2的固定速率降低,从而使得有机物合成减少。

【点睛】能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8.研究表明一定的运动量能影响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图甲表示Ⅱ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胰岛素敏感程度的变化[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可用葡萄糖的代谢清除速率(MCR)表示],图乙为糖尿病的两种发病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调节。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浓度正常,其发病机制是图乙中的______(填“A”或“B”),发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结合图中的数字及代表的结构说明)

(3)由图甲可知,一定

运动量能______(填“增强”或“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但是运动量需至少达到__________步才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GLUT-4是存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_(填“①”、“②”、“③”),推测一定强度的运动可能______(填“促进”或“抑制”)骨骼肌细胞GLUT-4基因的表达。

【答案】

(1).神经-体液

(2).B(3).靶细胞膜(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③减少(或不足)(4).增强(5).10000(6).②(7).促进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一定强度的运动可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当运动达到10000步以上,运动后的胰岛素的敏感程度明显大于运动前。

分析图乙可知,A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B型糖尿病的病因是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不足,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

【详解】

(1)正常情况下,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并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浓度正常,说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正常,故发病机制不是图乙中的A型,而应是图乙中的B型,根据图示可知,B型是由于靶细胞膜(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③比A型明显减少(或不足),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3)由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可用葡萄糖的代谢清除速率(MCR)表示,随着运动强度增大,运动后MCR明显高于运动前,说明一定的运动量能增强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由图可知,运动量小于10000步时,运动后的MCR与运动前有所增加,但差别不大,而运动量大于10000步后,运动后的MCR与运动前比明显增加,故运动量需至少达到10000步才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根据图示可知,②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③为胰岛素受体,若GLUT-4是存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则GLUT-4可能是图乙中的②。

由于一定强度的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程度,故可推测一定强度的运动可能促进骨骼肌细胞GLUT-4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的作用,并具有一定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9.禽呼肠孤病毒(ARV)可引起禽类呼吸道、肠道等疾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RV病毒外壳的某种B结构蛋白受S2基因控制。

通过对S2基因测定核苷酸数量发现,A有446个,C有646个,U有446个,G有646个,由此可知ARV病毒的遗传物质最可能为_________(填“DNA”、“RNA单链”、“RNA双链”),该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增殖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

(2)ARV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能直接进行复制,用文字和箭头写出ARV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

(3)另有一种ARV病毒的突变株,缺失了5%的碱基对序列,不能诱发禽类患病。

为了找到与诱发病变有关的部位,除了对核酸测序结果进行比较之外,请根据核酸的结构特点再寻找一种方案,简述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

【答案】

(1).RNA双链

(2).氨基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3).

(4).获取两种病毒的RNA的单链,再将两条单链RNA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5).RNA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就是诱发病变的有关部位

【解析】

【分析】

DNA中特有的碱基为T,RNA中特有的碱基为U,根据S2基因中含有U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双链RNA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即A=U,G=C,根据A有446个,C有646个,U有446个,G有646个,可判断为双链RNA。

根据双链RNA上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若出现病变,则病变后的RNA单链病变部位不能与病变前的RNA单链互补配对,可根据该原理判断是否发生了病变。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U,且A=U=446,G=C=646,可推测ARV病毒的遗传物质最可能为双链RNA。

病毒的增殖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故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增殖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

(2)根据ARV病毒侵入禽类细胞后能直接进行复制,可知ARV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3)根据双链RNA上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若出现病变,则病变后的RNA单链病变部位不能与病变前的RNA单链互补配对,可根据该原理判断是否发生了病变。

故实验思路为:

获取两种病毒的RNA的单链,再将两条单链RNA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为:

RNA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就是诱发病变的有关部位。

【点睛】本题考查RNA的结构以及病毒的增殖过程,能根据RNA的结构特点分析出利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判断RNA病变是解题的关键。

10.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二倍体农作物(2n=14),因杂交去雄工作很不方便,科学家培育出一种如图所示的6号染色体三体新品系,该三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染色体Ⅰ和Ⅱ分离,染色体Ⅲ因结构特殊随机分配。

含Ⅲ号染色体的花粉无授粉能力;雄性可育(M)对雄性不育(m)为显性(雄性不育指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椭圆粒种子(R)对长粒种子(r)为显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大麦雄性是否可育和种子形状的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填“遵循”、“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欲测定大麦基因组的序列,需要对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

(3)该三体新品系自交产生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形状为________种子种植后方便用来杂交育种。

(4)在大麦群体中由于隐性突变出现一株高产植株,为判断该突变是否发生在6号染色体上,现用题(3)中方便用来杂交育种的植株与高产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单独种植F2各植株,最后统计F2的产量。

(不考虑交叉互换)。

若F2普通产量植株:

高产植株=_______________,则高产突变发生在6号染色体上;

若F2普通产量植株:

高产植株=_______________,则高产突变发生在其他染色体上。

【答案】

(1).不遵循

(2).7(3).雄性可育椭圆形:

雄性不育长粒=1:

1(4).长粒(5).2:

1(6).3:

1

【解析】

【分析】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基因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示中两对基因连锁,故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故可用mm基因型的个体做母本进行杂交实验,可免去了对母本去雄的操作。

【详解】

(1)由图示可知,控制大麦雄性是否可育(M、m)和种子形状(R、r)

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6号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故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大麦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二倍体农作物,没有性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n=14,故测定大麦基因组的序列,需要对7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测序。

(3)该三体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染色体Ⅰ和Ⅱ分离,染色体Ⅲ因结构特殊随机分配。

可知该个体产生的花粉为MmRr、mr,由于含Ⅲ号染色体的花粉无授粉能力,故能参与受精的花粉为mr,该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为MmRr:

mr=1:

1,且都能参与受精,故该三体新品系自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MmmRrr:

mmrr=1:

1,由于雄性可育(M)对雄性不育(m)为显性(雄性不育指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椭圆粒种子(R)对长粒种子(r)为显性,故F1表现型及比例为雄性可育椭圆形:

雄性不育长粒=1:

1。

其中形状为长粒的种子由于雄性不育,故种植后杂交时无需去雄,即方便用来杂交育种。

(4)设控制高产的基因为b,则突变体高产的基因型为bb,则题(3)中方便用来杂交育种的植株基因型为mmBB,其与高产植株(MMbb)杂交得到F1(MmBb),F1自交得到F2,单独种植F2各植株,最后统计F2的产量。

(不考虑交叉互换)。

若高产突变发生在6号染色体上,则F1(MmBb)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Mb:

mB=1:

1,F2的基因型为1MMbb:

2MmBb:

1mmBB,由于mm表现雄性不育,故mmBB不能产生后代,F2植株MMbb、MmBb分别表现为高产、普通产量,比例为1:

2,所以若F2普通产量植株:

高产植株=2:

1,则高产突变发生在6号染色体上;若高产突变发生在其他染色体上,则后代配子比例不受雄性不育的影响,F1(Bb)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b:

B=1:

1,F2的基因型为1bb:

2Bb:

1BB,F2植株表现为高产、普通产量,比例为1:

3,所以若F2普通产量植株:

高产植株=3:

1,则高产突变发生在其它染色体上。

【点睛】利用雄性不育的特点进行基因定位是本题的难点。

理解雄性不育的植株不能产生雄配子是解题关键。

11.研究发现一些嗜冷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使乳蛋白分解,导致牛奶变质。

为了筛选检测变质牛奶中的嗜冷细菌,某研学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注:

培养皿旁的数字代表菌落数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饮用前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与煮沸消毒相比,巴氏消毒的牛奶在常温(约28℃)下保存时间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导致牛奶中营养成分被分解而变质。

(2)若要筛选嗜冷细菌,应将牛奶样品稀释液接种在以_________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并且在______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以利于嗜冷细菌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3)据图分析,研学小组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法分离和计数嗜冷细菌。

(4)用上述方法统计样本中菌落数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