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592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

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

吃                           

B. 未成而废              废:

停止

C. 游京师                游:

游学                                 

D. 建大旆                建:

树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以亲戚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为韩王送沛公

C. 安知其至此?

                       则或咎其欲出者

D.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先:

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 折冲:

击退敌人,战胜敌人。

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 冒顿:

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 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建大旆,从骑数百。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答案】

(1)A

(2)A

(3)B

(4)C

(5)B

(6)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解析】【分析】

(1)A项,“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中“啖”如解释为“吃”,“啖我”就变成“吃我”,在语意上讲不通,故此处的“啖”应为使动用法,让……吃,给……吃。

故选A。

(2)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做。

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其”是远指代词,那。

D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从。

故选A。

(3)B项,“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错误,“先”是尊称死去的人。

故选B。

(4)本题中,“出”是动词,宾语是“境”,即“出了国境”,动宾之间不能拆开,排除A项;“终夜”意思是“整夜”,是“有声”的时间状语,修饰“有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怛然失色”意思是“惊慌失色”,主语应是“从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5)B项,“‘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错误,“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是描写石昌言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场面,场面的浩大中寄寓了作者对石昌言的赞赏、鼓励和肯定。

故选B。

(6)第一句中,“闻”,听说;“废”,废弃;“虽”,虽然;“言”,说;“察”,细察;“其”,代词,他的;“恨”,遗憾,“甚”,很。

第二句中,“建”,树立;“旆”,旗帜,旌旗;“从”,跟随,随从;“骑”,骑兵;“数”,几。

第三句,“凡”,大凡;“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夸耀中国”省略介词“于”,应为“夸耀于中国”,“夸耀”,炫耀武力;“者”,……的手段;“此类”,这类事情。

故答案为:

⑴A;⑵A;⑶B;⑷C;⑸B;

⑹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

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

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

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

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

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

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

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

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

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

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

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

“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

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

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

”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

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

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

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

孟子说:

“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

”更何况对待外族呢!

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共亮之。

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

……的原因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孟子论而非之           非:

错误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干谒,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以陪邻

C.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D.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 ③④⑥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 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 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 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③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答案】

(1)D

(2)C

(3)B

(4)A

(5)C

(6)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②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③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己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解析】【分析】

(1)A项,“所以”解释错误,应为:

用来……的办法:

B项,“原”解释错误,应为:

推究,考查;C项,“非”解释错误,应为:

反对,认为错;D项解释正确。

故选D。

(2)A项,“为”:

①动词,做,谋划;②介词,被。

B项,“以”:

①介词,用,拿;②介词,来。

C项,“而”都是表承接的连词;D项,“于”:

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

故选C。

(3)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句中“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是《传》的内容,应加引号,前后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CD两项。

“既破碎”与“事已败矣”是两个假设条件,前后应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

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4)②是“非治国养民之术”造成的结果,不是“术”本身。

⑤是作者推崇的三王五帝的做法。

分析可知,A项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内容。

故选A。

(5)C项,“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正面强调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故选C。

(6)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御”抵御;“济”救助;“术”办法。

②“诚”确实;“有为”有所作为。

③“患”忧虑;“用”被采用。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B;⑷A;⑸C;

⑹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②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③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己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的公卿大夫,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小的功劳的人。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的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己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或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做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却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好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不亲近。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生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国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

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

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B

(2)B

(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