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517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docx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

构造地质学读书心得

  篇一:

构造地质学读图分析  暮云岭地质图分析  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况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慕云山地区的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的走向(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地层分布与接触关系  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

上奥陶统灰岩,下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

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和下侏罗统。

  从地层分布来看,第四系砂、砾石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上侏罗统粉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中侏罗统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部与南部。

石炭统分布于本地质图中间。

下志留统板岩分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可以从地质图上看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统与中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他们有三点公共特征,分别是1.轴面向南东陡倾2.枢纽倾伏角较缓3.均为短轴背斜。

  地质发展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

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

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

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

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

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判断题  1.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压强度。

  4.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

  6.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8.不整合的时代就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代表的时代。

  11.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12.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13.岩层的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产状、地形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15.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16.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大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9.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的倾角小于坡度角,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篇二: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褶皱名称、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

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

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

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

上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

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

即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以此角度不整合界面把图区分为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

下构造层由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上构造层由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

  下构造层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一个NE-SW延伸的向斜构造,向斜的核部是三叠系,向斜的枢纽近水平,SE翼较陡,NW翼较缓,轴面向SE倾斜。

  上构造层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一个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成之后,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均被一条NW-SE向的逆断层截切。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化:

从石炭纪至三叠纪,图区以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一套页岩-碳酸盐岩建造。

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图区受到从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被褶皱,形成NE-SW向的向斜。

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的挤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沉积的环境,图区因此缺失侏罗系。

白垩纪初,图区的东部开始沉降,并依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碎屑岩建造。

新第三纪末,图区受到从NE向S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被掀斜,形成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同时还导致图区发育NE-SW向的逆断层,该逆断层截切了下构造层中的向斜构造和上构造层中的单斜构造。

  金山镇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

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

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

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

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

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暮云岭地质图分析  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况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慕云山地区的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的走向(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地层分布与接触关系  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

上奥陶统灰岩,下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

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和下侏罗统。

  从地层分布来看,第四系砂、砾石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

上侏罗统粉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

中侏罗统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部与南部。

石炭统分布于本地质图中间。

下志留统板岩分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可以从地质图上看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统与中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他们有三点公共特征,分别是1.轴面向南东陡倾2.枢纽倾伏角较缓3.均为短轴背斜。

  地质发展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  )开始,地  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例题  一、综合分析武华镇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0分。

  1、指出图中各地层彼此之间的接触关系。

  2、指出图中有几期褶皱构造、它们的具体位置、分别由哪些地层组成及其形成时代。

3、过AB绘制构造剖面图(要求恢复地下深部构造形态)。

4、简要说明武华镇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

  1.D2与S为角度不整合接触,J1与下伏D2—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P1与C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2.图中有三期褶皱构造:

第一期志留系,分布在图幅的西北角,第二期D2—T2分布在图幅的中部,第三期侏罗系分布在图幅的东南部;其形成时代:

第一期形成S2—D2,第二期T2—J1,第三期形成于即J22之后。

  3.过AB绘制构造剖面图如图所示(要求构造形态正确,岩层产状倾角和地形线无原则性的错误即可)。

  篇三:

2018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  总所周知,考研和考大学不一样,考大学时我们由老师带队,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都会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然而,考研并不是这样。

考研最好找个老师辅导一下因为这样自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在规划上老师也会合理的帮忙安排,这一点新祥旭的老师做的很好,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考研经验,希望能帮助到考研的每一位学子。

  一、院校和专业介绍  这个是考研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211工程院校,也是老牌地质院校。

在全国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中,排名榜首。

而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类基础学科,专业方向包括:

01大陆动力学;02深部构造与岩石流变学;03构造变形分析与模拟;04新构造与活动构造;05数字地质制图;就业方向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一般基础的地质单位、科研院所、还可以选择中石油、中石化、地震局等。

  以前地质大学非常重要本科出生,如果本科院校不好的,无论分数高低,学硕都很容易被调成专硕(1、是否跨专业(跨专业考地大是非常危险的);2、本科学校是否是211,985;  3、本科学校是否是地质强校;)而现在的地质大学,对于学硕和专硕主要要根据初始成绩,当然,会参考你的本科出生,但比例不重,相对比较公平。

  二、联系导师  在考研之前,我们要先联系导师。

因为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所做的课题一般都离不开自己导师的项目。

如果你想从事科研,找一位以生产项目为主的老师(当然,我不是刻意将生产与科研分开的),这样可能就有点不适合了,你要觉得你适合做科研,对文献上的那些很感兴趣,喜欢钻研,大可以联系搞科研的老师。

反之,也成立。

  另外,联系导师之前,尽量能联系下他的学生,先了解些信息,再考虑联系导师的事情也不迟。

很多老师招的确实很多,但也有些老师招的不多,所以确实对某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大可以大胆地联系老师,好好努力,考出好分数。

即使上不了,也是可以调剂的,不用过于担心,今年的情况确实如此。

  最后,导师的联系要越早越好,最好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决心。

  二、初试复习  地学类专业初试可以选择考高等数学还是地球科学概论,这两门相对于数一、二、三都要容易的多,专业课知识点比较固定,而且涵盖内容不多,所以本人认为初始的复习主要要放在英语和政治上,4月份开始复习,8个月左右时间,380应该没问题(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具体技巧如下:

  1、英语  就是背单词+真题。

首先,我们一定要过词汇这一关,词汇量达不到,我们就读不懂文章,就不会做题。

该开始我们每天被30个单词,背完一遍,把不会的单词记下来重点记忆。

另外考纲新增的单词一定要重视,既然是新增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真题也得三轮左右吧,当然,具体几轮得看你做题的质量。

不用把真题留在后面模拟,刚开始就做,反复的研读。

模拟题一概是垃圾,不管你要求考多少分,真题已经够了,因为它的题材重复性相关性很高,比如安乐死这个冷门话题,就考了几次,而且作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考研英语出题非常刁钻,主要是阅读,今年阅读40分20个选项,就有3个选项有极大争议的,各考研机构的名师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可见你不认真去研读,根本拿不了高分。

当然,在做阅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积累词汇,在阅读中出现不认识的词一定要记下来,反复去记忆那些词汇,那些都是考研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同时,做完一篇阅读之后,我  们对完答案,一定要逐句翻译,拆分句子结构,深刻理解。

  作文就是背模板,因为考研英语就是模板作文,各段写啥都有规定,但是精彩的句子你得背一背,考试时写上会加分。

完型可以放到后面复习,考试时也最后做它,时间紧就放弃,都选一个答案,能保证3分,水平不高做了也是4-6分,还不如好好看看阅读。

排序题有技巧,去看视频学。

翻译得多练,有时间把真题都翻译一遍,技巧也去看视频。

辅导班的话,个人不推荐去上,浪费钱,时间还不自由,直接找资源下载新东方全套视频,自己安排时间看,而且视频里的,都是名师,水平也是国内最顶级的。

视频一定要看,绝对超级有帮助。

另外英语是个长期功夫,从始至终不能停,也是卡线最严重的一科。

  2、政治  这个时效性非常强,不能用老教材,国内最厉害的老师就是肖秀荣,推荐他的教材一套做下来,就没啥问题,如果要高分,不仅要大量的背,还要理解,琢磨出题思路,但是这科不卡人,耗费太多时间也没必要。

一般来说,提前3、4个月复习就行。

肖秀荣考前有个四套卷,一定要看,命中率很高。

总之政治就信肖秀荣,毕竟以前是命题组的。

  3、数学  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考数学,而且数学给分比较固定,你答案对了就给分高。

总体来讲,地大自主命题的高等数学难度系数不高,只要认真学习考130-140分还是比较容易,还要一点好处就是复试不需要加试数学。

毕竟数学还是非常有用的,搞科学不学数学怎么能行。

当然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地概。

另外专硕你初试不考数学,加试也要考数学,而且听研招办解释说,有因为加试数学被刷的。

专硕考数学更省事。

  4、地球科学概论  地概的话,前期看书重在理解,最后两个月只刷题就行,考过的所有,必须背熟了,反复背,新题不会出超过20分,可以说真题就是王道。

然后图题千万研究明白了,不仅每一年的真题的图题,还有复试综合地质学的图题,还有北大南大等学校的图题。

这图题40分,你要是不搞明白了,就真危险了,千万当回事,绝不能漏掉一个相关考点,一个空就2分伤不起,图题考的非常全,大家一定好好看看。

  地概的话,压分不严重,分高的少也是因为图题的关系。

只要认真整理资料加上历年真题,就足够了。

  5.构造地质学  构造的话,和地概一样,前期看书重在理解,这本书你真看透的话,要耗大量时间,但是可能一个图题什么的就会拉开10分左右的差距。

后两月就整理往年知识点和历年考题,只要掌握往年考点和真题,高分没问题。

  三、复试  复试的话,构造就是给你一篇英文文献,不会太难,让你读一段,然后翻译一下,我看  第三段简单就直接跟老师说:

我能不能翻译第三段,老师就同意了,大致意思对就行,有专业单词不会也没关系。

会有英语自己介绍,背一段,然后英语对话,问一下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之类的不痛不痒的问题,也听说有别的组老师干脆不听英文的,这个得看老师有没有耐心,没耐心就不听自我介绍了。

然后会给你一张读图,就是地概的读图,你把初试的读图都搞明白了,就没问题。

然后可能会随便聊聊。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最后,我祝大家都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