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29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一

2010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

(一)

2010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集萃

(一)附: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四步骤》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

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

(一)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

审读设问包括:

试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

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

(二)读题:

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去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三)链接:

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

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

(四)答题:

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

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

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

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的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

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的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

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局,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以上四个步骤有的有先后,有的则是同时的,只要平时按步骤有序地多练习、多做题,也就能够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

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1.

(1)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

(2)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3)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差异:

中国的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

(5)原因:

①中国受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而西方先进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科技发展;②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而西方相对开放,思想自由,便于广泛吸纳;③中国受自然经济的影响,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大大增强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④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重人文总结,轻自然探究;而西方比较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⑤研究方法上,中国比较注重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而西方比较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

(从中、西两方面回答的,每一点2分,答对其中四点可得7分。

若仅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答,答出四点可得5分;若答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国心理,西方文化的海洋心态”、“环境气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

……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

“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

自倍根(注:

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

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

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

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

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材料五李鸿章说: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

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

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

”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6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

(2分)简述其背景。

(6分)(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6分)(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

(6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2、【参考答案】

(1)特征:

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据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

(6分)阻力:

程朱理学。

(2分)

(2)含义:

向西方学习(2分。

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

背景:

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6分。

如学生回答“提倡经世致用”亦可酌情给分)。

(3)清代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一样在治学方法上有相近之处(如学生回答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理或利用亦可给分)。

但乾嘉学者没有从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文艺复兴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6分)(4)新发展:

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实际行动上”)。

(6分)影响: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进代化的进程。

(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免除)之制,诸皇亲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卷一一八》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卷七十八》材料四: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摇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卷一百二十一)请问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4分)(3)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进步?

(2分)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

(2分)(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

(4分)其不同点说明了什么?

(2分【参考答案】3、

(1)唐代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制度。

(4分)

(2)特点: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或按人丁或人口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可纳绢代役,称为庸;只对平民征税,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4分)(3)进步:

一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二是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收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分)因为土地买卖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而实行两税法。

(2分)(4)同:

一是均收银两(或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二是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2分)异:

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地丁银把丁银摊入田亩,废除了人头税。

(2分)说明:

不同点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2分)4、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

“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吴越春秋》中说:

‘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D�D�D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