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984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docx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

 

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材料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整改工作报告

 

东莞市塘厦中学

2010.3.12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整改工作报告

东莞市塘厦中学

2007年11月12日至14日,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验收专家组对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进行了初期督导验收,在同意我校通过初期督导验收的同时,督导验收专家组向我校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后续发展建议:

一是继续强化办学责任,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建设。

为了适应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保障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办学单位继续强化办学责任,作出计划和安排,采取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确保学校持续、优质发展;二是深化内涵发展,致力提高办学水平与品位。

随着高中扩大招生规模,加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强研究,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

希望要进一步学习课程方案,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总结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认真反馈,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系统、深入、规范实施课程方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认真制订下一步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提出近期和远期的指标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强化学习与进修,强化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科研,针对学校亟待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开展研究,培育有突破性的教研成果,并把它转化为教育教学绩效,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批名师,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干部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进一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办现代学校的前瞻,提升办现代学校的能力,认真思考和规划学校的未来,进一步提炼具有个性特征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充实办学思想,并把它们具体内化到各项工作中去,沿着学校锁定的办学目标,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培育办学特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与品位,打造区域性一流学校。

我校在得到评估组建议后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后续发展建议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此迅速召开专题行政会议,反复讨论并深入分析专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

学校经过行政会议反复讨论后形成共识,成立了塘厦中学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以黎灼辉校长为组长,学校其他行政领导、全体级组长、全体科组长和部分教师代表为组员。

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定期召开例会,分析阶段工作进展,查找不足并分配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进行沟通,争取市、镇两级的支持。

并负责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整改意见。

同时整改工作小组还专门组成人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制订整改时间表,逐项落实专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整改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整改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硬件整改,优化办学条件

为了落实整改要求中的硬件建设项目,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经常与市、镇两级领导部门沟通、协商,争取到东莞市财政局、教育局和塘厦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市、镇两级领导多次在塘厦中学现场办公,使学校在维修整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二期扩建等方面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同时,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还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多次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对整改意见。

经过努力,学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正逐步完成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

(一)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深厚,校园文化优越,能够为周边各镇区提供更多优质学位。

2005年8月,学校搬迁到总建筑面积250亩的新校区,制约学校多年的办学规模难以扩大的瓶颈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007年8月起实行初高中分流,2008年9月成为市直属高中,高中办学规模由原来的16个教学班迅速扩大到40个教学班,在校高中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到2000多人,今年9月,高一计划再扩招8个班。

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争取两三年内将教学班级扩大到60个,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人以上。

届时塘厦中学将是东莞市校园面积、办学规模最大的独立公办高中之一,为周边各镇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对东莞尤其是东莞东南部的教育发展产生更深远的的影响。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塘厦镇委镇政府和东莞市教育局的不懈努力,学校于2008年8月完成了产权接管工作,真正实现了高、初中分离办学的新局面,2008年9月,学校成为市直属高中。

学校经过艰苦努力,在2008年暑假,学校清点、整理、维修校产,完成了校园校舍修缮、整理课桌椅、增添铁架床,查修学生宿舍供水、供电、排污等系统,安装课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等。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在每年的经费使用计划中为图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购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三年共投入资金187万元,远远超出了专项经费占公用支出10%的比例,能充分保证图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购置费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日常维修维护费用的开支,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加速扩建高三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

搬入新校区后,学校开始实行了全寄宿制管理。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的二期扩建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学校经过多方努力,市人民政府投入了4000万元用于学校的二期扩建工程。

在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之后,学校扩建高三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的工作顺利开展,力争今年上半年能投入使用。

这些工程完成之后,学校将能充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效益。

二、落实软件整改,深化内涵发展

为了落实整改要求中的“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问题”的担忧,学校加强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

德育处开展“书香校园”等大型系列活动,学术委员会和教导处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研水平,通过年级组建设,大力表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榜样的方式来培育学风。

(一)改变教与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新课程改革新目标

1、确立人本理念,引领教学方向。

围绕着“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我校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指引教学实践。

我校的教学理念具体内容为“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科学与人文基础”。

“以人为本”是指教学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保护人的基本权益,增强人的自我意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科学和人文基础”是教学理念的目标指向,教学要着眼长远不短视,立足素质不仅应试,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接受人文熏陶,提升思想素养和心理品质,追求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2、建立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我校积极探索现代层级管理模式,对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度、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备课听课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检查总结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价等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每学期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新理念及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详细的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和学科教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措施落实,真正落实我校“以生为本,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定科学与人文基础”的全面教育理念。

教导处对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活动等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日常教学常规管理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真正做到教研活动制度化、教研内容实效化。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改新措施,改变了教师教学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我校课改实验的进行。

3、规划课程体系,落实课程改革。

我们以“构建适合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全面基础教育课程”为宗旨,整合校园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把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活动、艺体训练等统一纳入课程建设与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为纽带的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开放、融合、综合、个性”的课程内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制定了《塘厦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成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小组和选课委员会。

作为全市七所新课程实验示范校之一,我校按照新课程要求,制定了《新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方案》,以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扎实有效地推进。

(1)落实必修课计划。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础,它承载着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理念融合的重任,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课程。

我们在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体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把阅读课转入图书馆、举办读书节辩论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开展读书小组文学社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数学教学,在“自主——探究”式课题研究中,让学生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英语教学中,在英文报刊阅读、英语角对话和英语原声电影观赏活动中,提高学生获取英语信息、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思想政治课延伸到每晚新闻联播,在时政要闻评析辩论中,养成学生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社会现实的好习惯,增强民族情感。

把课堂教学知识能力培养和课外活动综合素质审美情趣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是我校新课程必修课的一大变化。

(2)完善开放型选修课。

我校立足教学实际,以落实“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和人文基础”的教学理念为宗旨,为满足学生实践体验、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需要,进行课程模块整合,逐步形成培养目标、科目、模块等相对应统一的选修课程体系。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理化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网络技术、机器人、化学与生活、数理化竞赛辅导……

培养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人与自然、社会——政史地、语英——文学社、主持人大赛、读书活动、社区活动、英语角、时政赏评、观看《新闻联播》……

培养自主精神与发展个性——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新生军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演讲辩论赛、团委学生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摄影协会、网络协会、……

培养健美体魄与健康心理——健身键体与心理健康——音体美、心理——校会、班会、拓展训练、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舞蹈队、合唱团、篮球队、田径队、心理咨询、……

(3)建设特色校本教材。

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校开设了文学创作、英语口语、英语阅读、科技创作、安全教育、健康生活、信息技术教育等十多种校本课程,组织骨干教师编撰了《崛起中的塘厦》《感恩教育系列教材》《塘厦中学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渐进》《科技创作手册》等十多种既具有塘中办学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要求的校本教材。

同时,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我校每天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每周组织学生欣赏一部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电影。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华强三洋电子厂、湖景敬老院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实践协议,使他们成为我校的国情教育、社区服务的基地。

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参与市创卫工作、参观工厂或革命战争旧址等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历练意志,培养情操,开阔视野。

(5)规范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指导、有管理。

每学期,我校根据整体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各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突出专题性、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

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做到有指导教师、有实施方案、有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注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

目前,我校已获得了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已撰写成成果论文或实验报告等。

2006年王小聪老师指导高一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和谐教室的光照和色调》,其成果参加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

多元课程体系的初步建设,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小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丰富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落实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保证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4、规范课程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充分考虑本校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结合全体教师和社区资源,对本校课程进行组织,审慎规划全校总体课程计划。

制定了《东莞市塘厦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实施方案》和《塘厦中学高中新课程选修课开设方案》,两个方案都充分考虑了新课程实验在学分分配、选修建议、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三个特性”和“三个落实”。

“三个特性”是:

(1)主体性。

学校课程组织充分考虑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期许和市、镇两级教育部门的具体安排,充分考虑学校所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基础和教师资源,把所有的相关人员都作为教学的主体,学校通过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渠道与教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家长、学生、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使他们都能理解并有效支持学校的课程组织实施。

(2)整合性。

学校课程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

学校的“人本教育”理念为学校课程组织的整合性特质提供了依据。

(3)开放性。

打破单一的固定教学组织形式,允许跨学科教学和跨班级选课。

“三个落实”是:

(1)课程设置落实。

学校课程设置总的思路是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了学校课程发展近、中、远期规划,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特色、地方特色和学生个性,合理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首先是校本课程:

我校开设了《文学欣赏》等几十门校本课程。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其次是跨班体育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班选科,每4个行政班按学生所选类别分为6个教学班,即2个篮球班、1个足球班、1个乒乓球班、1个羽毛球班、1个健美操与舞蹈班。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觉地参与专项技术的练习,刻苦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课堂教学落实。

学校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加强常规教学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变了,角色转换了,教师讲课更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看,积极的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操作、实验、交流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基本形成。

浅层次的讲解少了,深层次的讨论多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

(3)校本教研落实。

学校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校本教研、校本科研。

校长黎灼辉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头搞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教导处狠抓“细节管理”,建立“自我反思、师徒结对、专家指引”三位一体的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模式,抓好科研论文的写作环节,促使科研骨干队伍快速成长,使全校上下“科研促教”蔚然成风;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确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研究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

目前我校省级立项课题有《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结构优化的研究》《元认知理论在高中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探索》,另外还有《营造读书氛围,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高中数学“自学---探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究》《普通高中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等市级立项课题六个、校级立项课题多个,全校80%的教师参与校本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强调集体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观摩课、示范课、展示课、优质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得教研源于课堂,回归课堂。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加大名师工程建设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保证,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自从2007年11月初评结束后,学校加大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力度。

1、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科学和人文基础”的教学理念,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坚持不懈地抓师德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近年来,学校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不定期专家讲座,提高了教职工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印发师德教育的材料,举行师德教育专题讲座,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校长黎灼辉同志被评为广东省2007年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东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陆荣全主任被评为2007年东莞市优秀教师,一大批老师被评为镇校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

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意识不断增强,“以德立教、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勇于进取”的良好教风,正在逐步形成。

2、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这是我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贯思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躺在昨天的辉煌里,枕着已有的资历,享受昔日的荣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句至理哲言。

学校一再强调,我们的老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为此,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生本教育”,实施“充电”工程,着力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主要措施有:

①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化。

我们常抓不懈,不断促进教师参加各种技能等级考试,如计算机考级,普通话培训、测试和考级等。

②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整合。

我校投资1000多万,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目前,全校有电脑750台,多媒体教学平台50个,每位教师配备1台手提电脑,老师办公用电脑223台。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我校先后开办了初级、中级电脑培训班,并把培训引进课堂,针对具体问题,解决实际疑难,使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100%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80%以上的教师具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75%以上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③专业进修大众化。

学校为教师的学历进修提供平台,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先后有9名教师完成在职本科学历教育,有20人教师是研究生学历或在读研究生,教师学历(含职称)达标,为新课改提供了师资保障;在新课改的三年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开展新课程研究和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实行新课程教学“上岗证”制度,所有高中教师都要参加省市培训,同时,坚持“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新观念,坚持培训反馈制度,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教师大会上分享培训心得和收获,以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学校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有计划地选拔教师参加省市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生本教育培训等等。

3、在岗教师中,青年教师约占68%,提高他们的素质是优化教师队伍的关键。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采取了三点措施:

①实施“请进来”工程。

我们先后请来北师大教授安文铸、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华南师大刘良华博士、广东教育学院熊焰教授、广州109中张仲庆校长等专家来校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大量派出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举行的魏书生、李镇西等当代教育名家报告会,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课改新理念。

②实施“一帮一”工程。

近年来,学校制定计划,开展名师“传帮带”行动,实施“师徒结对”。

对青年教师实行了导师制,在庄重的拜师仪式上,双方签订师徒合同。

在为期两年的合同期内,严格按导师条例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听课指导、课例研究来促进成长,促使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渐成熟起来。

学校制定奖励制度,每学年校内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对快速成长的年轻教师进行奖励表彰。

③实施观摩课工程。

我们选择性地引进名师课堂实录,让青年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模仿学习中快速成长。

三年来,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吴雪莲老师参加全市青年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获省三等奖,先后有10多位年轻教师在国家、市级学科竞赛和论文比赛中获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凸显“书香校园”特色,为新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品位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我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围绕育人这一主题,长远规划、整体部署,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和谐统一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努力构建塑造学生灵魂的“书香校园”。

一是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学校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中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取了国内外名校之精华,各功能区域努力做到分布合理,使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特色鲜明,逐渐形成了颇显“以人为本”特色的人文文化。

二是特别重视学校人文景观的建设。

学校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

在立足校情的基础上,以“让墙面(指室内外壁画、专栏等)说话,让标牌(指校园固定的宣传标志、挂幅等)宣德,让场所(指雕塑区、课室等)载道,让音网(指校园网和广播系统)怡情”的方式传递学校文化内涵,建筑群内各种景观相映成趣,主体雕塑寓意深远,足以净化师生心灵、陶冶性情。

三是搞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

宏观上,规划好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微观上,注重开发利用校园的每一个细小角落,重视花草树木的培育,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内部的设计,校园过道、教室走廊的壁画设计等。

如教师的办公室,悬挂一些墨宝字画,以凸显国学魅力;校园过道展出“音乐欣赏”、“名画欣赏”、“电影欣赏”的喷画,并每周定期更换,开阔师生眼界;教室里的课程表、值勤表等要精心设计,规范张贴;积极支持班级建立“书柜”,设立班级图书管理员,加强学生与图书馆、学生与学生的横向交流;寄宿制学校搞好寝室文化建设等。

四是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栏、阅报栏等,创办校园文学刊物、学科文摘,为学生提供一个播撒知识、开启智慧、展示自我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团委会以广播为阵地,倡导文明,表扬先进,督促后进;文学爱好者以校报《塘中人》和校刊《绿叶》为阵地,探索真理、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兴趣小组的学生以活动课为基地共同学习、探索,宣传科学知识,加强文化修养;读书节上,学校向学生推荐十本必读书目,聘请文化名人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读书节,让学生拜读名家思想,领略名家风范,陶情怡志,其乐融融。

校园内,每周电影欣赏、每天《新闻联播》、每周音乐名画欣赏,各种文艺汇报演出、学科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赛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成为我校育人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