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03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docx

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12月

全球云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垂直领域有望发力。

2018年全球云计算行业持续增长,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1%;市场增长结构与2017年一致,SaaS规模最大,IaaS增长最为强劲。

2018年云计算市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

(1)公有云需求持续释放,RightScale调查显示AWS的未来意向客户最大有22%,对谷歌的未来意向客户最大有41%,市场空间广阔;

(2)超大规模运营商资本持续投入,推进市场教育。

2018前三季度超大规模运营商的资本支出累计同比增长53%。

全球云计算产业格局基本稳定,亚马逊、微软、IBM、谷歌、阿里巴巴位居前五,但马太效应更为显著,15名后云计算厂商市场占有率下降5%,与此同时产业价值增长正逐步向中下游转移。

Gartner在9月份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2年,关键企业IT市场中28%的支出将从2018年的19%转向云端,预估支出为1.3万亿美元,而在云市场的四种细分类别中,SaaS领域将是未来几年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云业务,而根据IDC行业云跟踪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四大行业(金融,制造业,医疗保健和公共部门)的行业云支出将达到225亿美元,占SaaS整体市场规模的近三分之一,到2019年,上述四个行业将增长支出24.3%,其中金融和公共部门云支出将分别增长23.4%、19.4%,而医疗和制造业行业云支持将增加26.1%。

国内云计算垂直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成熟。

2018年国内云计算产业增速高于全球,2018年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达691.6亿元,增速 34.3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相比 2016年增长55.7%。

不同于海外,IaaS是当前最大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IaaS是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服务类型,其次是PaaS、SaaS,结构与与海外一致。

前端成熟是后端发展的基础,2018年国内云计算向下游垂直应用领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积极发展引导作用;

(2)产业典型案例日益增多;(3)IPv6部署及技术规范出台推动下游落地条件完善。

参考2018年海外现状,我们认为2019年云计算向垂直行业落地将成为行业主流,重点关注工业互联网,金融云,医疗云三大细分领域。

工业云:

2020年工业互联网有望达到万亿元规模,云计算是其中底层基础,2018云+工业政策持续加码,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工业云方兴未艾,创业企业层出不穷。

金融云:

云计算有力加速金融行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与此同时信通院调研显示近五成金融机构正计划应用云计算技术,金融加速发展。

相比工业领域,金融云发展更为成熟,已初具结构性特点,88.82%金融云为私有云,产业格局初步雏形,2018年金融云市场参与者加速跑马圈地,预计市场格局仍将剧烈变化。

医疗云:

目前众多企业试水医疗云,9大细分领域涌现了一批初创企业,整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全球云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垂直领域有望发力

1、2018全球云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资本+需求是关键助力

随着云的企业采用率增长,云计算产业规模扩张迅速。

根据Gartner报告,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110亿美元,同比增速为29.22%,2018年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1%。

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结构与2017年一致,IaaS增长最为强劲。

根据Gartner预测,2018年全球IaaS、PaaS、SaaS市场规模分别为437亿美元、160亿美元、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4.05%、25%、21.19%,而2017年全球IaaS市场规模为326亿美元,环比增速为35.27%,PaaS市场规模达到128亿美元,环比增速为28%,Saas市场规模达到656亿美元,环比增速为26.64%,与2017年结构特点一致,IaaS为当前增长最为强劲的市场。

进一步分析显示2018年云计算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需求持续增长;

(2)IaaS巨头对市场的持续教育与投入。

一方面2018年公有云需求持续释放,推动全球云市场规模增长。

从RightScale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公有云市场方面,头部企业的公有云采用率比2017年均有所增长,其中龙头企业AWS采用率从59%提高到68%,MicrosoftAzure的企业采用率从43%大幅提升至58%;而从现有云客户的调查显示中,仍有大部分的未来需求,如AWS的未来意向客户(包括打算使用和试用中)最大有22%,对谷歌的未来意向客户最大有41%。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2018年的公有云市场需求在增长,并且在未来也将继续增长。

另一方面超大规模运营商资本支出持续增长,推动全球云市场增长。

根据SynergyResearchGroup对全球20个主要云和互联网服务公司的资本支出和数据中心足迹的分析显示,超大规模运营商的资本支出在2018前三季度累计比2017年增长53%,大多数超大规模的资本支出用于建设,扩展和装备大型数据中心,第三季度已经增加到423个,支出额度突破260亿美元,排在前五位的云服务供应商为谷歌、微软、亚马逊、苹果和Facebook,累计占超大规模资本总支出的70%。

2、市场格局变化较小,马太效应更为显著

全球云市场龙头-亚马逊仍保持规模优势,但产业价值增长正逐步向中下游转移。

根据最新的第三季度数据,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上占据市场前五位的分别是亚马逊、微软、IBM、谷歌、阿里巴巴,与2017年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前五大供应商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不仅控制着近四分之三的市场,而且对其他市场主体份额进一步侵蚀,行业马太效应更为显著。

目前行业整体市占率最高的仍是IaaS领域龙头企业亚马逊,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比其下四个竞争对手的总和还要大,约为34%,但是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基数较大)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瓜分,其市场份额增长只有1%,另一方面PaaS、SaaS市场龙头Microsoft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5%,云基础设施提供商IBM市场份额则进一步下降,显示产业价值增长正逐步向中下游转移。

3、垂直SaaS领域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发力点

2018年市场研究机构一般认为垂直SaaS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行业投入重点。

随着云计算的日益成熟,下游应用整体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1)全球云计算将更多应用在软件服务上

软件服务在未来云支出份额最大。

根据Gartner在9月份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2年,关键企业IT市场中28%的支出将从2018年的19%转向云端,预估支出为1.3万亿美元,而在云市场的四种细分类别中,应用软件将是未来几年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云业务,到2022年,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被系统基础设施和基础设施软件所占据,这主要是基于先前对数据中心硬件、虚拟化和数据中心操作系统软件和IT服务的投资奠定的良好产业基础。

(2)医疗、金融、工业三大垂直方向是重中之重

全球云服务支出将更多分布在医疗、金融、工业三个垂直行业。

IDC行业追踪显示,2017年离散制造,专业服务和银行业在公共云服务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12.2%、11.4%和10%,合计占比达到全球公有云服务支持的三分之一,2018年相关领域依然是云服务的核心购买主体。

根据IDC行业云跟踪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四大行业组(金融,制造业,医疗保健和公共部门)的行业云支出将达到225亿美元,在四个行业组中,医疗保健提供商将占行业云总支出的48%,达到108亿美元,金融业和公共部门将分别花费45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制造业估计将在2018年花费近30亿美元用于行业云部署。

到2019年,IDC预测到2019年这四个行业将增长支出24.3%,其中金融和公共部门将分别增长23.4%、19.4%的云支出,而医疗和制造业将增加26.1%的行业云支出。

二、国内云计算垂直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成熟

1、2018年国内云计算产业规模扩张迅速

国内由于政策的推动以及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国内云计算产业规模扩张迅速。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年)》显示的中国云市场情况,整体的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691.6亿元,增速34.3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55.7%,预计2018-2021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其中IaaS是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服务类型,2017年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148.7亿元,增长70.14%,其在2012-2016年的环比增速为105.88%、149.52%、60.31%、108.10%,行业持续高速增长,PaaS市场整体规模偏小,2017年仅为11.6亿元,占整个公有云市场的4.38%,其在2012-2017年的环比增速为22.22%、72.73%、36.84%、46.15%、52.63%,仅次于IaaS领域。

SaaS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到104.5亿元,占整个公有云市场的39.46%,其在2012-2017年的环比增速为24.20%、15.19%、37.56%、35.80%、39.15%。

总体来看,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相比,当前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较小,差距在3-5年,但是增长显著高于全球。

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IaaS市场初具国际影响力,以阿里云、腾讯云、UCloud为代表的厂商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并开始与AWS、微软等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

2、2018年云计算垂直应用环境进一步优化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前端成熟是后端发展的基础,2018年国内云计算向下游垂直应用领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积极发展引导作用;

(2)产业典型案例日益增多;(3)技术基础进一步优化。

(1)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与巨头合作牵头垂直领域落地

国内在政策端助力云企业趋向垂直应用。

在政策导向上,“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强调了“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强调“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其言外之意就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过去五年在重塑传统产业方面已经发挥巨大的作用,今后将继续充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动能。

从2015年开始,云计算已经是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各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加紧与云计算企业的战略合作中,云计算企业也在加紧产业链垂直应用布局以及相应政策指向。

(2)传统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实现产业升级,垂直案例日益增多

2018年传统企业与云企业的合作增多,从需求端助力传统企业产业链升级。

一般而言,垂直行业使用新技术较为谨慎,行业标杆对于特定领域的技术推动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随着大量传统企业与云厂商合作探索产业升级,在智慧家庭、媒体、智能制造、酒店服务、汽车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众多可供借鉴的案例,云计算向垂直领域应用市场教育进一步成熟。

(3)IPv6部署及技术规范出台推动下游落地条件完善

我国IPv6规模部署工作的启动将在技术端推动垂直行业落地。

2018年5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这标志着着我国IPv6规模部署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IPv6作为一种互联网协议,能够解决互联网资源分配问题,提升光纤宽带网络承载能力,为云计算产业提供优质的网络结构。

随着IPv6推进产业物联网将成为可能,云计算运用于垂直领域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根据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11月1日发布的《中国IPv6业务端到端贯通用户体验监测报告(第一期)》,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我国在移动宽带的IPv6的普及率为6.16%,IPv6覆盖用户数为7017万户,IPv6活跃用户数(已分配IPv6地址且一年内有IPv6上网记录的用户)为718万户,在固定宽带方面,IPv6普及率为0.65%,IPv6覆盖用户数为240万户,IPv6活跃用户数为233万户,在网站方面IPv6支持率为7.59%,中央及省级政府、中央媒体及中央企业支持率为8.33%,网站(TOP50)支持率为4%。

与此同时,云巨头也加紧IPv6部署,在2018年6月,阿里云就联合三大运营商宣布将全面对外提供IPv6服务,7月,XX云制定中国的IPv6改造方案,8月,工信部通信司召开IPv6规模部署及专项督查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11月2日,华为云正式发布IPv4/v6双栈,是国内第一家发布双栈的公有云厂商,而在今年的11月14日-16日,"GNTC全球网络技术大会"将在南京举办,届时IPv6Summit也将继续对IPv6部署的情况做进一步介绍与展望。

IPv6发展为云计算产业落地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对于愈来愈大的云市场,云牌照的发行无疑是对提供云服务(公有云)企业的一种规范,为云计算向下游落地奠定产业基础。

对于云服务经营者而言,其应使用具备相应许可资质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所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和IP地址、带宽等接入资源,而云服务牌照的落地,也会落实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标准要求,完善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的防窃密、防篡改和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工信部公告的政府文件,截至2018年10月15日,获有云服务牌照的云企业一共有375家。

可以看出,云服务牌照的逐月递增,符合资格的云企业也愈来愈多,这将第三方组织开展云服务经营者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可信度、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评测认证活动,进而提高云服务质量。

参考2018年海外现状,2019年云计算向垂直行业落地将成为行业主流,投资机构应该重点布局,重点关注工业互联网,金融云,医疗云三大细分领域。

三、云+工业助力“工业互联网”时代

1、2018政策加码,为“云+工业”营建良好宏观环境

2018年国家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云服务工业领域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

2、云计算可有效支持海量工业设备数据处理

 云计算技术支撑工业互联网。

从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体系来看,其分为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IaaS技术、平台通用使能技术、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计算技术、应用开发和微服务技术、平台安全技术。

在应用层,微服务等新型开发框架驱动工业软件开发方式不断变革;在平台层,PaaS技术、新型集成技术和容器技术正加速改变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组织方式;在IaaS层,IaaS技术方便基础设施的构建;在边缘层,边缘计算技术极大的拓展了平台收集和管理数据的范围和能力。

工业云平台能够有效集成海量工业设备与系统数据,实现业务与资源的智能管理,驱动应用和业务的开放创新。

此外,工业云平台与大数据结合,可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网络融合的数据采集、传输、协同处理和应用集成,形成包括个性化推荐、设备健康管理、物品追踪、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业大数据应用系统,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向“制造+服务”的模式转型。

3、“云+工业”前景广阔,12家企业通过可信云认证

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测算,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

在2017年到2019年期间,预计产业规模将以18%的年均增速增长,至2020年时将达到万亿元规模。

根据产业信息网得到的信息,2018年工业互联网规模预计环比增长13.61%,2019年预计环比增长14.09%,我国工业互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其底层支撑平台也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2017年以来已诞生了30余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而为了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质量,2017年11月7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业内众多企业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的评测评估工作,制定联盟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评测要求》并正式发布。

2018年5月15日,联盟组织召开了第二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评测(试点)”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组认真审核,共有7家企业通过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评测。

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认证的增多,也标志着云+工业的融合体系也将更加完善。

4、重点企业

(1)徐工信息:

依托徐工集团,掌握数据入口

徐工信息控股股东为徐工机械,是徐工集团旗下挂牌企业,其主营业务主要分为四部分:

1)咨询实施服务,主要包含两化融合咨询、ERP咨询、软件开发服务等内容;2)物联网业务:

研发生产具有泛接入特性的新型物联网信息终端、研发实施Xrea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产品;3)智能制造业务:

主要包括PI生产智能化信息终端和云MES管理平台;4)系统集成业务。

2016年-2018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142.96万元、12101.48万元、10001.77万元,同比增长43.73%、48.61%、71.67%,实现归母净利润494.22万元、1008.04万元、1051.04万元,同比增长34.62%、103.97%、96.81%。

徐工信息主要优势包括:

1)深刻理解制造领域,经验优势显著。

公司作为诞生于工程机械行业的IT企业,有着多年服务于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优势。

公司业务团队中近半数人员有着十年以上的生产车间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运营工作经验,能较好地将一线制造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以丰富的项目经验服务于各大企业客户;

2)技术优势: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硕士以上学历占比高达20.69%,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发了支持终端、云平台、手机三端互动展示的PI生产智能化信息终端及云MES管理平台,引领离散制造行业智能制造发展,与此同时公司是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业大数据白皮书等国家级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工信部首批推荐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之一、中国工业4.0星火小组五家成员之一,也是江苏省智能车间认定标准起草者之一,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2)映翰通:

扎根物联网企业,自主开发4G边缘计算智能网关

映翰通是物联网(IoT)技术公司,工业物联网的领导者;专注于机器设备间通信技术的行业应用及工业信息化,主要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智能的工业3G/4G路由器、工业无线数据终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安卓工控机等通信联网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智能化的设备远程维护监控系统、售货机系统、配电网线路状态监测系统解决方案等。

产品及方案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力、自助终端、交通、金融、医疗、传媒、环保、地震等行业。

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2.29亿元,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42.20%,ROE为20.60%。

公司主要的看点:

1)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化的“云+端”物联网解决方案。

研发投产提供4G边缘计算智能网关IR900,协助生产制造商打造一整套工业机器人智能远程运维管理系统解决方案;2)公司所处的行业存在高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威胁低,同时政策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物联网行业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较强。

四、金融行业加速云布局

1、近五成金融机构计划布局云计算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调查,近五成金融机构正计划应用云计算技术。

在接受调查的391家金融机构中,41.18%的金融机构已经应用云计算技术,46.80%的金融机构有计划应用云计算技术,共344家金融机构已经或计划使用云计算技术。

2、云计算有力加速金融行业“互联网+”发展

云计算促进金融行业分布式架构转型,加速金融行业“互联网+”发展。

随着金融行业“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快速深入,对其业务及运维系统的高效敏捷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高度关注分布式云计算架构下IT系统的发展与应用部署。

与集中式架构相比,这种分布式架构具有高弹性、开放性、互通性、高可用性等优点,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弹性扩容,大大缩短应用部署时间、实现故障自动检测定位以及业务升级不中断,从而更好的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

在分布式架构实现中,云计算技术是主要技术路线。

云计算以其资源池化、应用开发分布式架构的特点,以满足信息化系统自动扩缩容、底层硬件兼容、业务快速部署的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始应用云来承载应用和处理高并发业务,金融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有望突破200亿元。

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云计算,拉开了金融信息和数据管理创新的帷幕,给金融云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未来,随着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的标准日益明晰,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据计世资讯的测算,至2020年我国金融云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0%,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9亿元。

3、私有云模式为主,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相比工业领域,金融云发展更为成熟,已初具结构性特点。

(1)金融机构更倾向采用自建私有云模式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技术(2018)》显示,金融机构更倾向采用自建私有云模式。

在已经使用云计算技术的161家金融机构中,69.57%的金融机构采用自建私有云模式搭建云平台,19.25%的金融机构采购由专业金融行业云服务商提供的行业云服务,同时,11.18%的金融机构使用公有云。

这主要是基于金融业务风险的考虑,根据《中小银行上云白皮书》,金融云系统中多以辅助性业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系统优先。

目前,金融机构使用云计算技术通常采取从外围系统开始逐步迁移的实施路线。

辅助性业务系统安全等级较低,系统问题不会导致巨大的业务风险。

金融机构普遍考虑将渠道类系统、客户营销系统和经营管理等辅助性系统尝试使用云计算,从而提升系统管理的灵活性,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相关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系统包含微贷、P2P、消费金融等相关业务,由于其系统需要新建,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并且天然的互联网业务特性也比较适用于云计算相关技术。

Gartner分析显示,政府及行业监管者对云计算的推动是云计算发展的最大动力。

银监会和中央网信办都已发文推动云计算,强调云安全,以及表示对行业云的重视。

考虑到云计算的重视和对公有云的安全顾虑,私有云和行业云的位置在中国更加突出。

云服务使用率在中国地区会加速增长,到2020年云迁移率将达到12.2%。

(2)产业格局初步雏形,2018年行业参与者继续跑马圈里

中国金融云IaaS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据计世资讯报告,2016年中国金融云IaaS市场规模为39.2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38.0%。

预计2017年金融云IaaS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到56.5亿元,同比增长44.1%。

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金融云IaaS市场份额比较分散,市场中并没有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厂商,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按市场占有率计算,华为、云宏、九州云、EasyStack等厂商位居市场前列;

2016年中国金融云PaaS市场规模为4.2亿,2017年预计将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54.8%,金融云PaaS市场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

由于金融云PaaS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参与厂商并不多。

各厂商分别在应用部署管理和运维管理方面各有侧重,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2016年中国金融云PaaS市场中RedHat和Pivotal两家国外厂商依旧是市场的主导,大型的金融机构更愿意选择比较成熟的PaaS实践方案,或倾向于与RedHat签订原厂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相关产品。

另一方面,以BoCloud博云为代表的本土厂商近年来发展很快,正迅速形成市场的第二梯队,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预计未来国内厂商将会成为市场中的主导力量。

2018年金融云市场两大主体继续跑马圈地。

目前的“金融云”市场主要存在两大行业参与者,一种是以往从事金融服务的传统IT企业,开始利用云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