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05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读某岛屿简图,完1~2题。

1.②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草原B.雨林C.荒漠D.落叶林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岛屿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②地位于东北信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植被属于草原,故A正确。

2.关于图示地区①②两地降水差异及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多 洋流和大气环流

B.①地降水多 地形和大气环流

C.②地降水多 洋流和地形

D.②地降水多 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①②两地中,①地降水多,主要是受山地迎风坡和大气环流影响,故B正确。

①②两地洋流相同,A错误;②地降水少,受地形影响,位于背风坡,C、D错误。

3.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答案:

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4~5题。

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

第4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第5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误。

答案:

4.C 5.A

201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下图是长征路线图,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图所示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④非地带性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路线图,行军由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原,由地势第三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图示景观图所示自然带的变化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温带落叶阔叶林,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正确。

山麓植被是林地,不能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②错误。

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由林地到草地、雪峰景观,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③正确。

此变化属于地带性规律,④错误。

7.延安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地表形态的成因分别是(  )

A.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答案:

D

解析: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厚厚黄土层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其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成因是流水侵蚀,D正确。

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体积比占38%~45%,有机质占5%~12%,孔隙约占50%(孔隙由水和空气此消彼长组成)。

土壤组成受当地环境影响,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地土壤结构组成图。

完成8~10题。

8.上图为黄土高原土壤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适合水稻种植的土壤是(  )

A.①B.②C.③D.④

10.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退耕还湿后,土壤中的水体积比会下降

B.②地增施有机肥和适量的石灰进行土壤改良

C.③地植树造林,主要减少风力侵蚀和矿物质流失

D.④地土地退化表现为水和有机质容积比下降

解析:

第8题,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土壤中空气占的比例较大。

读图,①、②中的空气比例小,所以A、B错。

④中的空气所占比例超过了孔隙所占的理想比例,D错。

③中空气所占比例较大,又符合土壤孔隙比例范围,C对。

第9题,水稻种植业对水的需求量大,土壤中水分占的比例大,③、④空气比例大,C、D错。

①中有机质含量超过了理想值,水分占的比例不大,A错。

②图中水分占比例明显较多,孔隙比例也适当,适合水稻生长,B对。

第10题,①地退耕还湿后,土壤中的水体积比会上升,不会下降,A错。

②地有机质含量合理,不需要增施有机肥,也不用进行土壤改良,B错。

③地植树造林,主要减少风力侵蚀,矿物质含量太高,不是为了防止矿物质流失,C错。

④地水和有机质容积比下降,是土地退化的表现,D对。

答案:

8.C 9.B 10.D

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Ⅲ所代表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图中Ⅲ所示黄山短尾猴栖息地活动范围小且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1000~1500米),位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

这种植被只有在夏季枝叶才比较茂密,因此该季节是夏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高、植被茂密、食物更丰富、气温更适宜地区活动。

故答案选B项。

12.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山地矮林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短尾猴的食物主要来自林区,马尾松林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这些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不丰富,短尾猴食物较少;另外落叶阔叶林和山地矮林具有季节性,在冬季提供的食物较少,而常绿阔叶林位于500~1000米的海拔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而且植被常年茂密,短尾猴的食物较多,故答案选A。

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14.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13题,虽然森林的植物残体最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再加上淋溶流失作用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草原的植物残体数量虽然不及森林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淋溶流失作用微弱,养分得以在土壤中保留下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反而高。

第14题,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天然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自东向西的减少引起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13.B 14.B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覆盖度是指某一区域植物(包括茎、叶、枝)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的比率,气候、地形、人类活动都显著影响覆盖度的变化。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西北,地势南高北低,山地迭起,平原错落,植被类型、气候特征、农业活动差别较大。

图1为宁夏区域划分示意图,图2示意宁夏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

   图1            图2

(1)分析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原因。

(2)宁夏植被覆盖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推断宁夏植被覆盖度随季节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3)描述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特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

(1)南部山区纬度较低,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地带,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植被覆盖度高。

(2)季节变化特点:

(春)夏季植被覆盖度较高,(秋)冬季植被覆盖度较低。

理由:

该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山地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夏季水热条件较好,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当地农作物春种秋收,一些地区(春)夏季有农作物生长,植被覆盖度较高,(秋)冬季农作物已收获,植被覆盖度降低。

(3)特点:

年际变化很大(或1997年最大,2004年最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

受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很大(或降水较多或春夏气温较低的年份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会较高,相反会较低);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加剧,使植被覆盖度降低。

解析:

(1)宁夏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原因要结合影响植被覆盖率的因素(气温、降水)等分析。

(2)宁夏植被覆盖度随季节的变化特点需要从不同季节的水热条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角度分析。

(3)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特点要结合图2从整体变化及极值角度叙述。

读图可知,整体变化大,尤其是在1997年最大。

解释原因要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角度分析。

16.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        、        和下渗。

(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并长期受到        (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

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    (上游/中游/下游)地区。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1)和田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由于河流沿途蒸发、下渗并且基本没有支流汇入,再加上河流沿岸引水灌溉,所以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

(2)和田河上游流经山区,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形成的籽玉被流水搬运到中游,由于地形落差减小,径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下降,籽玉沉积。

(3)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地、草地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

(1)冰雪融水 引水灌溉 蒸发

(2)流水侵蚀 中游

(3)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解析:

(1)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

(2)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

地广、质优、种类多,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

(3)结合图乙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的西北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

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18.读甘肃省区域地图及甲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M区域地形特征。

(2)分析甲地云杉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3)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明显,试分析原因。

答案:

(1)地形平坦,多见戈壁和沙丘等风力地貌。

(2)云杉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600米至3400米范围,主要集中于2800米至3200米高度。

原因:

地处内陆,海洋水汽影响弱。

甲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主要集中于2800米至3200米高度,且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利于云杉林生长。

(3)主要原因是降水差异;东侧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解析:

(1)M地位于祁连山以北,属于河西走廊地区,地势平坦,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劲,因此多戈壁和沙丘等风力地貌。

(2)读图分析可知,该山地的云杉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600米至3400米范围,主要集中于2800米至3200米高度。

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处内陆,海洋水汽影响弱,降水较少。

而甲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主要集中于2800米至3200米高度,且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利于云杉林生长。

(3)贺兰山为南北走向,贺兰山以东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湿度大;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从而导致自然带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