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199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docx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中医常见病

202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64个中医常见病

一、感冒-解表达邪

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证鉴别:

感冒与风温、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外感咳嗽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

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证鉴别:

咳嗽与喘证、咳嗽与肺痨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证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4)痰湿蕴肺证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痰热郁肺证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6)肝火犯肺证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7)肺阴亏耗证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发作期

1)冷哮证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实喘治肺,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喘即气喘、喘息。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症鉴别:

喘证与哮病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实喘

1)风寒壅肺证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味加减

3)痰热郁肺证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痹证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轻者,不一定诸证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

病证鉴别:

肺痨与虚劳、肺痨与肺痿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肺阴亏损证

滋阴润肺

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虚损证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扶正与祛邪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外寒里饮证

温肺散寒、化痰降逆

小青龙汤加减

2)痰浊壅肺证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4)痰蒙神窍证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

5)阳虚水泛证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6)肺肾气虚证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七、心悸-分虚实论治。

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予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证鉴别:

惊悸与怔忡、惊悸与奔豚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虚胆怯证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滋补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脉证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加减

7)痰火扰心证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八、胸痹-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祛邪扶正兼顾。

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证鉴别:

胸痹与悬饮、胸痹与胃脘痛、胸痹与真心痛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血瘀阻证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

通阳泻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两虚证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九、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病证鉴别: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他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肝火扰心证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心胆气虚证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十、痫病-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

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癎”,俗称“羊癎风”。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病症鉴别:

痫病与中风、痫病与厥证、痫病与痉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风痰闭阻证

涤痰熄风、开窍定

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心肾亏虚证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十一、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证鉴别:

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寒邪客胃证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病证鉴别:

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加减

3)痰饮中阻证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证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四七汤加减

虚证

1)脾胃气虚证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加减

十二、呕吐-和胃、降逆、止呕

十三、腹痛-通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

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

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病证鉴别:

腹痛与胃痛、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寒邪内阻证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脏虚寒证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加减

十四、泄泻-运脾化湿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病证鉴别:

泄泻与痢疾、泄泻与霍乱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加减

久泻

1)肝气乘脾证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减

2)脾胃虚弱证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

3)肾阳虚衰证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加减

十五、痢疾-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温清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赤多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白头翁汤加减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6)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连理汤加减

十六、便秘―通下+实秘祛邪为主,虚秘扶正为先。

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实秘

1)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加减

2)气秘

顺气导滞

六磨汤加减

3)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脾汤加减

虚秘

1)气虚秘

益气润肠

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

养血润燥

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

滋阴通便

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

温阳通便

济川煎加减

十七、胁痛-疏肝和络止痛

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病证鉴别:

胁痛与胃脘痛、胁痛与悬饮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肝郁气滞证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

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5)肝络失养证

养阴柔肝

一贯煎加减

二十六、黄疸-化湿邪,利小便

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证鉴别:

黄疸与萎黄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阳黄

1)热重于湿证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证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加味

2阴黄

1)寒湿阻遏证

温中化湿、健脾和胄

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证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加减

3黄疸消退

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调证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加减

十九、鼓胀-攻补兼施

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病证鉴别:

鼓胀与水肿、鼓胀与痞满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气滞湿阻证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十、头痛-外感头痛属实,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虚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兼顾并治。

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病证鉴别:

头痛与眩晕、真头痛与一般头痛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疏散风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

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加减

6)气虚头痛

健脾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十一、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证鉴别:

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肝阳上亢证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加减

4)痰浊上蒙证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十二、中风-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病证鉴别:

中风与口癖、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痉证、中风与痿证、中风与痫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

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2)风阳上扰证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加减

2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

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羚羊角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2)阴闭

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2)脱证(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3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证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

滋养肝肾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二十三、颤证-初期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

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

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瘲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风阳内动证

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2)痰热动风证

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人参养荣汤加减

4)髓海不足证

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5)阳气虚衰证

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地黄饮子加减

二十四、水肿-发汗,利水,泻下逐水。

(“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证鉴别:

水肿与鼓胀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证

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加减

阴水

1)脾阳虚衰证

健脾温阳利水

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瘀水互结证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二十五、淋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证鉴别:

淋证与癃闭、血淋与尿血、膏淋与尿浊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加减

2.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加减

3.血淋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沉香散加减

5.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

6.劳淋

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加减

二十六、郁证-理气开郁,条畅气机,怡情易性

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病证鉴别:

郁证中的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与噎膈、脏躁与癫证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肝气郁结证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厦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

滋养心肾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十七、血证-治火,治气,治血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症。

病证鉴别:

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

齿衄与舌衄;

咳血与吐血、咳血与口腔出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出血;

便血与痢疾、远血与近血、肠风与脏毒;

尿血与血淋、尿血与石淋;

紫斑与出疹、紫斑与温病发斑、紫斑与丹毒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

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炎证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三、咳血

1)燥热犯肺证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加减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证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证

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加减

七、紫癜

1)血热妄行证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加减

3)气不摄血证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二十八、消渴-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证鉴别:

消渴与口渴症、消渴与瘿病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上消

肺热津伤证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加减

中消

1)胃热炽盛证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金匮肾气丸加减

二十九、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证鉴别:

瘿病与瘰疬、瘿病与消渴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气郁痰阻证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加减

2)痰结血瘀证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加减

3)肝火旺盛证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4)心肝阴虚证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三十、内伤发热-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