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861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终稿.docx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终稿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7-2021年)

 

宝安区孝德学校发展规划起草组

2017年7月1日

 

 

宝安区孝德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7-2021年)

为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按照《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孝德学校位于宝安区创业二路与公园路交汇处(华联城市全景西侧),毗邻“上合孝德园”,孝德园是为纪念南粤孝子黄舒所立,是深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学校的校名即缘起于此。

孝德学校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办学规模为54个班(小学36个班,初中18个班),将于2018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2017年9月,学校将招收小学一年级6个班共300名学生,借址宝民小学开始办学。

(二)发展优势与劣势

1.发展优势

——具有新建学校的高起点优势。

孝德学校具有新建校的天然优势,学校硬件设计和建设标准高,设施配备现代化程度高,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同时,孝德学校位于宝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熟片区,交通便利,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

——具有人才引进的高质量优势。

孝德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有条件通过区内调动等途径快速集聚一批优秀教师,还可以借助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相关措施吸引全国各地的教师精英到学校工作。

目前,学校已面向全国“985”重点院校及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引进了一批优秀毕业生。

同时,学校还面向全市选调了部分市区级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

2.发展劣势

——学校建设尚需一定的时间周期。

由于学校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工程尚未完成,开办初期不得不借址办学,这给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

——学校文化积淀不够。

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总结,孝德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尚未起步,学校办学理念还有待凝练和传播,各种制度尚未健全,师生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学校开办之初正值区域教育改革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

深圳市着力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战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宝安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行动及实施路径,这为学校建设具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体系,尽快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政策空间。

——上合孝德园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上合孝德园被列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特色文化街区示范项目,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宝安区新安街道正加快推进孝德园建设,力争把孝德园打造成为深圳名片和精神文明的标志性景观。

与孝德园的地缘优势,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孝德园进行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公共教育及社会服务,更好的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和构建学校特色品牌。

2.面临的挑战

——家长和社会期望对学校办学提出更高要求。

孝德学校服务对象以中洲·中央公园、华联城市全景等高端住宅小区为主,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较高,社区居民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

面对这种状况,学校要从“零”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打造高水平品牌学校,满足区域民众对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高的期盼,对学校行政和教师团队是极大的挑战。

——从众多优质学校中脱颖而出面临巨大挑战。

宝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优质学校。

在孝德学校周边就有宝安中学(集团)、新安中学(集团)、灵芝小学、宝城小学、宝民小学、新安湖小学、上合小学、建安小学、弘雅小学等一批办学历史悠久的优质学校。

如何在众多优质学校中脱颖而出,是孝德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战略”理念和教育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战略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恒则成”办学理念,围绕“仁、智、勇”三大主题,建立“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构建分享、学习和运动三大空间,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打造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及艺术教育三大特色,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持之以恒做事、顺境中不断提升、逆境中坚持刚毅等“孝德学校特质”的青少年。

三、发展理念

(一)学校愿景

将孝德学校办成一所以规范办学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以传统文化、科技和体育艺术教育为品牌的卓越学校。

(二)教育使命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守儿童立场,全力推行以“恒则成”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持之以恒做事、顺境中不断提升、逆境中坚持刚毅等“孝德学校特质”的青少年。

(三)办学理念

——以“恒则成”指引学校办学方向。

“恒则成”,即以一颗执着不变的心,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在顺境中不断提升,在逆境中坚持刚毅,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和关键品质。

“恒”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品质,《说文解字》谓之曰“常也”,《周易·序卦传》谓之曰“久也”,“恒”则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作为孝德学校的办学理念,“恒”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即恒仁、恒智和恒勇,是为“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是恒仁。

“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恒仁”要求学生能够“已立立人,已达达人”,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

二是恒智。

“智”为智慧、见识、聪颖,“恒智”意指获智贵有恒,学生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而且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学有所成,获得真正的智慧。

三是恒勇。

“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

“恒勇”是施“恒仁”、“恒智”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锻炼,以保持强健的体魄。

——以“一训三风”规范与引导教师和学生行为。

校训:

居家行孝处世据德

校风:

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教风:

宽严相济教学相长

学风:

动静分明知行合一

四、发展策略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把“恒则成”的办学理念运用于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特色创建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重点活动为抓手,制定针对性的阶段目标和实施计划,以实现长远规划与短期学校工作的内在一致性,逐步实践推进规划实施和任务落实。

(二)价值引领,骨干先行

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以“恒则成”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为基本信念,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先行力”和“核心力”,带领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普遍接受、在行动上普遍参与,逐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特色建设。

(三)创新发展,持之以恒

把创新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教育教学空间、教学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和坚持走孝德学校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变革实践中不断累积,力争五年内初步形成现代新型学校的特质和整体形态。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1年,“恒则成”办学理念体系基本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先进行列,形成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艺术三大办学特色,建设成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品牌学校。

——学生综合素养水平高,学习素养、品德素养和身心素养水平位居全区同类学校先进行列,获得高一级学校高度好评。

——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各类名师队伍引领作用凸显并在全区具有广泛知名度。

——“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基本完善,办学成果显著,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艺术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品牌示范作用。

(二)具体目标

1.第一阶段(2017.1-2018.12):

夯实办学基础,打造优良传统

(1)学校基础设备设施和各大功能室基本建成,2018年秋季办学规模达到18个班;

(2)“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试点小班化教学和走班制,课堂教学优良率达到85%;

(3)以“仁、智、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初步成型,分享空间、学习空间和运动空间基本建成;

(4)初步形成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与艺术教育三个特色领域,分别至少有一个特色项目在全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5)一级以上教师数量达到40%以上,市、区级名师(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增加到5人以上,承担区级以上基础教育重大项目3项以上;

(6)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学习素养、品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凸显。

2.第二阶段(2019.1-2020.12):

强化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发展

(1)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完成相关功能室优化提升工程,校园硬件和周边环境进一步优化,2020年秋季办学规模达到42个班;

(2)“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基本成型并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和走班制比较成型,课堂教学优良率达到90%;

(3)以“仁、智、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基本成型,分享空间、学习空间和运动空间全部建成并形成特色;

(4)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与艺术教育基本形成特色体系,分别至少有一个特色项目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建成创客教育基地;

(5)一级以上教师数量达到50%以上,市、区级名师(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增加到10人以上,承担区级以上基础教育重大项目6项以上(市级及以上不少于3项);

(6)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达到全区一流水平,学习素养、品德素养和身心素养位居全区前列,办学质量达到全区同类学校先进行列。

3.第三阶段(2020.1-2021.12):

生成文化体系,形成学校品牌

(1)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档升级,周边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功能室、办公室设备等实现智能化;

(2)“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比较完善,小班化教学和走班制形成特色,课堂教学优良率达到95%;

(3)以“仁、智、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比较成熟,分享空间、学习空间和运动空间成为学校文化品牌;

(4)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与艺术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体系,分别至少有一个特色项目在全市形成特色品牌,建成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5)一级以上教师数量达到60%以上,市、区级名师(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增加到15人以上,承担区级以上基础教育重大项目10项以上(市级及以上不少于5项);

(6)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位居全区同类学校前列,学习素养、品德素养和身心素养位居全市前列,办学质量成为全区同类学校的“排头兵”,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六、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以共生成长为目标,建立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1.建立扁平化管理架构

创新行政机构设置。

根据扁平化管理原则和理念,改革传统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设立包括校长室和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行政事务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在内的“一室五中心”组织机构,打破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现象,各个部门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建立运作机制,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效率。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健全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方针学习,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健全工会运行机制,加强工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制度,建立家委会、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有效机制。

2.形成流程化运行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建设。

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目标,制定《孝德学校章程》及配套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

完善学校决策程序,健全领导负责和民主参与相结合的领导管理机制,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负责制。

健全工作执行机制。

实施流程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责任,逐步建立起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流程图。

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设立校长信箱举报电话和反馈公开栏,及时对学生、教师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反馈。

3.构建可视化管理体系

建立智能化系统。

参照国内高水平硬件标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开放的、实用的、可靠的校园智能化系统,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可视化和界限化,做到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推进管理透明化。

构建数据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智慧虚拟环境,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推进行政管理智能化,强化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打造管理驾驶仓环境,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呈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状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的精准性,持之以恒的促进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以空间建设为抓手,构建孝德特色校园文化

1.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加强“三风”建设

创设和谐稳定的校风。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率先垂范,通过宣讲活动、榜样示范等方式,统一师生认识,使办学理念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形成“文质彬彬,表里如一”的校风。

营造爱岗敬业的师风。

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学校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加深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凝聚教师的精神力量,形成“宽严相济,教学相长”的教风。

培育淳朴浓厚的学风。

组织学生学习理解学校办学理念,让办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动静分明,知行合一”的学风。

2.以“仁、智、勇”为主题构筑校园空间

以“仁”为主题规划建设分享空间。

完善绿化带并配置休闲设施,将学校公共活动场所、架空层等建设成为学生交流互动的分享空间,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的育人环境,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真实交往互动、平等对话,共享学习与生活的快乐与心得。

以“智”为主题规划建设学习空间。

以教学楼、校园文化长廊等空间为主,通过艺术美化、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环境优美、泛在学习的场所,形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学生中心教育。

以“勇”为主题规划建设运动空间。

以塑胶运动场、低层安全区域等空间为主,在校内建立开放式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断完善体育艺术器材,扩大学生在校内的体育艺术活动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与艺术锻炼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3.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创设人文氛围

开展学校标识创意活动。

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整体布局和规划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使校园环境的结构、功能、风格体现“恒则成”理念。

引导师生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打造学校标识文化,设计学校校徽、校旗、校歌和公众吉祥物,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师生凝聚力。

举办主题(专题)特色活动。

开展第二课堂、学生潜质发现活动和师生特长展示活动,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和班级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传统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营造和优化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加强学校文化宣传活动。

设立校园电视台,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广播、微信平台、橱窗、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动态和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扩大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以素养培养为核心,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1.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围绕“恒仁、恒智、恒勇”三大主题,推进语言与文字、数学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品德与社会等六大课程模块的校本化建设。

根据校情、学情和学科特点,逐步精选优化、开发积累一批校本化课程资源,从情境创设、知识点呈现、组织教学、练习应用、评价改革等方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提升国家课程的因材施教水平。

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坚持“两创”方针,结合时代特点、学校实际和孝德园文化品牌,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萃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发礼仪、书法、国画、民俗等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凸显学校以文化立校的特点,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下提升人文底蕴。

加快打造科技教育特色。

立足创新人才培养,借鉴国际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方式,引入相关科技创新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择优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形成设计、制造、发明等具有本校特色的创客课程。

打造创客教育基地和智慧校园示范学校,进一步优化创客教育环境,为具有创新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造、创客、创意空间。

开展体育艺术特色活动。

坚持健康第一,探索开发武术、舞蹈、器乐、美术、棋类等体育艺术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课程超市。

建立加强体育艺术工作的有关制度,逐步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切实促使每名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2.探索推行教育教学新模式

构建主题学科教学中心。

基于“恒仁、恒智、恒勇”课程体系,推进主题式学科教学,打造语言与文字、数学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品德与社会等六大主题学科教学中心。

根据主题式教学的要求,重新设计教室功能,为学生整合、重组、再现日常知识经验创设特定的场景,展示学科学习的知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逐步探索小班化和走班制教学。

配合主题学科教学中心建设,逐步探索推进小班化,每30人编成一个班组,设一名导师和一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分析与跟踪指导。

探索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走班制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

研究制定孝德学校学生素养评价办法,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以学生在“仁、智、勇”方面的素养表现为主线,重点跟踪和记录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和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过程资料,并作为学生素养提升的主要评价内容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尺。

3.推进互联网+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制订智慧校园发展规划,突出对分享空间、学习空间和运动空间的信息技术支持,以日程、流程为两轴,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学生、教师、干部和家长四大核心应用。

以优化管理、辅助教学、促进健康为核心,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把学校打造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标杆学校。

探索运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

引进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有效融合,探索网络环境下更加有效的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尝试应用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和新型测试分析工具,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采取汇聚、自建、共建、购买等形式,加快具有校本特色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四)以骨干先行为基点,引领师资队伍梯队成长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做好新教师入职教育,实行教师宣誓上岗制度,使教师宣读、铭记、理解教师誓言,增强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法治教育,使教师懂法、守法、依法执教,确保教师无违法违纪现象。

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教师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和提升团队凝聚力;健全教职工慰问机制,做好“献爱心、送温暖”工作,增强团队归属感和认同感。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建立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师德标兵评选制度,开展“孝德年度教师”、“孝德年度班主任”等评选活动,五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群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健全师德考核监督机制。

制定《孝德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工作考评体系和通报制度,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通过设立意见箱、举报电话、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社会评议等方式,定期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打造教师队伍分层成长机制

实施新教师专业成长工程。

以专家讲坛、教师分享会、教学反思、课改沙龙和外出学习等为主要载体,引领新教师学习前沿思想和教学经验,加快熟悉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新入职教师共同体、“专业带动、共同发展”青蓝机制等工作机制,重点加强粉笔字、课堂教学组织、信息技术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等基本技能的锻炼,缩短新进教师磨合期,快速提升育人水平。

实施骨干教师专业提升工程。

实施“名课开发”、“课题研究”和“教学评优”等活动,引领骨干教师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专家指导为引领,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区、市级重大课题,聚焦学校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以科学研究的思维去反思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与效果。

实施名优教师专业引领工程。

成立以现有名优教师名字命名的班主任工作研究组、学科教学研究组,发掘其成功经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其成长为区级、市级名师。

大力推进学校“名师工程”,支持教师申报教育科研专家、名师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鼓励名师凝炼教学风格和著书立说活动,推动名师与新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切实将先进教学经验辐射推广到更大范围,让更多教师受益。

3.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指导和推动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活力,并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全面跟踪记录和考核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制定《孝德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评量化标准,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和个别化考核评价,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制定《孝德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孝德学校奖教奖学方案》、《孝德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充分激发和保护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每年投入足额教育经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根据教师考核评价情况,主要用于奖教奖学、资助校本教科研和出访学习考察等,切实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自身专业成长。

(五)以联合育人为导向,全面集聚学校发展力量

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逐步完善德育工作内容与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倡导“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观念。

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内容,着力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和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建立以少先队和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育学生自主管理、发展和服务的能力。

强化德育工作队伍和资源建设。

以班主任成长促进会、名班主任工作室为抓手,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化班主任队伍。

探索建立家长学堂、父亲俱乐部、家长义工早餐会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拓展德育空间,精心组织敬老活动、环保活动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生态体验”,促使学生生成德性智慧。

2.搭建家校社合作育人平台

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架构,学校家长委员会重在顶层设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家委会成员实行值班制。

通过开通家长热线、家校网络互动通道以及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切实强化家校联合育人功能。

开展家长学堂、一日班主任、父亲俱乐部等联合育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动。

加强校社合作互动。

组织“百位老师访千家”走进社区活动,举行学校社区联席会,邀请社区干部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等,在交流中增进感情,营造学校与社区共同育人的氛围。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微信、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展示学校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学习型社区共建活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学校与社区共同育人的氛围。

3.健全完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体系

提升校内家庭指导培训水平。

建立家长教育中心,配备电脑、书籍、办公桌等设施,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提供活动阵地。

定期召开家长、教师研讨会,围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