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49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docx

化学试题研究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研究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命题点3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试题新人教版

第一部分考点研究

模块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命题点3 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

(时间:

40分钟 分值:

37分)

一、选择题

1.(2016绥化)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步行代车     B.循环使用教科书

C.出门随手关灯D.乱砍滥伐森林

2.(2016长沙)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C.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

D.一氧化碳可用做燃料

3.(2016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4.(2016阜阳二模)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B.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C.石墨烯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

D.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

5.(2016天津)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

其原因是(  )

A.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6.(2016天门)关于碳单质及其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能相互转化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有毒

7.(2016衡阳)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 ②不能支持燃烧 ③还原性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密度比空气小

第7题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⑤

8.(2016陕西)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性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下列关于CO2和CO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  )

选项

共性

差异性

A

均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种类不同

B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C

均能与水化合

化合时现象不同

D

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

9.炭雕主要是以活性炭为原材料,再配以传统手工雕刻,精心雕琢而成,具欣赏、收藏价值的同时,也具实用价值。

下列关于炭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第9题图

A.炭雕可以保存很久,因为其化学性质特别稳定

B.卧室装潢后可以用炭雕吸附有害气体

C.炭雕手工雕琢这一过程是物理变化

D.炭雕中碳分子在不断运动

10.(2016湘潭)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无数想象。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

11.(2016常德)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12.(2016南宁)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2题图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二、填空和简答题

13.(2015长春)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在金刚石和石墨中,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___。

(2)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脱色制白糖。

(3)CO2与H2O反应,生成一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炼铁时高炉内发生如下反应:

CO2+C

2CO,其中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

14.(2016绥化)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第14题图

(1)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木炭粉减少,D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

_______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CO2

2CO

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

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________

以上实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还原性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A、B两处的火焰

C中有D中液体进入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15.(2016淄博)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讨论分析后,同学们认为导致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

第15题图1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

第15题图2

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解析】步行代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合理;循环使用教科书,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B合理;出门随手关灯,可节约用电,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合理;乱砍滥伐森林,会减少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不利于低碳环保,D不合理;故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和水发生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A错误,B正确;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C正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D正确。

3.A 【解析】空气中CO2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故CO2是温室气体,并不是有毒气体。

4.B 

5.D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C60由分子构成,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差很大,D正确。

6.D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A正确;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B正确;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C正确;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D错误。

7.C 【解析】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

8.C 【解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的种类不同,即其是两种不同的分子,A正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一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B正确;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与水不反应,C错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常温下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D正确。

9.D 【解析】炭雕的材料是活性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A正确;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可以吸附某些有害气体,B正确;炭雕手工雕琢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活性炭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在不断地运动,D错误。

10.B 【解析】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A正确;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片,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错误;用石墨烯与铝合金可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C正确;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D正确。

11.D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大气中氧气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A错误;动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但这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来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错误;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并不能消除大气温室效应,C错误;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D正确。

12.D【解析】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高温,因此为了提高加热的温度可给酒精灯加网罩,A正确;实验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此反应中,碳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碳被氧化,表现出还原性,C正确;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反之,试管内温度降低,会使水倒流至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D错误。

13.

(1)石墨 

(2)吸附 (3)碳酸(或H2CO3) (4)C

【解析】

(1)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的电极。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异味。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4)在化学反应中,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因为本反应中碳得到氧,被氧化,所以碳发生氧化反应。

14.

(1)①液面下降(或石灰水沿右侧导管进入E中)②红色粉末(或固体)变黑碳和一氧化碳(或C和CO)

(2)不需要,未反应的CO进入D装置后不会逸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

【解析】

(1)①点燃A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硬质玻璃管中木炭粉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D中,澄清石灰水沿右侧导管进入E,D中液面下降;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硬质玻璃管中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色粉末变黑;上述实验说明碳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2)该实验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因为未反应的CO进入D装置后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15.

(1)2NaOH+CO2===Na2CO3+H2O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变小

(2)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H2O+CO2↑有白色沉淀生成

Ba(Cl)2+Na2CO3===BaCO3↓+2NaCO(3)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质量的两种溶液中,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的现象,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氢氧化钙很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检验二氧化碳需用新配制的石灰水

【解析】

(1)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饱和的NaOH溶液中时,NaOH会与CO2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变小,因而会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导致液面上升的原因除此之外,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变小,使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因而向A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会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向B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会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Na2CO3===BaCO3↓+2NaOH。

(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是吸收二氧化碳通常用氢氧化钠,而检验二氧化碳通常用氢氧化钙。

原因是: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中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的现象,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有白色沉淀产生,但氢氧化钙很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检验二氧化碳需用新配制的石灰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