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0941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 必修3一.docx

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一

必修3

(一)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学案目标

 1.识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全文背诵并默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掌握易错难写的字形。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直不百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涂有饿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5)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违农时:

______

(3)数罟不入洿池:

______________

(4)涂有饿莩:

________

(5)非我也,岁也:

______

(6)谨庠序之教:

______

(7)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

(9)金就砺则利:

________

(10)不积跬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形影孤单之人。

(2)河内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保养身体。

《劝学》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知识、学识渊博。

(6)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4.解释下列多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1)发

(2)加

《劝学》

(3)绝

(4)假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养生丧死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然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8)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2)以

(3)而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给予归类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

以为轮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

 

(4)宾语前置句:

 

(5)省略句:

 

怎样推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上)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1)养生丧死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

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其中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其中的“亲”“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亲近、远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如“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中的“见”“至”,动词活用为名词,见到的景象、到达的人。

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用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登高望远。

”其中的“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的地方。

四、名词作状语的判断方法

名词作状语一般出现在动词前面(名词+动词)。

如“大江东去”“夜缒而出”“乃夜驰之沛公军”“日夜望将军至”。

如果名词后面没有动词,则有可能是名词用作动词,例如:

“吾将沿江而下。

”其中的“下”,向下走。

随堂训练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基础知识精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金就砺则利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凶狠、残忍)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B.非我也,岁也(年成)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验、检查)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D.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3.和“择善而从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耽误)

B.涂有饿莩(饿死的人)

C.申之以孝悌之义(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D.金就砺则利(连词,表承接)

6.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察邻国之政

D.蟹六跪而二螯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故木受绳则直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课外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

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

‘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①霓:

虹霓。

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②归市者:

指做生意的人。

③徯:

等待。

④后来其苏:

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

苏,恢复,苏醒,复活。

⑤系累:

束缚,捆绑。

⑥重器:

指贵重的祭器。

⑦旄(mào)倪:

旄,通“耄”,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东面而征  东面:

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

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

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

动词,扩充一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1.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④B.②③⑤

C.④⑤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必修3

(一)

知识整合

1.

(1)通“只”,只是、不过

(2)通“毋”,不要

(3)通“斑”,头发花

(4)通“途”,道路

(5)通“煣”,使弯曲

(6)通“又”,再

(7)通“智”,智慧

(8)通“性”,资质、禀赋

2.

(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耽误 (3)细密的网;池塘 (4)饿死的人 (5)年成 (6)学校 (7)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8)验、检查;省察 (9)磨刀石 (10)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步”

3.

(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黄河。

(3)逃跑。

(4)供养活着的人。

(5)广泛地学习。

(6)爪子和牙齿。

比喻得力的助手。

(7)寄身、托身、容身。

(8)文中指蟹腿。

4.

(1)打开、开启 征发、征调 开放 出发 兴起、崛起 发作、抒发 表现、显露 头发 启发

(2)更、更加 夸大、超过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 施予、给予 增加 益处、好处 施用、施加 胜过

(3)挣断、断绝 横渡 隔绝 绝交 停止、中断 奇异、独特 极、非常

(4)借助 假装 借给 宽容 临时的、代理的 假期 假如

5.

(1)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2)名词作动词,种植。

(3)读“wànɡ”,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4)名词作动词,穿。

(5)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名词作动词,敲鼓。

(8)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名词作状语,每天。

(10)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11)名词作动词,游水。

(12)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6.

(1)①衬字,无实在意义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助词,的 ④代词,百姓

(2)①介词,用 ②按时 ③凭借 ④把,用

⑤把

(3)却,表转折关系 ②而且,表递进关系 ③地,表修饰关系 ④如果,表假设关系 ⑤就,表承接关系 ⑥不译,表并列关系

7.

(1)① 

(2)② (3)③ (4)④ (5)⑤

重点突破

(1)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2)读“wànɡ”,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3)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4)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5)名词作状语,每天。

(6)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随堂训练

(1)我对国家的治理,算是尽了心啦!

(2)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黄河以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3)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百姓多于邻国了。

(4)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巩固提升

1.C [A.“直”通“只”,只是、不过;B.“无”通“毋”,不要;D.“知”通“智”,智慧。

]

2.A [凶:

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

3.C [“择善而从之”中的“而”表顺承,C项中的“而”也表顺承。

A.地,表修饰关系。

B.而且,表递进关系。

D.不译,表并列关系。

]

4.B [A.名词作动词,种植。

C.名词作动词,穿。

D.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

5.D [就:

接近、靠近。

]

6.C [A.河:

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B.寄托:

古义,寄身、托身、容身;今义,托付或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D.跪:

古义,文中指蟹腿;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

7.B [A.名词作动词,击鼓。

B.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C.名词作动词,游水。

D.名词作动词,穿。

]

8.D [A.衬字,无实在意义;助词,的。

B.如果,表假设关系;却,表转折关系。

C.介词,用;介词,凭、仗着。

D.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何”,译为“在这里”“在哪里”。

]

9.B [“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

10.D [①④为介词,“凭借”“用”;②为介词,“按照”;③为连词,“来”。

]

11.A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