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16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docx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症状,直肠脱垂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

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各因素与发病有关。

1.解剖因素小儿骶尾骨弯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

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腹内压增高和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导致脱垂。

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使直肠发生脱垂。

2.腹内压增高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可导致直肠脱垂。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直肠脱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神经系统病变时,控制及调节排便的功能发生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从而产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

排便时异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组织功能减弱,也是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3.其他 外伤、手术引起腰骶神经麻痹,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直肠黏膜脱垂。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1)维持直肠稳定的因素:

Mass和Rives指出,直肠的稳定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稳定直肠的基本因素有3。

①主动的支持:

这是保持直肠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支持来自提肛肌所提供的直肠稳定动力机制。

Pecamore对盆底提肛肌的解剖和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

提肛肌起自骨盆的前部和侧壁,止于盆腔的脏器和脊柱的下端,但在中线前面部分有一三角形裂口。

三角形的边缘后翻。

由提肛肌的内侧缘组成。

构成这内侧缘的肌束很厚,其后面部分在直肠后相连,其前面则悬吊在耻骨弓上。

直肠和这个肌肉吊带间有极为坚固的附着。

由于在直肠纵肌和提肛肌,纤维之间有着广泛的交织,而且沿着直肠纵肌的这一交织具有相当的面积,因而对盆底提供了结实附着和固定。

在保持直肠的稳定中肛提肌起重要的支持作用。

如果没有肛提肌,排便时直肠就会脱出。

因为它构成盆底裂口的内侧缘,而在其中起悬吊作用的肌束是耻骨直肠肌。

它的作用是将直肠下端向前向上提起,对肛管直肠造成一个锐角,并将其压迫在前面的组织结构上,从而使盆底的裂口缩小。

这一作用不但对直肠是强而有力的支持,而且对盆腔所有脏器都构成一个更为完整而有力的托底。

当肌束吊带放松时,盆底下降,肛直肠锐角消失,直肠变直,直肠腔就更直接地移至盆底裂口上面。

总之,提肛肌特别是耻骨直肠肌根据它所受到来自上面的压力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其张力,以保持其对稳定直肠的支持作用。

②被动的支持:

这是由直肠周围的各种结缔组织,包括腹膜反折、肠系膜和附着于骨、阴道或前列腺的盆筋膜所提供的支持。

有人认为这是稳定直肠的主要因素。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

实验研究表明,当长期持续用力时,结缔组织可被拉长而松弛,临床上最好的例子是妇女妊娠,由于长期腹压增高,腹白线被拉长,产后腹部可出现妊娠纹,多产妇女尤为明显。

无可否认直肠周围这些结缔组织在盆底放松排便时,确实起着拉住直肠、防止脱出的作用,但直肠脱垂并不像妊娠纹那样普遍和常见,说明在受到相同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结缔组织被牵拉、松弛并不导致直肠脱垂,那么这些结缔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也就变成次要地位了。

③坚固性和位置:

这是指正常人脊柱和骨盆对直肠所起的稳定作用。

骨盆的倾斜和脊柱的弧度将腹腔内脏器的重力前移、离开盆底,并使直肠成为迂曲行走经过骨盆。

这样就使应激力分散为多方向,从而减轻其对盆底的直接作用。

(2)排便功能和控便能力的变化:

当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受到直肠内压力变化的刺激,发出需要排便的指示后,开始由前腹壁和膈肌收缩,这是一种增加腹压的动作;同时肛提肌受到抑制,耻骨直肠肌松弛,耻骨直肠吊带延长,盆底下降,肛直肠角消失,肛管外括约肌在功能上与肛提肌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松弛,从而使直肠处于相对比较垂直的位置。

肠腔内粪便受到来自上面的压力包括腹腔和肠腔两方面的压力和直肠本身环肌的收缩而被排出。

在排便过程中,直肠始终受到附着于其底部的肛提肌、主要是耻骨直肠的支撑,以及各种韧带组织将其固定在邻近结构上,此时,这些韧带组织承受的张力明显增高。

排便后,耻骨直肠肌收缩,肛提肌吊带重又回复至原来的支持部位,同时解除了对所有周围韧带组织的张力。

正常人保持健全的控便能力依赖完整的括约功能、敏锐的感觉反射和良好的储粪功能3大因素。

直肠脱垂时控便能力明显减弱,甚至丧失,其机制虽然尚不完全清楚,但看来无疑是长期、反复脱垂所造成的后果。

因为病员在早期多无控便能力的障碍。

最近的研究发现支配肛直肠小肌肉的神经在组织学上失常。

Parks等认为这是牵拉损伤会阴和阴部神经的结果。

但一旦出现排便失禁,手术就无法改善排便控制功能。

因此,重要的是应在脱垂伴失禁前及早手术。

需特别注意某些病员术前并无失禁,术后反而出现失禁,原因是脱垂肠段掩盖了失禁的出现,脱垂解决后失禁就明显了。

因此,对脱垂严重和病史长久的病员即使术前无失禁,亦应警惕,并向病员及家属说明术后失禁的可能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理论上肛门张力与排便失禁呈负相关,但临床上并非绝然,故不能单凭肛门张力进行判断,特别不应以为肛门张力尚可而拖延手术时机。

2.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

有4种学说。

(1)滑疝学说:

直肠脱垂患者有一个共同、恒定的解剖特点,就是直肠前陷凹异常低而深。

早在1912年Moschointg就描述了这一现象,并认为这在直肠脱垂的病因上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直肠脱垂是一种滑疝,直肠前陷凹(cul-de-sac)腹膜反折过低,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过深,构成疝囊。

当腹腔压力增高时,直肠前壁受压,腹腔内容物将直肠前壁推入直肠腔内,并经肛管向外脱出。

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为,当临床检查时,令病员蹲下使直肠脱出,可见直肠腔偏后,不居中央,说明直肠前壁脱出比后壁多。

指诊时,当手指伸入肠腔后,用拇指和示指轻捏肠壁时,可感到两手指间扪及有较多的组织,可包含下降的直肠腹膜返折,小肠以及脱垂的肠段,并不只是两层肠壁。

目前认为这是导致直肠脱垂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2)会阴下降综合征学说:

1966年Parks提出。

认为腹壁收缩用力时直肠前壁通常更紧密地覆盖在肛管上口,但不突入其中,即活瓣(flapvalve)自制理论。

若由于某种原因直肠排空不正常,则求助于进一步的腹壁用力,致盆底肌肉弹性下降甚至消失,整个盆底下降由于耻骨直肠肌和括约肌上部被拉长而变成漏斗形,下端直肠中的粪便被压于漏斗形的肛门直肠区,但排出粪便的力量是结肠来的蠕动,将粪团推向下,把直肠前壁推开而开启活瓣,粪便落入肛管形成强烈的排便感觉,而腹部用力通过直肠前壁将粪便压入肛管,从而加速粪便的排出。

正常排空直肠后有反射性盆底肌收缩使直肠下端前壁退回,盖于肛管上方,活瓣并恢复关闭肛管,此即为便后的复位反射,并恢复肛直肠角,如果长期、过度腹壁用力加压排便长达数年以上,则便后的盆底复位反射效果下降,直肠前壁黏膜陷入肛管不易复位,并刺激齿线的神经末梢产生坠胀感,使患者更用力排便,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会阴持续下降而形成会阴下降综合征(drscendingperineumsyndrome),如果继续发展则导致套叠或脱垂。

但也有认为活瓣对维持自制作用不大。

腹内压升高时靠括约肌反射性压力升高,形成压力屏障来维持自制,但同意活瓣即肛管上口上方的直肠前壁可发生直肠前壁脱垂,导致梗阻性排便。

1985年Swash提出分娩可引起支配盆底横纹肌的阴部神经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在分娩时胎儿过大或过重、第2产程延长、产钳的应用等,尤其是多胎,多数初产妇的损伤可很快恢复,而多次分娩者因反复损伤而不能恢复,造成排便困难至用力排便,反复会阴下降牵拉阴部神经而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直肠套叠,即:

阴道分娩→括约肌神经性变性→会阴下降→顽固性排便用力→直肠套叠。

Johansson和Berman也赞同会阴下降综合征与直肠内脱垂是同一疾病,认为可能存在下列过程:

肥胖、高龄、分娩、肛门手术或炎症后狭窄等→过度用力排便→黏膜脱垂→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征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套叠。

(3)肠套叠学说:

1967年Devadhar提出。

认为首先是直肠黏膜感觉下降,引起直肠扩张,大块粪便嵌塞,反射性引起强有力的直肠肌肉系统收缩,强调存在“关键点”—最大的感觉减弱并引起肌肉过度收缩的一点,处于恒定的可预知的位置,一般在骶骨岬下5cm处,直肠肌肉系统的过度收缩力长期集中于这一点,使直肠前壁凹入直肠腔,逐渐产生套叠样变化,最终形成脱垂。

1968年Broden和SnellmanDevadhar和Theuarkauf等分别通过直肠、乙状结肠、Douglas窝、阴道和膀胱腔内注入造影剂,用放射线电影摄像技术观察直肠脱垂时内脏运动情况,发现脱垂开始时,先是直肠套叠,套叠的起始点往往在距肛缘6~8cm处,而受累的肠子并非单纯只有直肠前壁,而是整个直肠一圈肠壁向下套叠下降,当其尖端降至直肠下端后,即经肛门向外脱出。

当脱垂部分完全下降时,可以包括直肠腹膜返折-Douglas窝和小肠一并经肛门脱出。

但在脱垂或套叠下降的早期,即使已从肛门脱出,可以没有小肠。

至于为何会引起直肠套叠,目前尚无确切的解释。

Devadhar指出,直肠脱垂时,直肠前壁脱出并不比后壁多,同时肠腔并不偏后,依然居中。

但当最大程度用力向下屏气时,前面部分肠壁往往脱出更多,肠腔也不在中央。

在直肠脱垂病人中只有少数属于这一类型。

(4)提肌功能障碍综合征学说:

1981年Shafik提出。

认为由于长期用力排便、神经病变或全身衰竭引起提肌板下垂,直肠尾骨缝、裂隙韧带和提肌悬带下脱并分离,提肌裂隙增宽并下降使直肠颈处于腹内压的直接作用下,引起所有裂隙内脏器都失去提肌及其韧带的支持而松弛,这时若用力排便,在下降的粪便之前提肌收缩未能开放直肠颈,此时增加的腹内压通过宽的提肌裂隙传导,进一步关闭直肠颈,引起套叠和脱垂。

Butler,Muir和Todd也指出:

大多数直肠脱垂的病人中都存在肛门括约肌包括肛提肌的肌力减退,即使早期病例也不例外。

同时,在马尾病变的患者中,显示出盆底肌肉和肛管括约肌松弛。

但临床上并无明显证据表明肛管括约肌和盆底肌肉松弛是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Porter报道在肌电图测定中可显示出这些肌肉在直肠脱垂与正常人之间是不同的。

正常人直肠以气囊扩张可反射性抑制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静止活动,就像排便前和排便时一样。

在直肠脱垂时,这种反射性抑制明显延长。

因此,极可能这种括约肌功能的紊乱是原发的发病因素,而肌肉松弛,深的直肠前陷凹以及直肠活动的亢进都是继发性因素。

实际上,直肠脱垂病人可以具有正常的盆底和括约功能。

Goligher见到3例直肠脱垂回纳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完全正常。

Broden和Snellman从摄影中看到直肠脱垂最初是直肠套叠,并起始于盆底以上,表示盆底肌肉松弛并非原发因素。

Fry、Griffiths和Smart从这些肌肉随意收缩活动的摄影中再次证实直肠脱垂的最初原因并非盆底软弱,在15例直肠脱垂中12例盆底活动正常。

症状体征

一、症状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1、临床分类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

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

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

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

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

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

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2、症状与体征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

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需用手托住肛门。

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可发生肿胀、炎症,甚至绞窄坏死。

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肛门口有黏液流出,便血、肛门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

腹部检查无异常。

嘱病人做下蹲动作,可见脱出的直肠。

直肠外脱垂诊断并不困难。

患者蹲下做用力排便动作,即可见红色球形肿块突出肛门2~5cm,有放射状沟纹,指检示其为两层折叠的黏膜,排便后自行缩回。

完全脱垂的脱出肠段较长,呈椭圆形或宝塔状,长约10cm,有层层折叠的环状皱襞,两层黏膜之间可触及肌层,直肠指检感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可确诊。

用药治疗

一、西医1、治疗1.非手术疗法

(1)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治疗慢性咳嗽和腹泻,去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3)防止脱垂黏膜受损:

直肠脱出后需立即托回,防止脱垂黏膜受损,复位后可用纱布卷堵住肛门,也可用丁字带压紧肛门以防脱出。

(4)局部注射法:

用5%~10%酚甘油经肛门注射于直肠黏膜下,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作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在儿童多为部分脱垂,不严重,一般可采取非手术疗法。

引起脱垂的一些原因如营养不良、慢性咳嗽、腹泻、便秘等都应予以治疗,不少患儿经治愈这些疾患后,直肠脱垂可以自愈。

此外还可练习在平卧位排便,即使蹲位排便也嘱病人不宜过分用力,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

便后如有脱垂应即时复位,然后用胶布将两侧臀部拢紧固定。

如经上述治疗不见效时,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例如可用5%石炭酸花生油按前、后、左、右四个点注射至直肠黏膜下,每点注射1~2ml。

必要时1~2周后可重复注射一次。

如病期较长,肛管括约肌明显松弛,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采用肛门周围皮下埋入支持环的简单手术。

这种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在肛门前后各作一小切口,用血管钳环绕肛门游离皮下,使两切口相通,然后穿入一金属线,环绕肛门作成环状,在肛门后方将两端拧紧以缩小肛门,至能容一指通过即可。

为了加强其作用,还可在其上方再环绕一根金属线。

金属线可在术后2~3个月取出,时间过久金属线有折断或穿透肛管壁的可能。

为了避免这些缺点,也可选用纺绸带或其他合成纺织品以代替金属线,这类纺织品组织反应很小,可以不必去除。

儿童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直肠脱垂经非手术治疗可减轻症状,一些部分脱垂可以治愈。

2.手术疗法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较多,选择上存在争论。

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经会阴和经腹会阴手术。

全身情况好的病人采用经腹术式,老人及高危病人作经会阴术式治疗。

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不同,可有很多术式可供选择,大致手术方法为:

消除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修补加强骨盆底和肛管括约肛,提高、固定直肠,切除部分冗长的直肠、乙状结肠。

很多手术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目前常用手术有以下几种:

(1)直肠悬吊固定术:

①Ripstein手术(Teflon悬吊术):

经腹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将直肠后壁游离至尾骨尖,向上牵拉直肠,将宽5cm的四氟聚乙烯(Teflon)网带围绕直肠上部,两端固定于骶岬下方的骶前筋膜及骨膜上,将网带边缘缝合于直肠前壁和侧壁。

手术要点为提高盆腔陷凹,手术简单,不切除肠管,复发率和死亡率低。

该手术目前在美、澳等国较流行,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如便秘、肠腔狭窄和悬带脱落。

Gorden综合文献报道1111例,复发率2.3%,并发症率16.5%,Tjandra(1993)在27年内用该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42例,随访1~15年,复发率为8%。

②聚乙烯醇(Ivalon)海绵植入术:

此术由Well首创,故又称Well直肠固定术,也称直肠后方悬吊固定术。

经腹游离直肠至肛管直肠环后壁,将半圆形Ivalon海绵薄片缝合于骶骨凹内,将直肠向上牵紧,使海绵片包绕直肠,缝合于直肠侧壁,前壁留2~3cm宽空隙,避免肠腔狭窄,术后Ivalon海绵周围产生炎症及纤维化,使直肠变硬并与骶骨固定,避免肠套叠形成。

此法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主要并发症是植入海绵片引起盆腔化脓,一旦感染,需取出悬吊薄片。

预防要点:

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海绵薄片内放置抗生素粉剂,术中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止血彻底,术中如不慎弄破结肠,则不宜植入。

Marti(1990)收集文献报道688例Well手术,感染率2.3%,手术死亡率1.2%,复发率3.3%。

③骶骨上直肠悬吊术:

Orr(1974)提出用两条股部阔筋膜将直肠固定于骶骨上,每条宽2cm,长10cm。

适应游离直肠,将筋膜带一端缝在直肠前外侧壁,向上牵紧直肠,将两条筋膜的另一端固定于骶岬上方的筋膜,达到悬吊的目的。

近年来主张用尼龙、丝绸带或由腹直肌鞘取下的两条筋膜替代阔筋膜带固定直肠。

Loygne于1972年报道用此法治疗140例,手术后死亡2例,复发率为3.6%。

④耻骨上直肠悬吊术(Nigro手术):

Nigro认为,由于耻骨直肠肌松弛无力,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肛管直肠角消失,使直肠呈垂直位以至脱出。

因此,他主张再建直肠吊带,重建肛管直肠角。

术中用Teflon网带与直肠下端的侧方及后方缝合固定,最后将Teflon带缝在耻骨上,达到悬吊目的。

此手术难度较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及感染,需有经验者进行。

(2)直肠前壁折叠术:

1953年沈克非根据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

提出直壁折叠术。

方法:

经腹游离并提高直肠,将乙状结肠下段向上牵起,在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下端前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做数层横形折叠缝合,每层用丝线间断缝合5~6针。

每折叠一层可缩短直肠前壁2~3cm,肠壁折叠长度一般为脱垂的2倍,折叠凹陷向下,缝针只穿过浆肌层,不穿透肠腔。

由于折叠直肠前壁,使直肠缩短、变硬并与骶骨固定,有时将直肠侧壁固定于骶前筋膜,既解决了直肠本身病变,也加固了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的固定点,符合治疗肠套叠的原则。

(3)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可分为经腹切除和经会阴切除。

经会阴切除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简单、安全,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低,适用于老年高危病人,但切除不够彻底,长期复发率高于经腹手术者。

经腹切除既治疗完全性脱垂,同时改变便秘,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但有一般结、直肠切除吻合的并发症。

①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即经会阴脱垂肠管一期切除吻合术(Altemeir手术)。

此手术适用于老年人不宜行经腹手术者,脱垂时间长,不能复位或肠管发生坏死者。

优点是:

从会阴部进入,易看清解剖变异,便于修补。

可在局麻下进行,不需植入人造织物减少感染机会,死亡率及复发率低。

但本法仍有并发症,如会阴部及盆腔脓肿,直肠狭窄等。

②经会阴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手术):

齿状线上1~2cm处环形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将黏膜与肌层分离成袖状直到脱垂顶端并完全切除,将数针缝线穿过脱垂底部黏膜边缘,穿过数处肌层由顶部黏膜边缘穿出,结扎后使肌层折叠,黏膜对合。

③经腹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方法类似直肠前切除,术中切除冗长、游离的乙状结肠和直肠,行一期吻合,术后吻合口与盆腔及骶骨粘连固定以制止脱垂,对伴有乙状结肠憩室等病变及慢输型便秘的病人尤为合适。

有时行前切除后,可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称切除固定术或Goldberg手术。

(4)肛门环术(Tiersch手术):

在局麻下进行,将尼龙网带、硅橡胶或金属丝置于肛门口皮下,使肛门缩小,以此来机械性地支撑直肠,阻止其脱垂。

手术简单,创伤小,适用于年老体弱者。

但复发率高,易并发便秘及粪便嵌塞。

(5)经腹腔镜直肠固定术:

这是近年来刚开展的新型手术。

该手术创伤小,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直肠脱垂病人。

术中先经腹腔镜游离乙状结肠和部分直肠,暴露骶骨,将一钛制的4cm×10cm长方形筛网用双尖钉固定于骶骨前、直肠后,最后把筛网两侧固定于直肠外膜上。

2、预后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均有复发可能,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治愈率可达85%。

二、中医1:

中医疗方:

本病为气机升降失常,大肠失于固托。

故去其有余,补其不足,升提固托是其治疗的基本原则。

但在治疗时,应注意攻、补的适宜,根据本虚标实的具体情况,灵活立法。

滋补不宜过腻,攻邪不宜过度,以防损伤正气。

本病多为老人,小儿,体质虚弱,脱肛时间较长者,若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应当配合药物注射或手术治疗,方可很快改善临床症状。

1、辨证选方:

1)气虚下陷:

治法:

补气升清,升举固托。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5克,人参3克,生白术15克,升麻7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当归身12克,炙甘草7克。

腹胀纳呆者,加鸡内金、神曲、炒麦芽、山药;中气虚寒者,加炮姜、茯苓、五味子;气滞者,加香附、木香;气虚挟热者,加黄芩、红花、槐花;久脱不收者,酌加止涩之品,如五倍子、乌梅、金樱子;产后中气下陷、直肠子宫并脱者,主用醋炒升麻15~30克。

2)肾气不固:

治法:

补肾气,助固摄。

方药:

肾气丸加减。

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淮山药30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炙黄芪25克,升麻10克。

泻泄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大便于结者,加火麻仁、胡桃肉;滑脱不收者,加金樱子、乌梅;老人下元虚惫,精血衰少者,加鹿茸粉2克,一日两次吞服。

3)气血两虚:

治法:

益气养血,温润大肠。

方药:

八珍汤加减:

人参3克.炙黄芪25克,生白术12克,茯苓10克,当归身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升麻10克,生甘草7克。

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柏子仁;血虚有热,口干心烦者,加玉竹、生何首乌、知母;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远志等。

4)湿热下注:

治法:

清热泻火,行气利湿。

方药:

凉膈清肠散加减。

生地15克,黄芩10克,黄连7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升麻7克。

肛门肿痛,灼热刺痒者,加银花、黄柏、栀子;大便秘结不通者,加草决明、大黄;尿黄者,加滑石、车前草;嗜酒湿热下注者,加葛花、枳楔子、柞木枝。

2、专方验方:

1)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水煎洗患处。

适用于脱肛不收。

2)马勃15克,焙干,研末,香油调搽。

适用于脱肛,肛门红肿。

3)王不留行30克,为细末,每日早晚开水送服9克。

适用于便秘脱肛。

4)生黄芪15克,升麻9克,五倍子30克,水煎服。

适用于气虚脱肛。

5)熊胆磨水点患处。

适用于大肠湿热脱肛。

6)鳖首烘干研细末,内服日三次,每次3克。

适用于儿童脱肛。

3.其它疗法

(一)外敷法:

1)五倍子、明矾、冰片,共研细末,合匀撒布患处,还纳复位。

2)石决明、炉甘石、人中白、冰片,共研细末,合匀撤布患处,还纳复位。

3)诃子、赤石脂、龙骨,共研细末,合匀撒布患处,还纳复位。

4)取大五倍子一个,敲一孔,将阴干的车前草揉碎,填入五倍子内,用纸塞孔;湿纸包煨,取出,待冷后去纸研细末,每30克加轻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细末,撤布患处,然后还纳。

5)马勃末、木贼烧灰存性,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将药末撒布患处,还纳复位。

(二)熏洗法:

1)苦参汤加石榴皮、明矾、五倍子煎汤熏洗.日2~3次,每次20分钟。

2)蛇床子、明矾、乌梅、槐花、地榆、防风、葱叶煎汤,先熏后洗,日2次。

3)朴硝、甘草,煎汤乘热坐浴,日2次,每次20分钟。

4)生枳壳、防风、五倍子,煎汤乘热坐浴,日2次,每次20分钟。

预防和护理

一、预防1、预防:

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作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以改善人体气血亏虚及中气不足的状况,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预防措施有:

1)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要注意。

2)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3)有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