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31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docx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左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晋侯、秦伯围。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5.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

 

(二)《荆轲刺秦王》

6..《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竖子:

①童仆  ②小子,对人的蔑称

10.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1.为变徵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12.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宾,同“傧”。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1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后来“陛下”就敬称。

1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礼记王制》:

“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16.诸郎中执兵,皆殿下。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17.箕踞以骂曰。

——箕踞,两脚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三)《鸿门宴》

18.沛公居时。

——,指崤山以东。

19.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最小的叔叔称“季父”。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2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为寿,祝颂之辞。

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

婚姻:

一是男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

【引申】婚姻六礼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1.将军战,臣战。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增也;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2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24.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必修二

(四)《孔雀东南飞》

25.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鸡叫。

常指天明之前。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黄昏,时辰名。

这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第十一个时辰戌时,它指晚上的19~21时。

——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

“人定”的意思为:

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又名定昏、夤夜等。

26.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古代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27.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结发:

①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

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②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

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

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③指妻子。

——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28.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

“秦罗敷”代指美女。

29.伏惟启阿母。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30.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31.不图子自归。

——自归,古代女子出嫁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

3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33.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宦官,就是官宦,做官的人。

3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36.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五)《兰亭集序》

37.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引申】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

1.古代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

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③干支纪年法:

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⑤星岁纪年(略)

⑥生肖纪年:

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补充】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

①先求公元年的天干。

凡公元年个位数是4(甲午战争),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天干为乙。

以此类推:

4

5

6

7

8

9

0

1

2

3

 

②再求公元年的地支。

用公元年数除以12。

余数是4的,地支为子;余数是5的,地支为丑。

以此类推: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以公元年的尾数找对应天干;然后用公元年除以12,余数找对应地支。

例子:

1898(戊戌)1901(辛丑)1911(辛亥)2015(乙未)

2.古代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①序数纪日法。

如《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②干支纪日法。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③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④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3.古代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①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地支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五更

四更

五更

 

【补充】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8.暮春之初。

——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39.修禊事也。

——禊事,禊祭之事。

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40.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流觞曲水,觞:

古代酒器;曲水:

弯曲的水道。

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1.齐彭殇为妄作。

——彭,彭祖,传说中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本意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

今义扩大,亦指巨大的悲痛、悲哀,常用于形容巨大的灾难、事故等。

 

(六)《赤壁赋》

4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引申】日期特定名称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

如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4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引申】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

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

“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

“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当然了,“拉出去崩了!

”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不禄(bùlù),古代称士死为不禄━"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yǔn),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

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

也称“羽化”。

44.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七)《游褒禅山记》

4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有和尚(僧人)的意思。

46.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

亦作“庐墓”。

4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8.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因称字为表字。

——父(甫),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引申】字号

——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

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

下面简单罗列古人的称谓:

【直称】自称或名。

用于介绍或作传。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称籍贯】柳宗元是河东(今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人,故而人称王。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河阳(今孟县)人,但因昌黎(今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讨虏聪明仁惠”,“讨虏”即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柳宗元曾任刺史,世称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敬称】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必修三

 

(八)《寡人之于国也》

49.河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粟,俗称小米。

【引申】五谷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黄米)、稷(粘米)、麦、菽(豆);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50.五十者可以衣帛亦。

——《盐铁论》中说:

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

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5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

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

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

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

5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孝悌:

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53.黎民不饥不寒。

——古代百姓称谓:

民、黎民、氓、黔首、白丁、庶人、布衣、野人、丁口、小人。

 

(九)《劝学》

54.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君子:

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5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古代表示时间短暂的词:

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等,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等。

5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

 

(十)《过秦论》

57.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58.拥雍州之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

冀州、兖州、青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59.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横,也作连衡,仪提出的外交策略。

与“合纵”对应。

《韩非子》说: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6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61.齐有孟尝,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战国四公子:

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国的平原君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6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64.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引申】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3)帝王称谓

①称谥号。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如文帝、武帝、灵帝。

②称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原因,这里没必要详细说明,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为“祖”“宗”。

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

③称尊号。

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

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也有死后上尊号的。

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④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

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

(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

65.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66.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

①一般人,普通人。

②宦官。

67.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6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

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6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庙:

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十一)《师说》

70.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

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旧面貌焕然一新。

7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7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7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7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

①六种技能:

礼、乐、射、御、书、数。

【礼:

礼节。

乐:

音乐。

射:

射箭技术。

御:

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

指书法。

数:

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②指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

必修四

 

(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75.《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