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448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

D。

2.以黄色玉米(YY)与白色玉米(yy)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2中有白色玉米80株,则理论上F2中纯合黄色玉米有(  )

A.120株B.240株C.160株D.80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型)

亲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AA

全为显性

全为显性

Aa

全为显性

显性:

隐性

显性:

隐性

aa

全为隐性

[详解]

因为

中有白色玉米80株,黄色玉米:

白色玉米

所以黄色玉米有

理论上

中纯合黄色玉米有

故选D。

3.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下图能正确表示子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纵坐标)与自交代数(横坐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Aa连续自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如下表:

[详解]据分析可以知道,Aa自交1代后基因型及比例为

.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比例:

故连续自交后,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自交n代后,比例趋近于0.

故选D。

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

预计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A.12.5%B.25%C.75%D.50%

[答案]A

[解析]

[详解]假设白化基因为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是白化患者,则该夫妇基因型都是Aa,子代为1AA:

2Aa:

1aa,子代患病概率为1/4,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4×1/2=1/8,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具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那么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aaBb×AABbB.AaBB×AABb

C.AaBb×AABbD.AaBB×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据此答题.

[详解]A、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2=2种,A错误;

B、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1=1种,B正确;

C、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1×2=2种,C错误;

D、AaBB×aaBb,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1=2种,D错误.

故选B.

6.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

(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

子代表现型有:

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

“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B.BbccC.bbCcD.bbcc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后代表现型

亲本基因型组合

亲本表现型

全显

(或Aa或

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

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

亲本一方为显性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显:

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

[详解]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直毛:

卷毛

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

;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黑色:

白色

属于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

.亲本的杂交组合为

所以可以知道“个体X”的基因型应为bbCc. 

故选C。

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由于

A.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又恢复正常,从而维持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故C正确。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再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还是减半的,故A错误。

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正常细胞相同,如果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会加倍,故B错误。

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故D错误。

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同源染色体是有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③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④在减数分裂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据此答题。

[详解]①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①正确;

②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②错误;

③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③正确;

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因此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④正确.

综上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选C。

9.下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A.1B.2C.3D.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该病是隐性伴性遗传,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7号是患者,其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亲5号。

5号不患病是杂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或2号。

因为1号不患病,所以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携带者2号母亲。

根据上述分析,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

故选B。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其他原料包括氨基酸和酶等均由细菌提供。

因此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11.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胸腺嘧啶占30%,则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

A.12%和34%B.21%和24%C.34%和12%D.58%和3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中,A=T、C=G。

[详解]设DNA中总碱基数为100,A总+T总=42%×100=42个,A总=T总=21个,C总=G总=100÷2-21=29个。

其中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即C1=24%×50=12个,T1=30%×50=15个,

因为C总=C1+C2,故C2=29-12=17个,占一条链的碱基比例为17÷50=34%;同理,T2=T总-T1=21-15=6个,占互补链的比例为:

6÷50=12%。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关于DNA中碱基数目的计算时,常采用置换法进行计算,即A1=T2、T1=A2、C1=G2、G1=C2。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A.含32P和35S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D.含35S,不含32P

[答案]C

[解析]

用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故选C。

[点睛]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明确侵染时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而蛋白质没有进入。

1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在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有毒R型②无毒R型③有毒S型④无毒S型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知道,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S型细菌在鼠体内促使了R型向S型的转化,其实质是S型某些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细胞中,与R型细菌的基因发生重组,所以细胞中出现了有毒的S型细菌,另外在小鼠体内还有没有转化的无毒的R型细菌。

故选B。

14.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

[答案]A

[解析]

[详解]假设1链上的碱基为A1、C1、G1和T1,2链上的碱基为A2、C2、G2和T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1=T2、C1=G2、G1=C2、T1=A2,则A1+G1=T2+C2、T1+C1=A2+G2,所以(A2+G2)/(T2+C2)=2,而整个DNA分子中,(A+G)/(T+C)=1。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15.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完成后形成的两个DNA与原DNA的碱基组成是一样的。

若最初的DNA分子中含有一条a链和一条b链,则复制一次形成两个DNA,含有两条a链和b链,再复制一次得到4条a链和b链。

所以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4条。

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特点。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

3:

3:

1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杂合子自交,后代符合,是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不是实质,A错误;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B错误;

C、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1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符合题意;

图中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发生自由组合,所以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8.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将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荠菜和纯合的结卵圆形果实荠菜杂交,F1全部结三角形果实,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F1测交,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B.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D.结卵圆形果实荠菜自交,子代植株全结卵圆形果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

F2中三角形:

卵圆形=15:

1,而15:

1实质上是9:

3:

3:

1的变式,可以推知,P:

AABB×aabb→F1:

AaBb→F29A_B_:

3aaB_:

3A_bb:

1aabb=(9:

3:

3)三角形:

1卵圆形=15:

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三角形果实:

卵圆形果实=(AaBb:

aaBb:

Aabb):

aabb=(1:

1:

1):

1=3:

1。

A.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

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

1,可知卵圆形果实为双隐性,F1为双杂合,所以F1测交子代比例为3:

1,A错误;

B.由于15:

1是9:

3:

3:

1的变形,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F2中纯合子一共四种,其中卵圆形是纯合子,所以结三角形果实的纯合子有三种,C错误;

D.卵圆形为双隐性,自交子代全是卵圆形,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双杂合的F1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分别为9∶3∶3∶1和1∶1∶1∶1,但如果发生下面4种特别情况时,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推断比值如下表:

序号

条件(内在机理)

自交后代比例

测交后代比例

1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2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即A_bb、aaB_、aabb个体的表现型相同

3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即A_bb和aabb的表现型相同或aaB_和aabb的表现型相同

4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

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即A_B_、A_bb和aaB_的表现型相同

 

19.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

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0.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俩的父亲都是色盲,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色盲儿子的几率、色盲女儿的几率和男孩中色盲的几率分别是

A.1/4、0、1/2B.1/2、0、1/4C.1/2、1/4、0D.1/2、0、1/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他俩的父亲都是色盲,故他俩的基因型分别是(XBY×XBXb)→(1/4XBY、1/4XBXb、1/4XbY、1/4XBXB),所以在他们所生的子女中,色盲儿子的几率是1/4、色盲女儿的几率是0男孩中色盲的几率是1/2,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色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Y染色体遗传:

男女发病率相当;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性发病率高;若女子发病其父、子必发病

C.Y染色体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只有男性有Y染色体,女性没有Y染色体,若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仅限于在男性中遗传,女性不会患病,即父传子、子传孙,A项错误,C项正确;

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患者的两个X染色体均有致病基因,因此,若女子发病其父、子必发病,B项正确;

因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男性只含有一个,因此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又因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所以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理清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及遗传特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伴X隐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伴Y染色体遗传

传递

规律

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②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

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为患者;

②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遗传

特点

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隔代、交叉遗传。

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②连续遗传。

患者全为男性。

22.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A.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②─腺嘌呤

C.③─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④─腺苷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是ATP,圆圈内是代表腺苷;

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圆圈内是腺嘌呤;

③含有U,说明是RNA,圆圈内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④含有碱基T,说明是DNA分子,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圆圈内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详解]A、①的圆圈内是腺苷,A错误;

B、②的圆圈内代表腺嘌呤,B正确;

C、③代表RNA分子,圆圈内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④代表DNA分子,圆圈内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产生新物种,C正确;

D、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