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43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浮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力教学设计.docx

《浮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力教学设计.docx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题目:

《浮力》

 

摘要…………………………………………………………………………1

关键词……………………………………………………………………………1

一、教学内容析…………………………………………………………………1

二、学生特征分析……………………………………………………………1

三、设计理念……………………………………………………………………2

四、教学目标……………………………………………………………………2

(一)知识与技能………………………………………………………………2

(二)过程与方法………………………………………………………………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五、教学重点、难点……………………………………………………………3

六、教学策略……………………………………………………………………3

七、教学用具……………………………………………………………………3

八、教学过程……………………………………………………………………3

(一)复习引新…………………………………………………………………3

(二)情境导入…………………………………………………………………3

(三)引入新课…………………………………………………………………4

(四)进行新课………………………………………………………………4

1.创设情景…………………………………………………………………4

2.体验、测量浮力…………………………………………………………4

3.探究新知识…………………………………………………………………6

4.反馈练习……………………………………………………………………7

5.课堂小结……………………………………………………………………7

九、板书设计……………………………………………………………………7

十、教学体会…………………………………………………………………8

参考文献………………………………………………………………………8

致谢……………………………………………………………………………9

本人声明…………………………………………………………………………9

《浮力》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作者:

曾孟珍

指导教师:

XXX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技术系05级物理教育专业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

本文是对“探究式教学”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和设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过程,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感受,并观察其实际教学效果。

以“浮力大小”作为探究内容,设计教学实验探究课,通过对整个实验探究课的设计、观察、总结和反思,形成了本论文的主体,从而对“探究式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的内容,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但又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

本单元的相关材料和小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

本单元学习完毕,已经有许多趣味物理知识及科学家故事可以被学生所理解,有条件的学校,举行物理晚会,进行物理竞赛,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时机。

二、学生特征分析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结构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进行主动探究,所以我安排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从而探究浮力和及物体浮沉条件。

另外,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所以我采用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教学法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对于浮力的概念的讲解,不是采用先讲定义,再摆事例的方法,而是采用先摆事例,由学生主动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法自然地得出动能的定义,这样做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浮力的大小因素方面,采用典型的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具有求知的欲望,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实验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4.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二)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六、教学策略

1、浮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通过压乒乓球、可乐罐体验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

通过对体验实验和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的归纳、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关。

2、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

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器材:

500ml量筒、乒乓球、烧杯、石块、曲别针。

学生实验器材:

水槽、乒乓球、可乐罐、气球、石块、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复习的内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同一直线上二力怎样合成?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讲解新概念做实验打下基础,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认识新的内容。

(二)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两个经常会看到的现象设置了疑问:

树叶落到河里,为什么总飘浮在河面上?

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小朋友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并不让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

学源于思,起于疑,为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设计意图:

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思考。

(三)引入新课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多媒体展示《死海》,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能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现象,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功,分析得出结论--引入浮力的概念。

(四)进行新课

1、创设情景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

鲨鱼与卡通人物咔咔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两人势均力敌,你来我往,突然咔咔的一个压线球,球弹出去,滚到一个小洞里了。

你有办法将球拿回来吗?

生:

可以将水灌入洞内,水可将球浮起。

教师演示,让其他学生评价.

师:

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乒乓球为什么不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呢?

生:

因为乒乓球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

师:

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浮力的现象?

(设计意图: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体验浮力

观察乒乓球、可乐罐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再把可乐罐慢慢地压入水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

将乒乓球、可乐罐压入水中不容易。

生:

手能感觉到水对他们有一个向上顶的力。

师:

水对乒乓球、可乐罐等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即是浮力。

师:

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教师可提示:

两种情况的感觉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将可乐罐压入水中的力大些,说明此时水对可乐罐的浮力大。

师:

提示:

我发现在压可乐罐时,水槽中的水有溢出来,为什么前一次没有呢?

生:

因为两次物体排开的水不同。

压乒乓球

压可乐罐

浮力

排开的水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能给出浮力的描述性定义,知道浮力的方向,且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测量浮力

将石块、曲别针、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学生活动:

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

这说明什么问题?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且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F浮=G-F拉。

教师演示:

弹簧测力计拉着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水位的变化。

石块部分浸入水中

石块全部浸入水中

浮力的大小

排开水的多少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3、探究新知识

师:

通过以上的体验和活动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

不论是浮在水面的物体还是沉入水底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生:

浮力越大,排开的水越多。

师: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

(提出问题)

F浮与G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进行猜想)

生:

F浮=G排

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在实验前,全班讨论实验方案,找到最优方案。

由于前面已经总结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点讨论如何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并进行分析。

收集数据 表:

石块的重力G石/N

石块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N

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N

小桶的重力G桶/N

水和桶的总重G总/N

排开水的重力G水/N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

评估:

实验成功之处:

实验过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带出……

   实验中的失误:

向溢水杯加水至水从溢水口处流出,用小烧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为止。

小烧杯中的水应倒掉后再测G排否则G排偏大……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中的共同特征的归纳提出探究的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4、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一:

物体在空气中称时,其重力为5N,将其放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其所受浮力为__N。

随堂练习二:

用手将一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水重为10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

 

5、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6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14-5 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F浮=G–F拉。

3.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十、教学体会

通过该课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实验、概括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渗透研究方法方面的教育。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猜想、设计、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山,扬帆,周誉蔼.《课堂教学设计从书初中物理教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