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74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docx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本章重点:

《论语》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庄子》的艺术特色

预习:

一、名词解释和问答:

1、什么是说理散文?

2、诸子散文史说理散文吗?

3、诸子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4、什么是百家争鸣?

5、学习重点——名词解释:

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指的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1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第1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概述:

1、《论语》的语录体在()中得到发展,其中的自觉的逻辑意识,为说理散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b)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c)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1、语录体—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论语》中具有先秦说理问的特征的表现:

a)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b)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

《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c)《季氏》中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征。

(2)文学性体现在:

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论语》思想内容: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礼”和“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3、美学思想善与美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八佾》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韵散结合体:

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例文

(一)老子自撰。

(二)内容:

1、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老子2、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3、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三)艺术性:

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1、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2、老子的文本结构基本要素是格言、解释,训诫。

三、对话体论辩文:

《孟子》。

例文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专著体:

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例文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

思考:

为什么说《庄子》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5、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思考:

1、荀子、韩非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2、从什么作品开始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思考:

第2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其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

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思考:

《孟子》千百年以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

二、《孟子》的思想内容

1、性善论(孔子是否是性善论者?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人格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人才论

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诗论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意志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起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即,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

《孟子公•孙丑上》: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即,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备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此说被后人广泛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思考:

《孟子》中哪些方面体现和反映了孟子的情感和个性?

P98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长于论辩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思考:

孟子的论辩有什么特点?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

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2、长于譬喻: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变现出来。

赵歧《孟子题辞》:

“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思考:

孟子比喻的特点有哪些?

P99

3、气势浩然的文风“养气”

《孟子》气势充沛的原因是:

1、具有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2、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于鼓动性。

《齐桓晋文之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4、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前),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

《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一、体制:

现存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2、思想。

1、哲学观:

“道”

“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有时至人的认识境界。

问:

p100

1、什么是至人、神人、圣人?

出处

2、什么是庄子的“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2、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是体“道”的人生,他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天下》)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3、社会政治观

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

庄子的社会图景: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4、美学观

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

只有自然无为之美,才是最高层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

庄子还认为美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人们应该“得意而忘言”(《外物》)。

庄子的这一观点因为接触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境界、审美感受等问题1,对后世美学影响很大。

1/什么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境界、审美感受?

——文艺学

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3、文学价值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a)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二百则大大小小的寓言。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i.

(1)《庄子》寓言的特点:

①虚构

神话故事有的有原型,有的是杜撰;

历史人物大都面目全非;

虚构的物象:

罔两、无足、知和等。

②浪漫色彩

想象的奇特和夸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

③对人、事细致的描绘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与言之矣。

ii.庄子》寓言故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列御寇》中的“曹商使秦”。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

“秦王有病招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其治痔邪?

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第二类寓言:

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无所待的自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这一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之人也,物莫知伤,大侵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第三类寓言:

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等。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思考:

联系《庄子》中的作品分析寓言的作用。

P101

b)形象诙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

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

如《马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逍遥游》

思考:

与其他诸子说理文相比,《庄子》的说理特色主要表现在哪儿?

P102

c)富有诗意的语言

i.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方东树: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昭昧詹言》);

ii.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思考:

为什么说《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诗?

结合作品分析。

4、《庄子》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庄子》一书在汉代不及《老子》受到重视。

三国时何晏、嵇康、向秀等人的推崇使《庄子》盛行,注者渐多。

【晋】郭象的《庄子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本。

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思想对塑造文人学士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魏晋士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

(一)概述:

1、荀子名况,字卿。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

孟子:

继承仁义学说                 荀子:

继承礼乐学说;

内在之仁,主张性善                 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重义轻利                           重义不轻利;

专法先王                           兼法后王;

专尚王道                           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辞、《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a)辞:

b)赋

(2)论辩特色:

强调论辩的重要性:

“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a)思想:

i.区分“性”“伪”

ii.提出性恶论:

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

思考:

《荀子》是如何论辩上述观点的?

P104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提出“性”和“伪”。

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众者,伪也。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2、文辞上,相互呼应。

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

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

(一)概述。

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

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

《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

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

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

2、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

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

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思想。

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说理文: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举例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

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法言》,西汉末扬雄(西元前53年—西元前18年)所撰。

雄为汉代著名学者,“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传《法言》。

”《法言》共十三篇,尊圣人,谈王道,旨在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

与此同时,书中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谶予以批判,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法言》认为离开“五经”而好读“诸子”,那就不能“识道”。

它批评老子“捶提仁义,绝灭礼学”;庄周、杨朱“荡而不法”;墨翟、晏婴“俭而废礼”;申不害、韩非“险而无化”。

但对老子“言道德”,庄周提倡“少欲”,邹衍主张“自持”,持赞赏态度。

 

《法言》重视智,强调知识的重要;肯定“学”的作用,反对老庄“学无益”的观点;在人性论上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即“性善恶混”的观点,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承认历史是进化的,肯定改革的必要;批判关于神仙的迷信观念。

该书在当时起了进步的作用,对桓谭、王充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法言》的注释有晋代李轨《扬子法言注》,宋代司马光《法言集注》清嘉庆聚文堂本,清代汪荣宝《法言义疏》1933年排印本。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

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