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1833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docx

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完美打印版

历史学专业: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

主要内容是:

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2.《讷依和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

确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2万人;保同意赔款4.45亿美元,于37年内偿付。

3.《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

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4.《色佛尔条约》: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

一译《塞夫勒和约》。

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5.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6.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7.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驱逐。

后在墨西哥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在墨西哥被害。

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著有《不断革命》等。

8.布列斯特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战争,便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9.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

主要措施包括:

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

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

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11.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起义,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柏林、汉堡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9日,柏林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斯巴达克派领导人K.李卜克内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集团手中,它没有触动旧的国家机构和军队,留任大批原来帝国的官员和将军,竭力设法把群众运动平息下去。

12.第三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又称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14.墨索里尼: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国家法西斯党党魁,首相(1922~1943),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

1883年7月29日生于农村铁匠家庭,1945年4月28日卒于朱利诺·迪梅泽格拉诺。

自幼受布朗基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影响。

1900年加入社会党,热衷于进行无政府主义和反对教权的宣传。

1912年任社会党机关报《前进报》主编。

1913年成为社会党领导人之一。

1914年11月因力主意大利同英法一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社会党开除。

1919年3月在米兰组织了一个半军事性组织——法西斯战斗团。

1921年11月正式成立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自称领袖。

1922年10月纠集5万名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任命他为首相,攫取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1925年1月3日公开宣布实行法西斯极权统治,将内阁中其他党派的成员逐出政府,集一切大权于一身,自称政府首脑。

15.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

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

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

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

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

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

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

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

16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1918.10.30)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

1919年9月4~12日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保护权利协会.苏丹政府于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继而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

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

同时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

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17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

高呼“朝鲜独立万岁”等口号,会后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

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

“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

“三·一起义”为转折点,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时期宣告结束。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18道威斯计划: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和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

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19杨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

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

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

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

主要内容:

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

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

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20《田中奏折》:

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事为《九?

一八事变》。

根据消息,当事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密奏折。

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

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

《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

21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