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488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

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

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

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

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呢?

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

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是“笔算”这一内容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及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

42÷2=?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例2:

52÷2=?

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分?

”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如:

在教学例1时,我通过请学生上台分小棒,不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数位对齐的道理及竖式计算过程中“除、乘、减”每一步的意义。

  再如:

在教学例2时,我再次请学生上台分小棒,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5捆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以后,还多的1捆要把它拆开变成10个一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再继续分,刚好每边还可以分6根。

多好的想法啊!

多么有价值的操作啊!

这一操作过程让我轻松的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为什么十位余下的1个十要和后面个位落下来的2一起除的道理。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本节课我利用小棒操作不仅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适当的动手操作可以让自己豁然开朗。

《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在于:

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本节课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通过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的情境不仅让学生复习238÷6估算的结果,同时还要掌握其笔算的方法。

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在做一做中还出现了“商是三位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呢?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又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重点教学完238÷6的笔算方法后,还增加了一个变式题——“假如他们一共有678张照片,咱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又通过对比两道笔算试题发现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的方法。

  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

  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例5时,我采取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从而引出0÷3=0,进一步发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在次基础上我又出了一个5÷0=?

,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根本找不出这个数,因为没有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5。

所以学生再次将刚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完善。

  对于例6的教学,我则采取的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请两名学生就自己的算法进行讲解,再让其他学生对他们的两种不同算法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更优化。

  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也采取的是先让学生试算,再在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讲解计算过程时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不够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

即:

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了。

统计教学反思

《横向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

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获的一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特级教师郭老师的听课和指导。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较以往比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为什么要用折线表示。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

首先请学生思考:

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

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生1说:

“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仔细深思。

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

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

生2说:

“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

”大家停下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

生3说:

“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

这样画起来方便。

”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

”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

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

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

生:

130以上。

师:

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是多少?

最大的呢?

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

生:

138——143之间。

师:

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

生:

不需要。

师:

那你觉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

生:

放到一起。

师:

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

师:

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

生:

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

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

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

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

郭老师提出:

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虽然今天郭老师指导的是一节常规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

他的指导让我明白:

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

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