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13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皇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

由此表明(  )

A.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B.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

C.历史传说无法反映史实,极不可靠D.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

2.《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  )

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3.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

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4.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

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

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

A.冯太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5.北魏孝文帝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终生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6.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

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

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他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7.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8.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他们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9.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0.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

11.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

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1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的军事代表团和日本的考察团都曾到达德国,学习德国富国强兵的经验,受到了首相俾斯麦的接见。

了解了中日两国考察的不同侧重点之后,俾斯麦预言:

十年后中日若发生战争中国必败。

俾斯麦预言“中国必败”主要是基于清王朝(  )

A.政治腐败官员贿赂横行    B.只学西方技术、拒绝变革制度

C.从德国购买的战舰性能落后于日本 D.中国工业化起步晚于日本

13.历史学家田口卯吉曾于1883年发表《时势论》中指出:

“□□一旦进入内海,海内之人民开始知道强国横行于海外……皇国不得安,王室不得贵。

德川氏威严不得保,士农工商求俸禄安息而不得。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黑船  B.鸦片   C.西学    D.英国

14.《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消除诸子矛盾

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D.实现长治久安

15.《逸周书·程典》载周文王说:

“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商不厚,工不朽(巧),农不力,不可力(成)治。

”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

A.主张农工商并重B.主张重农抑商

C.反对发展工商业D.重农工而抑商

1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两千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7.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18.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9.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A.创立郡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20.《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与500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

”这句话旨在说明(  )

A.宋代城市生活已具有近代社会特征

B.清末城市生活出现了历史性的倒退

C.宋以后中国城市发展长期陷于停滞

D.中国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

21.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

A.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D.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22.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记载:

“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

”这表明当时在安徽的某些地区(  )

A.男女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开始发生变化

23.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

“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

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

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24.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

“‘夷使’字样,甚属错谬。

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

”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25.据史书记载,清朝初期,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导致“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B.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C.政府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D.当时法国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

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

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

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