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90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docx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陈永磊汇总

《古代汉语》(上)补考前辅导资料(辅导教师:

陈永磊)

一、本课程考试考察的文选部分的书目是:

《论语》、《战国策》、《左传》、《文心雕龙》、《说文解字》《国语》等

《<论语>八章》

(一)、语音

饭①fǎn②fàn

来①lài②lái

见①xiàn②jiàn

食①shí②sì

荷①hè②hé

盍hé悱 fěi 隅yú肱gōng枕zhěn庶shù颛臾zhuānyú

夫fú兕sì柙xiá椟dú亟 qì 蓧 diào

(二)、文字方面

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

2、“遇诸塗。

  塗——途古今字路途。

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

4、“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赠送。

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

7、“植其杖而芸。

  芸——耘通假字锄草。

二、词汇方面

1、“颜渊季路侍。

  侍:

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尔志?

  盍:

“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无憾。

敝:

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

怨,不满。

4、“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夸耀。

施:

显示,表白。

5、“学之不讲。

讲:

习,反复研究讨论。

6、“闻义不能徒。

徒:

迁从,改从。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

憋闷,郁积。

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

启:

开导,启发。

悱:

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发:

启发。

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

方角。

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

类推。

复,重复。

9、“饭疏食。

饭:

动词,吃。

疏:

粗。

“疏食”即粗粮。

10、“子适卫,冉有仆。

适:

动词,到……去。

仆:

驾车。

11、“庶矣哉!

庶:

众,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

既:

时间副词,已经。

13、“无乃尔是过与?

过:

责备,动词。

14、“是谁之过与?

过:

过错,名词。

15、“且尔言过矣。

过:

错,形容词。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

国。

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

陈列,摆出来。

列:

位次,职务。

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

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

扶持,把着。

颠:

跌倒。

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

辅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厌恶。

辞:

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

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

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

担忧。

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

施行。

24、“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

不在。

25、“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qi):

时间副词,屡次。

26、“日月逝矣。

逝:

往,离去。

27、“子路从而后。

后:

动词,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28、“遇丈人,以杖荷蓧。

荷:

肩负,扛,挑。

2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体:

人体的某一部分。

四体指人的四肢。

3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信”,使动用法,“使……信任”。

  “怀”,使动用法,“使……归依”。

⑵“曲肱而枕之。

  “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⑶“富之。

“富”,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富裕”。

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安定”。

⑸“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动词用作使动,意为“使……来(归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远人”)。

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前“见”为动词用作使动,音xiàn,意为“使……谒见”。

后“见”为动词一般用法,意为“谒见”读音xiàn。

⑺“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迷”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迷乱”。

⑻“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动词用作使动,给……吃。

  “见”,动词用作使动,使……谒见。

反:

类推。

复,重复。

⑼“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其身洁净。

2、宾语前置句式

⑴“既庶矣,又何加焉?

“何”为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加”的宾语而前置。

⑵“求!

无乃尔是过与?

“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为动词“过”(责备)的宾语,由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尔是过”即“责备你”的意思。

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这是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3.习惯句式

⑴“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乎)”为古汉语习惯句式,意为“恐怕该(莫非要)……吧”。

“无乃尔是过与?

”意思是“恐怕该责备你吧”。

⑵“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古汉语表反问的一种习惯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即: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⑶“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在本文中充当状语,以构成反问语。

4.虚词用法举例

  夫

1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一般充当定语。

如: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②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如: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  之

1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之”指代子路。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前“之”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的宾语,后“之”指代君臣之义。

3“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指代“道之不行”的情况。

4②连词,连接定语和被限定或修饰的中心语。

例: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前两个“之”为此类用法。

6③连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其成句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本文中充当句子的主语。

如:

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8“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前“之”为此类用法。

9  焉

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多用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

(“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又何加焉?

”即“又何加于是?

”(“是”指代卫国),意为“再给卫国增添些什么?

  则

连词,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如: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与

1动词,同……在一起。

如:

“岁不我与。

2②介词,同,和。

如:

“来!

予与尔言。

”注意这句中的“与”不是连词。

句子的主语是“予”(阳货),是阳货对孔子说话,“与尔”为介宾结构,介绍说话的对象。

“言”的行为发出者并不包括“尔”在内。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人物

  1、苏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

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史记》苏秦列传,《东周列国志》等。

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2、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

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族弟),说:

“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

”苏代说:

“没听说过。

”甘茂说:

“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

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

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说:

“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